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章文春:姚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心中的丰碑!

已有 72 次阅读 2024-7-18 15:13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尊敬的各位领导、师长、同学们,以及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们:

大家好!

在这个沉痛而庄严的时刻,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缅怀一位中医界的巨擘,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姚梅龄老师。我代表姚老师的学生,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悲痛与深深的敬意。在此,愿以最诚挚的话语,向姚老师作最后的告别。

敬爱的姚老、我们亲爱的老师!

我十分有幸从大学本科学习时期就跟随者您学习,一路走来,见证了您呕心沥血培育学生的全过程。

从大学本科的《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到80年代末开创的中医证候实验;

从深圳的临床带教,到姚荷生研究室的成立;

从姚荷生研究室中医门诊部的岗前培训,到中医脉诊班的开办;

从岐黄书院研究生的培养,到岐伯仲景网上大课堂;

从海内外学术交流,到领衔成立世中联疫病专业委员会;

这每一步都凝聚着您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都倾注了您全部的精力与心血。

一批批在临床带教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受您的指点,在临床大有长进,因而敬佩、因而崇拜、因而追随您。

一批批受益于您的学生,由此茁壮成长,他们不但敢于临床、能临床、而且临床效应好,他们成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医中坚力量。

在我们这些学生中,无论是一直跟随您系统学习的,还是通过上您的一堂课、听您的一次讲座,看您的一次临床带教的,都深深为您的对中医真知灼见所折服,都为您对事业的追求所感染。

因为,您让我们触摸到中医学术的真谛,感受到中医临床的魅力,领略中医理论与临床丝丝入扣的完美。

现在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书院的同学,虽然未能得到姚老师亲自系统授课,但姚老师建立起来的《伤寒论疾病分类体系》、严格规范的《症状鉴别诊断规程》,以及“观察,观察,再观察”等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这些后来学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成为我校岐黄品牌的学术灵魂,受到全国各地考研学子的青睐和追捧。今天,受您恩泽的学生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其中已经毕业了的岐黄学子和还未毕业的岐黄班学生,他们都十分仰慕您。他们有的昨天乘了一个晚上的绿皮火车,今天早上赶到这里,就是为了看上您最后一眼,就是为了来向您作最后的道别!向您致以敬意,表达对您的膜拜!

能听闻您讲课的人是幸运,能成为您的学生更是何其荣幸。

前天,美国休斯顿的桑枚医生发悼念文章说“有缘做姚梅龄老师的学生,是我此生的荣幸”。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声。

在我们80级的同学朋友圈里,时隔30年,我们这些业已退休的同学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姚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他们深情地回忆:“当年梯形教室里姚老师的讲课洋洋洒洒,旁征博引,给人的视野与境界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家风范,他眼神里放出的那种聪慧的光,让人难忘。”“当年姚老师的《中医各家学说》是我记忆中唯一需要抢占座位的课,他神采飞扬的讲课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其学术渊博,为人师表,就算拖堂我们也毫无怨言。姚老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中医大师”。

姚老师,您为了中医事业,为了多培养一些真正的中医人才,您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呼号,一直在一线讲课、带教,以至于您对自己毫无顾惜!

今天您离我们而去了,您就这样,终于可以歇息了!

姚老师,当您离去之时,面对中医界,暮然回首,我们看见,姚老师中医学术丰碑就在那里!越来越多的中医界人士,在理解您的学术功绩后,一定会对您肃然起敬!

借用网络上同仁悼念姚老的话来表达了我此时的感受:“江西姚派影响了很多同仁和学子,姚老的影响力实际超过了当今许多人。成千上万的中医朋友圈或微信群自发刷屏悼念姚老,也显示了对姚老的敬重和哀思。真正的大家不需要卖力宣传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姚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心中的丰碑!

愿姚梅龄老师在天堂安息,您的音容笑貌、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坚毅的品格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带着对您的无限思念,继续前行,完成您交代我们的事业,铭记您的教导“审症祛疴为苍生延年,治学布道愿天下归真!”

老师安息!

谢谢大家!

学生:章文春

2024年7月17日

资料来源:深圳德馨中医馆 2024年07月18日 00:00 广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2790.html

上一篇:王涛说,科学是傻子的事业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