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学弟的科普著作——《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写出了最后的一篇,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诠释,一种回顾。之后,就是联系出版事宜,那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过,他还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即作为第一个读者,为他写序。
我义不容辞:争取12月5日以前完成,2000-3000字吧。
记得刚工作时,老师对我讲,老年痴呆在西方较常见,但在我国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几十年过来发现,我国老年痴呆其实并不罕见,总体患病率达6.7%,高于世界6.3%的平均水平。之所以患病率会增高,主流的解释是:过去因为我国人均寿命低,很多人没等活到痴呆的年龄就去世了。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快速增长,现在已成功与世界“接轨”。老年痴呆已然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多发病,成为继肿瘤、心脏病、脑中风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疾病。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发布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000万的痴呆患者,其中6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205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1.52亿。
老年痴呆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由于很多病人同时存在精神症状,所以在精神科也常可见到老年痴呆病人的身影。于是我这个精神科医生也来班门弄斧,聊一聊老年痴呆话题。
老年痴呆是一组起病于老年,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前者属于中枢神经组织变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的60~70%。后者是原发于脑血管病变的疾病,但结局都是痴呆。本文不讨论专业的病因、病理问题,只在此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发现和应对老年痴呆的基本知识。
老年痴呆通常是隐性起病,早期不易发现,容易忽视,耽误治疗和看护。据悉,我国每年大约有超过20万阿尔采默病老人走失。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在走失后被警察带回家时才发现,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幸好病情尚轻,还能说出家的大致方位,否则真是后果难料。患痴呆症的老人走失后在外面出现各种意外的风险很大。因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是应对和照看好老年痴呆病人的首要环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重症疾病上,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医生在诊断某人患重症疾病后,通常是先通知其家属,而对病人本人保密。西方人则相反,医生首先告诉病人,然后由病人本人决定是否告诉其他人。笔者无意评价这两种文化的好与坏,但从治疗的角度看,早期痴呆病人尚有一定的自知力,告诉他所患的疾病,取得他的理解和配合,可以给后面的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大的方便。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前总统里根,晚年发现患了阿尔采默病。医生告诉他实情后,他发表了一封告全国同胞的公开信,信中说道:“疾病将把我带向生命日落。但我相信,美国永远会有一个灿烂的黎明。”
老年痴呆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频繁出现这类情况:从客厅去卧室,却忘了要去干什么;拿着钥匙找钥匙;炒菜忘了放盐,等等,所以要尽量避免让老人使用电器、利器等有危险性的物品。不要独自去陌生的地方。最好能将老人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写在布条上,缝在衣服的显眼处,以备遇到困难时,方便联系家人。
比较不容易觉察的症状是老人性格的改变。原来很有修养的人变得爱说脏话,原来总为很大方的人变得小器自私,原来很懂感情的人变得冷漠,等等。开始身边的人不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常常引起很多误解,以为老人变坏了。此时家人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尽量避免和他正面冲突,采用缓兵之计,将事情拖一拖,多数情况下,病人事后就忘了。有位老人对家人说,原来单位里有位领导,曾偷拿了公家的东西回家,一定要检举揭发他。家人对他说,这都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没有必要追究了。可不管怎么劝,老人始终不依不饶,坚持要上告。当我听了老人的诉说后,当场为他写了一纸告状,装入信封,贴好邮票,示意他家人将检举信邮寄出去(实际上是随意写的地址)。老人当时非常满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随着病情进展,病人会出现退行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幼稚,如和孙子抢东西吃,随地大小便,动辄生气、胡闹等。此时家人对老人的异常行为既要有足够的宽容,但对有危险性的行为必须要像管孩子一样管住他,树立起威信,让他对家人有所忌惮,不能肆意妄为。这需要对老人更深的爱才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其实,记忆减退、性格变得敏感、固执、工作能力减退等是许多正常老年人也常有的表现,过于关注这些变化也会造成老人和家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笔者在此介绍一个一般人都容易掌握的方法,可以粗略地判断老人的智能状况。问老人三个问题:1.现在是哪年哪月哪日几点钟?2.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3.辨认身边的人姓什名谁,和他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测试的是老人关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能力。如果回答错一个问题,且纠正后仍回答含糊其词者,提示有可疑迹象。如果答错两题,应该尽快去找专业医生确诊。
迄今对于老年痴呆除了对症治疗,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临床报道,有些药物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速度,因此还是建议尽早治疗。
应对老年痴呆的重点在于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看护。调查显示老年痴呆平均病程达十年左右,因此家人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的家庭早期对病人还能耐心看护,但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久了便失去耐心,疏于照料,病人会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摔伤、褥疮、感染等,三分之二的病人不是死于痴呆症,而是死于各种并发症。因此,要特别珍惜病人的看护资源,要“细水长流”,尤其是家人对老人的关心和爱心。
世界卫生组织14日发布最新指南,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减少吸烟饮酒和控制体重等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这种对所有人都普适的建议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迄今为止,并无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的仙方良药,不要轻信任何保健品、特效药可以预防或治疗老年痴呆。
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年痴呆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衰老的过程。人的衰老可以从心、肝、肺、肾任意器官开始,自然也可以从大脑开始。实际上人进入中年之后,大脑就开始了缓慢而持续地老化。痴呆不过是大脑衰老得相对快了一点而已。最终所有的器官都会衰老,直到生命终止。这让我不禁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世上的人之所以难以做到如此潇洒,挥手道别,不存一丝眷恋,那是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布满了往昔的云彩。挥之不去的流连如其说是情,不如说是痛。大脑的衰老,恰似提前喝了一碗孟婆汤,未入冥界先成仙,了尽凡尘一世缘。
如能得到家人周全的照料,痴呆病人本人实际上并无多大的痛苦感受。倒是家属需承受极大的痛苦和负担。笔者的母亲晚年患血管性痴呆,从起病到去世整整十年,其中的艰辛实在难以用文字述说。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却是我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时光。别人家的亲人离去时,灵魂和肉体一起消失,而我母亲的灵魂先离我而去,身体继续伴我度过了最难忘怀的十年光阴。
存念于心,感怀自然。虽不能如老庄击缶而歌,却也叫人看淡日出日落,善待生,也善待日落时的那一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