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上午,在由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一职,拟全职回国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自主等若干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并出任该院创始院长。
原来,这个计划早在酝酿之中。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面向全球招募创始院长。
2021年3月3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意见》,透露“全新机制深圳医学科学院即将在坪山挂牌”。
同年3月31日,深圳市政府公报曾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全文见本日次条推送),深圳医学科学院选址坪山区,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主要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理事会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决策机构;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所谓四平台一智库,是指:整合型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放型医学科技资源管理平台,引领型医学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培育平台,智慧型医学科技战略研究智库。
根据《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探索六大创新机制,即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联动的多维合作机制、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的研究资助机制、科学的评审评价机制、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边建设,边运行”模式推进,其中,筹建期(2020-2021年)将启动院长遴选工作,研究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建设全市医学科技资源信息平台。
《方案》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当然,“深圳医学科学院不是要跟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抢资源,抢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
可见,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个拥有深广研究发展前景、较大的政策探索空间的前沿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尤其对于海归顶尖科研人才而言,有着更加宽容、灵活的工作氛围。而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的体制创新,则又是科研领域去行政化改革的一步重要尝试。
深圳医学科学院地块位于坪山的西南门户,马峦山郊野公园以北,碧湖文化健康城范围内,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预留20万平方米作为未来拓展用地。
地块南侧为南坪快速,4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西靠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东临正在建设的坪山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还有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医科院建成后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制度创新
一是定位新,要做“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负责医科院筹建工作的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指出,与传统的医科院相比,深圳市医科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它更核心的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在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是机制新,不设编、不定级,“很多东西自己说了算”。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却非常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学术委员会是院内最高学术机构,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院长也面向全球招聘。通俗地说,有点像“企业化”运作。
它虽然登记为深圳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但本质上是一个法定机构(类似于前海管理局),能利用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将一系列先行先试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院一法”,即政府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依法自主办院,而不用被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捆住手脚”。
有了这一灵活自主的“法律武器”,可以说,全球哪一种运作模式最高效,最有利于产学研出成绩,都有可能及时被拿来“为我所用”。
“全新机制”要解决的是“四大难”
一是解决“聚集难、协同难”,“把分散的蛋糕聚在一起,做得更大”。目前在深圳从事医学研究的团队已有很多,比如各高校、医院、公卫机构的科研团队,以及各生物医学研发机构。即将建设的深圳市医科院,绝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要帮助大家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
目前,国内普通存在医学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多头管理”,多部门重复投入,彼此缺乏沟通,研究项目多头申请、多头立项,资源交叉浪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而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一个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当前研究转化瓶颈,建立一个“ 1+N+X”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协同创新体。
依托深圳市医科院建设国际化高水平转化医学中心,重点建设转化医学核心设施、资源深度开发与共享设施、关键技术支撑设施等。其中,包括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依托或协同市内外医疗机构建设临床研究协同网络,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临床研究大协同平台。
抓住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机遇,围绕药品、器械及技术转化做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促进前沿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在深圳转化应用。
深圳市医科院将建设一个医学科技的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生物样本库、动物实验中心、卫生健康科学数据中心等,全市乃至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都可以来用。
二是解决“转化难”,“你大胆搞研究,我们帮你打通转化链!”
我国的医学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普遍遇到“转化难”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无法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方案,应用到人的身上,或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制约“转化率”的环节有很多,能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不多、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监管政策滞后,新技术应用定价难,新药、新技术能否纳入医保……在任何一个节点被“卡住”,都会让研究成果被“压箱底”,无法走向市场。
今后,以深圳市医科院为枢纽的协同创新体,将重点解决“转化难”的问题,服务好转化路上的每一个环节,为监管政策的制定、医保支付制度的设计、服务体系的改善及优化提供决策咨询及建议,打造一条龙的“转化链”。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将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在转化项目中持有股份,直接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提升他们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深圳市医科院还将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现在设立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更在意的是对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支撑作用,这也是医科院放在坪山的原因,坪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
三是解决“保障难”,“不仅靠政府资助,还能拉慈善和风投!”
资金是科研的“粮草”,但目前医学科技创新普遍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为解决“保障难”的问题,深圳市医科院将代表政府承担起医学科技专项资金配置职能,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大资金盘子,支撑深圳的医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资金来源由 3 部分组成:深圳市政府将设立医学研究专项经费,委托市医科院进行管理;深圳市医科院将通过设立联合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慈善基金会和风险资本投入医学研究,并逐步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转化收益,推动一大批药物、器械及新技术在深圳转化及生产,转化收益直接反哺深圳市医科院,成为资金筹措的重要来源。
这些筹措到的资金,如何高效地“花”出去?
目前国内传统的医科院通常仅有院内项目,经费仅面向本院科研人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2018财年的373亿美元预算中,约有81%用于院外项目,资助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所大学、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得益于开放型的资助机制,NIH组织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癌症登月计划”“全民健康研究计划”等,占据了人类健康研究的制高点。
深圳市医科院将仿效NIH,同时设立院内、院外项目,院外项目通过“招标制”“悬赏制”“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及全球开放,资助院外机构或学者开展研究或实施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
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寄希望于借助全新的机制“变道超车”,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初期重点聚焦三大研究领域及方向
一是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肿瘤、心血管疾病、脑和精神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关键医学问题,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治中的瓶颈问题。
二是国际先进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重点部署再生医学、疾病基因组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
三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深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城市,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积极开展研究,形成深圳模式、深圳经验,为国家也为全球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主要任务是建成“四平台一智库”:即医学科技的协同创新平台、资助管理平台、基础支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战略研究智库。
具体分“三步走”: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深圳市医科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学协同创新共同体;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引领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市医科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深圳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本文根据深圳市卫健委等网上相关信息整理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