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朱光:中医如何认识过敏——从过敏之征、理、治谈谈

已有 985 次阅读 2024-7-19 08:0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24年07月16日 17:28 北京

微信图片_20240719080311.png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过敏原)作出应答时反应过度、出现感受性异常增高(变态反应)的现象,所引发的疾病即称为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中医学虽无此名,但相关的记述并不少见,且认识深刻,疗法多样,疗效亦佳。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过敏之征

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过敏发生的部位、程度等有直接关系,症状也是多种多样。如皮肤过敏可见皮肤瘙痒、红疹、疼痛等,呼吸道过敏可见喘息、咳嗽、气短等,胃肠道过敏可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其他还可见胸闷、心慌,甚至休克等。

概括而言,过敏性疾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发作性。症状呈现发作性的出现和消失。②反复性。一些症状,如风团样疹、气喘、喷嚏伴清涕等,每次发作会反复出现。③可逆性。大多数症状可自行消退,恢复至一如常人。④季节性。许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如花粉症、春季皮炎等。⑤特应性。只发生于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群中,而每个人又只对特定的物质过敏。

对照过敏性疾病的上述特点,可以发现中医文献中有许多相关记述,只是缺乏系统性。如《素问·阴阳别论》中的“喘鸣”、《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喘鸣肩息”等与支气管哮喘,《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鼽嚏”与过敏性鼻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的“隐轸”与荨麻疹,都颇为相似。《金匮要略》中记载有与支气管哮喘相似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其人喘,目如脱状”“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等;与荨麻疹相似的“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等;与湿疹相似的“浸淫疮”等。《诸病源候论》记述了对漆毒过敏的表现:“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皆悉瘙痒,面为起肿,绕眼微赤。”还记述了与过敏有关的“风瘙痒”:“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外科大成》记载了四弯风“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与特应性皮炎相似。此外,许多医家认识到哮病的特殊性,如《景岳全书》谓“哮有夙根”、《证治要诀》谓“宿有此根”,并依据发病的诱发因素而命名有“天哮”“冷哮”“风哮”“热哮”“寒哮”“冷哮”“痰哮”“水哮”“食哮”“盐哮”“卤哮”“糖哮”“醋哮”“酒哮”“鱼腥哮”等。

过敏之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因素有关,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而致阴阳失衡的结果,即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言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热病论》所言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是正虚邪侵的结果,只是相关的正与邪都各有特点。

关于正气,一是正虚多表现为气虚或阳虚,由此造成固护防御能力不足,易于招致邪气乘袭;二是正虚多呈相对性,即调摄不慎或欠周,造成一时性正气护卫能力下降;三是正虚多呈局限性,即多为某一部位或脏腑存在虚损,而非全身性虚弱或虚衰。

关于邪气,一是可自外来,感受自然界的、对于本人而言不能适应和耐受的异常之气;二是也可内生,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造成湿、痰、饮、瘀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三是常以伏邪的形式构成相应的病变基础。《伏邪新书》对此有着颇为细致的阐释:“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邪伏于内,伺机为患。当再遇此类邪气时,体内的邪气就会被“勾引”出来,内外呼应,合作为患。以哮病为例,《症因脉治》在论述哮病之因时言:“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能引发过敏反应的因素谓之过敏原。现今发现的主要过敏原有:①吸入式过敏原,如粉尘、花粉、动物皮屑、螨虫、油烟等;②食入式过敏原,如鱼虾、鸡蛋、牛奶、海鲜、动物脂肪等;③接触式过敏原,如辐射、化纤用品、金属饰品、化妆品、肥皂、冷热空气、塑料、菌类等。这些均属于中医邪气的范畴。

总体而言,在过敏性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内因,可以概称为体质,是指由先天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存在差异性,以及对某些致病因子存在易感性、病变过程存在倾向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创立了“中医体质学”,将中国人群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特禀质又称特禀型生理缺陷或过敏体质,是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表现为在某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生理机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呈现出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和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反应性。如《诸病源候论》发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令头面身体肿起,隐胗色赤,生疮痒痛是也”。

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直接关联,相关人群平素外观与常人基本无异,可以说未发病时所呈现的也是一种阴阳平衡状态,只是这种平衡的水平较低或平衡状态较脆弱。

就具体的发病过程而言,正虚常见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其中肾、脾分别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体质状态。一般认为,肾虚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内在因素。换而言之,禀赋不足者更易形成过敏性体质。肺外合皮毛,与天气相通,主气、司呼吸,因不耐寒热而有“娇脏”之称。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则易招邪侵,故而其状态与吸入式的过敏反应关系密切。邪气的因素最为常见者为风、湿、火热等。因于风邪者,遭袭后会阻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营卫失和,气血运行障碍,则可发生风团、丘疹等;由于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可见皮疹骤起骤消,游走不定,遍及全身,瘙痒无度;犯肺可致宣肃失职,可见咳嗽、气喘、鼻塞、流涕、喷嚏等。因于湿邪者,浸淫肌表,可见水疱、瘙痒、渗液等。因于火热者,蕴毒而易入营血,损伤血络,可致皮肤紫癜、尿血、便血等。

过敏之治

中医治疗过敏反应,目前总体上遵循的是“辨证+辨病+三因制宜”的思路,这是一种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具体而言,制定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正邪关系与体质状态,基本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攘外安内”。

临证中有一常用的经验方——过敏煎,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g组成(现多以柴胡代替银柴胡,加入甘草)。此方首见于中医大家祝谌予发表于《中级医刊》(1983年第四期)的《从过敏煎的运用谈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一文中提到,过敏煎就是上海某医院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有抗过敏作用的一帖经验方。全方寒热并用,补泻相合,有收有散,有升有降,可并调阴阳而致燮和,颇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言“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理法。祝老指出,本方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属于过敏的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尤为适宜于阴虚血燥,又受风邪者。应用时还需结合辨证而化裁: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风热者加,菊花、蝉衣、银花、薄荷;血热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者,加连翘、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冷空气过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姜等。在此方基础上又衍化出七味过敏煎(防风、银柴胡、五味子、乌梅、蝉蜕、白僵蚕、苦参)等。

许多中医大家对过敏性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如治疗过敏性鼻炎,干祖望有劫敏汤(黄芪、诃子肉、干地黄、乌梅、豨莶草、柴胡、防风、蜂蜜),关幼波有过敏煎(柴胡、白芍、蝉蜕、乌梅、甘草),张赞臣有辛黄汤(薄荷、防风、桔梗、辛夷花、黄芪、白术、牛蒡、百合、南沙参、北沙参、蒌皮根、前胡、石菖蒲、甘草),蔡福养有补阳疗嚏汤(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党参、桂枝、白芍、黄芪、白术、藁本、鹿角霜、巴戟天、炙甘草、徐长卿、制附子、生姜、大枣),王琦有脱敏止嚏汤(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细辛、乌梅、蝉蜕、黄芩、百合)等。再如治疗荨麻疹,冉雪峰有经验方(麻黄、蝉蜕、槐花米、黄柏、乌梅、板蓝根、甘草、生大黄);赵炳南把防风、荆芥穗作为基础用药,风热者合金银花、牛蒡子、丹皮、浮萍、生地、薄荷、黄芩、蝉蜕、甘草等,风寒者合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蝉蜕、陈皮、丹皮、甘草等,滞热受风者合金银花、地肤子、大黄、厚朴、茯苓、赤芍、甘草等,血虚受风者合生地、当归、赤芍、白芍、何首乌、黄芪、刺蒺藜、麻黄等;朱仁康经验方包括风热久羁证方(乌梢蛇、蝉蜕、荆芥、白芷、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大黄),血热风盛证方(生地、当归、赤芍、紫草、玄参、知母、生石膏、甘草等),卫气不固证方(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生姜、大枣、荆芥、茯苓等),脾失健运证方(苍术、陈皮、猪苓、茯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血瘀生风证方(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蜕、甘草等)。又如治疗过敏性哮喘,对于发作期者,国医大师李辅仁常用射麻平喘汤(射干、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桑白皮、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苏梗、桔梗、橘红、鱼腥草、金银花、炙紫菀、甘草);国医大师洪广祥常用蠲哮汤(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大黄、生姜、牡荆子、鬼箭羽);王琦每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平时则以“脱敏调体方”(乌梅、灵芝、防风、蝉蜕)加以调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2876.html

上一篇:[转载]《肘后备急方》:古代急救手册,今天还在救人
下一篇:[转载]刘昌孝院士逝世,他致力于借现代科学之力打开中药“黑箱”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3 汪运山 郑永军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