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贾伟平:将中医药首次纳入糖尿病防治指南【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⑩】

已有 81 次阅读 2024-7-19 07:3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2024年07月15日 15:40 北京;作者:安宁 黄蓓 蔡淳 刘月星;详细内容请阅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西医大家话中医》,本文有删节。

微信图片_20240719072956.png

贾伟平,1956年11月生,籍贯江苏镇江,内分泌代谢病学专家,慢性病防治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精准诊疗、预警筛查、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工程管理。贾伟平院士揭示了中国人糖尿病的遗传特征,构建“中国2型糖尿病遗传预警模型”;构建“降糖药物疗效的遗传预测模型”,指导个体化用药。建立适合于国人的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创建国际首个持续葡萄糖监测正常参考值和评价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揭示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资源宝库

访谈人:在您早年的经历中有没有接触到中医药呢?当时您自己和身边人对中医药是怎样认知的呢?

贾伟平:我对中医一直是比较喜欢的。我1975年上大学,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的大学是开门办学的,师生会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部队、商店等“大课堂”去学习,当时我去了基层医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学习,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和中医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我到了基层医院之后,先跟着一个老中医学着背汤头歌诀,背各种方剂,背了有大半年的时间。当时那名老中医还教了我很多好记的顺口溜,也激发了我对中医药的兴趣,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与伟大,千百年来为人民疗愈疾病,护佑中华民族绵延至今。

我是从事糖尿病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因此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这方面也有过一些了解。中医对糖尿病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黄帝内经》中已经有类似于现在2型糖尿病这样的表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西医学所说的2型糖尿病。所以可以看到,公元前古人就关注到了糖尿病这一疾病现象了。

访谈人:作为西医院士,您对中医药也非常喜爱,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也有交叉合作。现在社会上对中医的质疑声音一直存在,认为中医的疗效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中医是“伪科学”。从西医学视角看,您认为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屡遭非议的症结在哪里?

贾伟平: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构建的古典经验医学体系,也是至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这充分表明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中国科研实力不断成长的充分认可。我们应该发掘中医药这一中国独有的资源宝库,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世界医学舞台。

在我看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对人体、疾病和药物的丰富认知,是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通过对天然药物的解析,对经方验方的深入挖掘、成果转化,或可产生一大批应用于临床的新药,造福患者。第二是中医药学运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来指导实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这些理念即使现在来看也非常先进,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第三是中医药的“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这与我们现在强调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而且除了治疗疾病,中医药在人体健康调养方面有很丰富的手段,比如说药浴、药膳、艾灸、拔罐、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说,中医药在人体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中大有可为。

中医被接受的程度与西医还有一定的差距,其症结在于作用机理、疗效机制未得到现代科学阐释,这也限制了中医药为国际同行和民众所理解接受。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循证医学能力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证据体系,用“现代通用语言”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将中医药纳入糖尿病的防治体系

访谈人: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医药纳入国家糖尿病防治体系,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协调发展的糖尿病防治新模式。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三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首次纳入了符合证据级别要求的糖尿病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内容,您能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缘起和经过吗?有什么作用或者影响呢?

贾伟平: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1.9%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肾脏和神经病变等各种慢性并发症,这也是其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事件和截肢的主要原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大量的循证证据证实,中医药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更多选择。

2017年,我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主持了分会指南的修订工作。在此之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没有明确地提到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修订《指南》时,结合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首次纳入了符合证据级别要求的糖尿病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内容。

之所以中医药的一些治疗方法能够纳入中华医学会的《指南》,是由于这些研究采用了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即开展了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SCI发表,对于临床医生合理应用中医药提供了指导。

比如《指南》推荐的津力达颗粒,就是有充分的证据支撑。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192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二甲双胍+津力达组和二甲双胍+安慰剂组。研究显示,用药12周后,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降低空腹血糖(FPG)1.3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BG)3.0mmol/L,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此研究基础上,仝小林院士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纳入我国15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的荟萃分析(共181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降糖药物相比,联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FPG、PBG和HbA1c,同时改善胰岛功能、减轻体重。

正是基于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该药具有改善胰岛功能和胰岛抵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轻体重、改善症状的效果,被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与此同时,2017年版《指南》按照糖尿病分期给患者推荐了不同的用药方案。其中,糖尿病前期,气阴两虚的患者,推荐生活方式加天芪降糖胶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了不同用药建议,如单独应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气阴两虚的患者,推荐津力达颗粒;早中期肠道湿热的患者,推荐葛根芩连汤;早中期肝胃郁热的患者,推荐大柴胡汤。针对并发症,复方丹参滴丸、芪明颗粒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我认为,类似上述这些具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具有疗效确切的中药,应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临床医生手中的“有力武器”,帮助患者对抗疾病。《指南》修订6年来,把中医药治疗内容加入《指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说明中医药只要做得好,具有科学性,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照样可以和西医有同等的交流机会。

访谈人:在糖尿病防治上,基层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2022年,《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又进一步对内容进行了修订,首次将中医药防治纳入,包含糖尿病基层中医药防治管理要求、糖尿病筛查评估和诊断、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常见症状治疗等内容。您能介绍下这项工作的经过吗?

贾伟平:前几年,我走访了许多偏远农村地区,到过交通比较困难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当时那里还是深度贫困县。我在当地发现,糖尿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即便有一些基本药物,村医们也不敢用,他们害怕用药不当会引起致死性低血糖。而当地村民对糖尿病的危害程度也几乎没有认知,所以,基层的糖尿病防控确实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数据显示,我国基层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只有5.6%。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基层地区,无论是医生还是百姓,对中医药都有较高的信任度,但如果没有《指南》或临床路径作为依据,基层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很难做到“有章可循”,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方面优势和价值的体现。

2018年,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成立,我担任办公室主任。我们开展了大量的针对基层糖尿病管理的调查,发现我们制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专业细分领域的指南,很难下沉到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非内分泌专科医生手中。例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但这些基层医生也承担着基层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任务,缺乏垂直、细分的专业指南指导,使得他们的防治和管理水平与专科医生相比就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启动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的编制工作,重点突出可及性,也就是其所推荐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能在很偏远的地方得到认可和使用,这一点非常关键。在《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以下简称《基层指南》)中,组织中西医专家召开专家意见共识会,经过大家一致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在其中增加中医药内容。

为了确保这部《基层指南》的权威性,中医药部分的编制团队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严格按照临床问题构建、中医药措施遴选、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资料提取、证据综合分析、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形成等步骤进行编制。为了确保其“精准投放”,编制团队发放《我国各级医师对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知信行和需求调查》问卷,并对1000余名基层医师开展调研与访谈。通过了解基层医师对糖尿病《基层指南》的中医内容“知、信、行”现状和需求,进一步明确《基层指南》的编写方向和内容重点。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中首次增加了“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章节,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更新,明确了中医药对防治糖尿病的功效:一是中医药能协同控糖、改善症状。二是中医药可协助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三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谢和减重作用。《基层指南》还鼓励中医师与全科、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等开展团队共管,参与健康管理。一是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方案。二是食疗药膳,按照食物的“四气五味”,结合中医体质等,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方案。三是传统运动,中国传统锻炼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心身桩等,通过调节“形、息、意”,发挥预防保健作用,可改善糖脂代谢,提高生活质量。四是调畅情志,通过太极拳等运动改善心理状态,五音(音乐)疗法、疏肝解郁类中药减轻抑郁、焦虑。此举为基层医生应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来服务糖尿病患者、提升健康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

访谈人:在目前的糖尿病研究工作中,有与中医的合作领域吗?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

贾伟平:我们现在有一个和中医的合作方向很值得关注,就是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糖尿病肾病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金标准是肾穿刺,但是很多患者比较排斥这种创伤性检查,所以很多时候医生只能依据患者的一些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比如有没有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指标改变等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出现了上述的临床表现往往提示糖尿病肾病已经进展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都会影响人的整体状态,具体会在脸色、口唇、声音、舌象、脉象上等有所体现,诊断和治疗时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信息。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不能结合中医的四诊合参理念和现代的检测方法,通过目诊仪、舌诊仪、脉诊仪等,读取并分析患者眼白、眼底血管的变化参数,舌象参数和脉诊参数,再配合肾病诊断的一些新的标志物,以此来提高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率,甚至替代穿刺,这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内容。

另外就是在治疗方面,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课题项目我们也正在推进。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方面没有较好的临床方法,迫切需要在降尿蛋白方面找到一个治疗效果明确的药物。目前我牵头的一项“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出了黄葵胶囊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时,具有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疗效,目前文章正在撰写中。

访谈人:在目前的糖尿病研究工作中,还有哪些前沿成果值得关注呢?

贾伟平: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猪虽然易胖,但不易得糖尿病,对饮食诱导的糖尿病有极强的抵抗力。我和贾伟教授研究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CellMetabolism)发表的研究发现,猪胆酸能够高效调控血糖平衡,具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这一成果的发现也得到了中医药的启示。早在明代《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猪胆主治消渴症(糖尿病症状)。那么,猪之所以不得糖尿病是否跟猪胆有关?如果猪胆能帮助猪抵抗糖尿病,它在西医学中是否能作为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的探究,发现猪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类胆汁酸——猪胆酸能够通过作用于肠道内分泌L细胞,激活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信号,同时抑制法尼醇X受体(FXR)信号,上调胰高血糖素原基因(proglucagon)表达,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生成和分泌,从而有效调控血糖稳态。

所以说,这一类关注较少的胆汁酸有望成为糖尿病的潜在治疗药物,也可以和其他降糖药物联用,提高临床疗效。猪胆酸的分子结构可作为后续进行结构修饰的药物研发基础。同时,由于猪胆酸代谢受到肠道菌群调控,如何通过肠道菌提高糖尿病患者猪胆酸的水平,也有望成为未来研究和药物开发的重点。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是非常值得业界同仁去重视的。古代中医药典籍对于我们今天的医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挖掘和研究,将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一条通衢大道。从这个角度上说,中西医结合可以说是未来医学的一个趋势。

创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

访谈人:您刚刚也强调《指南》的修订是基于高质量的证据,那您对中医药的科研和创新方面有什么建议吗?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呢?

贾伟平:中医学的理论多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不少人对中医学有“迷信”“虚幻”的误解,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要消除这些误解,就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读中医学原理。这就包括两个内涵,一是用世界公认的方法和科学研究证据阐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二是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要做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学原理,首先技术层次上必须大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药物化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在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了对中医学科学内涵的现代化认识。

其次要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学科与自然科学、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的交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发展。还要培养各学科具有交叉学术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前瞻和原创的学科思想体系。

最后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完善中医药等有关科研组织、验收和评价体系,同时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创造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外部环境。

访谈人:有观点认为,中西医互参互信,相互融合,将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模式。您心目中的完美医学模式是什么样的呢?中医西医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呢?

贾伟平: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临床实践医学,西医则是以解剖和实验研究为主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中医与西医都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医疗体系,两种医疗体系没有孰优孰劣,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彼此成就,共同造福于人类。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融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两种医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更好地创造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

访谈人:您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还有什么建议呢?

贾伟平:我认为药物的研发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突破中西医“次元壁”,加强中西医互学互鉴的有效途径。举个例子,对于西医来说,治疗乏力用西洋参饮片很容易理解,但是具体到饮片的克数、配伍,可能就相对困难一些。将中药、方剂开发成中成药,在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撑后,纳入专家共识或医学指南,对西医的临床用药形成指导,这就与西医的知识体系相匹配,使其很快掌握用法用量,开具给患者。

第二个还是要加强用“现代通用语言”来阐释中医药的疗效,加强循证医学支撑。只有中医药临床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的比例不断上升,循证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有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撑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才能被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决策中,使其临床疗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关阅读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⑨】葛均波:中西结合多元互补共筑护“心”长城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⑧】张运:中西医结合打开心血管疾病防治新天地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⑦】陈香美:守正创新,引领肾病领域中西医结合发展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⑥】钟南山: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从经验向循证转化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⑤】孙燕:开创中西医祛邪扶正治肿瘤的“中国模式”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④】宁光: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是宝贵的学术资源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③】汤钊猷:中华哲学思维是创立“中国新医学”的钥匙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②】韩济生:用现代科学解读针灸原理

【西医大家话中医·院士高端访谈①】王振义:砒霜攻克白血病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2870.html

上一篇:“中医根治哮喘的几个问题”读后
下一篇:[转载]《肘后备急方》:古代急救手册,今天还在救人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