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为《经典续考》首篇,分九个题目简述考识如下:
中医高校教材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学》认为,阴阳源于《周易》卦爻符号,即阴爻“--”、阳爻“-”;五行源于《尚书·洪范》篇。实际上,并非如此!
据现代相关学者考证,自先秦至宋代,中原大地上久已失传的黑白点“河图”“洛书”两幅图,被彝族历法保留且经地下出土证实。并证实了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实乃天道也),用黑白点“河图”“洛书”符号表达。见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路辉《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及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换个方法读内经》《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华文明》等相关书籍。彝族历法“河图”符号表达的是十二月太阳历法(天有四时),“洛书”符号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法(天有五行),中原传世典籍名“阴阳五行历”。如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阴阳五行的本源》说:
阴和阳原本是历法上的概念……春夏阳气逐渐上升,阴气下降;秋冬阴气逐渐上升,阳气下降……将一岁按阴阳分为上下两个半年……前半为阳年,后半为阴年……
什么是五行?……《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天就是季节,义为五行,就是按一年中的各个时节行气……行的意义就是运行……因此,五行中行的含义就是行动,而不是物质。五行,就是五种不同气的运动。而气,即指节气……五行即五时、五季。
路辉《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十月太阳历》说:
20世纪80年代,陈久金、刘尧汉、卢央等人在彝族聚集区发现了所谓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上古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每季两个月。五个季节分别用土、铜、水、木、火来表示,每季分雌雄。这样,一年中的十个月分别称为:雄土、雌土、雄铜、雌铜、雄水、雌水、雄木、雌木、雄水、雌水。这种季节分法,正是古盖天论的分法,在《隋书》中的古盖天图就是这种历法季节划分。雄土月定为岁首,在夏至以后;雌火月定为岁末,在夏至以前。彝族人继承的十月太阳历属相顺序是从虎开始: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这说明这个纪年年正是从寅正开始,而寅正是夏朝的历法。这说明彝族人继承的上古十月太阳历至迟在夏朝以前就已经施行了。
彝族兄弟王天玺先生说(《中华彝族文库·当代彝族研究丛书》总顾问王天玺总序,见刘明武《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华文明·王天玺总序》):
最早的历法是太阳历,彝族先民创制的十月太阳历,是人类创制的最早历法之一。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型青铜器,是迄今发现的十月太阳历最早的实物证据。
这个太阳型器的直径为85厘米,中心凸起的半圆球为太阳,向外放射出五道光芒,芒外围以圆形晕圈,这就是一个太阳历盘。历盘上太阳放出的五道光芒,把大圆划分为等距的五格,代表一年中的五季,每季两个月,共十个月。……
“贯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天干地支纪年、八卦数字预测,都直接来源于十月太阳历。正是十月太阳历,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
彝文古籍《土鲁窦吉》记载的太阳历也是一年为5季,一季2个月,共10个月。每月36天,剩下5天或6天为过年日,共365天。三星堆太阳历盘与之完全吻合。
图1 太阳形青铜器(十月太阳历盘:阴阳五行)
就上述相关书籍的有关内容,经吾等摘引整理后即如下说: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古代哲学(道、太极、精气、阴阳、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文化的根本,也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今本《素问》《灵枢》《难经》等,阴阳五行说无处不在。阴阳五行说由何而来?由史前天文历法(天道)而来。史前天文历法如何表达?用“河图”“洛书”符号表达。如果解释不了“河图”“洛书”,就解释不了史前天文历法。解释不了史前天文历法,也就解释不了阴阳五行。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的阴阳五行,首先在十月太阳历中出现。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天有五行),是用“洛书”符号表达;文字之前的十二月阴阳合历(天有四时),是用“河图”符号表达。归根结底,中医文化的根源在天文历法。
1. 先说阴阳
阴阳源于太阳(实与天体宇宙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自然循行规律有关,亦即道之本体、之本源、之自然规律,所谓“道法自然”是也,故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等之说),这是彝族、苗族天文历法中的共同解释。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夏至为阴旦。阳旦生阳,阴旦生阴。冬至夏至,是一岁之中的阴阳两极。阳旦,太阳对应于南回归线。阴旦,太阳对应于北回归线。阴旦阳旦,与太阳相关,实际是寒暑两极,是一岁之中寒暑的起始点。苗族文化解释历法,解释在盘古和女娲名下。历和阴阳观念,远远出现在文字之前。中原失传的十月太阳历,被彝族文化保留了。与苗族古历一样,十月太阳历也是以太阳解释阴阳的。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两截的划分,实际上是以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的。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日影由长变短,这半年为暑为阳;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日影由短变长,这半年为寒为阴。太阳回归年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所谓阴阳者寒暑而已!
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一岁。岁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岁论阴阳,月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彝族文化的的奇偶论阴阳,与中原文化《易·系辞传》“阳卦奇,阴卦偶”及《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吻合。日论阴阳,夜为阴、昼为阳。周岁的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周日的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是真正的科学!
又,试问:什么是阴阳?阴阳到底是什么?
答曰: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其本质、其实质、其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如东汉许慎《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清段玉裁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
《说文》又说:“阳,高明也。”
段玉裁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所以,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亦说:“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即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即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
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则是“日”,即太阳,亦即其本质与实质也!故有“日为阳”之称。
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而《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
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实际上,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即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素问》《灵枢》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
《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其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
《易·系辞传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易·系辞传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易·系辞传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
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指代一年四时气象(候)的变化规律,此即天道也!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回答:
阴阳有形,“太阳”是也!由太阳推演而来,故日月是阴阳,阴阳是日月。
阴阳无形,所谓“大象无形”“大道无形”是也!由“象”去推演,即用取象比类方法去推演,故上下是阴阳,天地是阴阳,雌雄是阴阳,刚柔是阴阳,奇偶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五行分阴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居五行之中为至阴,即由阳到阴)。
人体亦有阴阳之分,即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阴;等等,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即《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后世治《易》者,以太极图附会阴阳推演,那是宋代以后之事了!
2. 次说五行
十月太阳历由四大要素所构成——天、月、行、年。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五行十个月,一行两个月,一个月36天,十个月360天。行,运行、循行之行。五行,即运行不息的五个季节。十月太阳历分为五行,一行72天,五行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五行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达。十月太阳历论行不论季,实际上行通于季,五行即是五季,五季即是五行,是用洛书符号表达的。
洛书是用抽象符号实心圆与空心圆表达的,奇数用空心圆表示(白色),偶数用实心圆表示(黑色):
图2 洛书
注:上,九个空心圆;下,一个空心圆;左,三个空心圆;右,七个空心圆;左上方,四个实心圆;右上方,二个实心圆;左下方,八个实心圆;右下方,六个实心圆;中间,五个空心圆。
“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这是从洛书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洛书之歌,后世谓之洛书九宫数。
在洛书之中,奇数分布于四正,偶数分布于四隅。阳奇阴偶,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十月太阳历,就隐藏分布于这四正四隅的阴阳奇偶数之中。阳数九表达的是火行72天,阳数一表达的是水行72天,阳数三表达的是木行72天,阳数七表达的是金行72天。这里四个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正。阴数八表达的是冬春之间的18天,阴数二表达的是夏秋之间的18天,阴数六表达的是秋冬之间的18天,阴数四表达的是春夏之间的18天。这里四个18天,分布在洛书的四隅。四个18天组成的72天,归中央统领,表达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土一行。这里的五行,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是真正的科学!
以上是彝族历法经典《土鲁窦吉》对十月太阳历及与“洛书”关系之解释。如此,阴阳五行之源头与《周易》《尚书》何干?
3. 再说干支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乃中国天文历法之重要基础,颇具中国文明特色。在古代圣贤将干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周以前之上古时期,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皆各自独成体系,亦分别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即如下说:
(1)“洛书”符号表达的是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法,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计月序,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记日序。乃“干支与阴阳五行”之本源。
①十月太阳历对五行之解释:十月太阳历一年360天分五季(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即春季是木,夏季是火,季夏是土,秋季是金(铜),冬季是水。一季72天,五季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五季即是五时、五行(运)、五气(五种季节气候)。行,运行、循行,替天行气之义。太阳历一年平均是365.25天。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
②十月太阳历对阴阳之解释:阴阳之解释有两种,即月分阴阳与年分阴阳。十月太阳历每季两个月,月分阴阳,奇数一、三、五、七、九月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月为阴。年分阴阳,前(上)半年为阳,后(下)半年为阴。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
③十月太阳历对天干之解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达的是十个月的月序,依次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
十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月为阳,乙、丁、己、辛、癸月为阴。十天干配五行,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
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
④十月太阳历对地支之解释: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用十二地支、或十二生肖循环递次以记日序。依次为子(鼠)日、丑(牛)日、寅(虎)日、卯(兔)日、辰(龙)日、巳(蛇)日、戊(马)日、未(羊)日、申(猴)日、酉(鸡)日、戌(狗)日、亥(猪)日。
十二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日为阳,丑、卯、巳、未、酉、亥日为阴。
十二支配五行,寅卯配木,巳午配火,丑辰未戌配土,申酉配金,亥子配水。
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
(2)河图符号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十天干记日序,十二地支记月序。
天干有十以记日序,分别是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地支十二以记月序,分别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
要之,十天干用于记月——十月太阳历之月序,十二地支用于记日——十月太阳历之日序,用“洛书”符号表达。“河图”符号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十天干记日序,十二地支记月序。
4. 刘明武先生说“彝族十月太阳历”
刘明武《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华文明》说:
(1)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
先请看彝族文化里的洛书之形,彝族龙书与汉族洛书完全一致。
图3 彝族龙书(鲁素)
再看彝族文化里的洛书之数。《土鲁窦吉·论十二支》中出现了洛书之数:
天一与天九,合二生成十,居南方北方。
天三与天七,合二生成十,居东方西方。
地二与地八,合二生成十,居东北西南。
地四与地六,合二生成十,居西北东南。
天一与天九,天三与天七,地二与地八,地四与地六,天数论阳,地数论阴,四组天地之数的和均等于十。这里的天地之数,与宋代文献里的洛书之辞“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有着相似相通性。
洛书中的天地之数可以论空间,论空间中的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与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洛书中的天地之数可以论时间,论时间中的年月日,论一年中的365.25天。具体的论述如下:
以阳数九论夏季72天,以阳数一论冬季72天,以阳数三论春季72天,以阳数七论秋季72天。这里四个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方。
以阴数八轮冬春之间的18天,以阴数二论夏秋之间的18天,以阴数六论秋冬之间的18天,以阴数四论春夏之间的18天。这里四个18天,分布在洛书的四隅。
72×4=288,18×4=72,288+72=360(天)。四个阳数四个阴数表达了一年五季,表达了360天。
阳数五,为中央中枢之数,对应的是季夏。
十月太阳历,在洛书之中与天地之数亦即奇偶之数融合在了一起。
(2)河图中的十二月太阳历
先请看彝族文化里的河图之形,彝族河图与汉族河图没有任何差别。
图4 彝族河图(付托)
再看彝族文化里的河图之数。河图之数与洛书之数同一个出处,都出于《土鲁窦吉·论十二支》中: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立天地根本。
五十五数中,天有二十五,用来象征天;地数有三十,用来象征地。
天一地六,地二天七,天三地八,地四天九,天五地十,天数论阳,地数论阴,五组天地之数论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土鲁窦吉》一书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对应时间上的春夏(季夏)秋冬,可以对应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以五行为桥梁,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河图之数所表达十二月历了。
河图之数与十二月历的关系,具体融合如下:
以三八论春季90天;以二七论夏季90天;以四九论秋季90天;以一六论冬季90天。
三八、二七、四九、一六四组奇偶之数,一可以表达东西南北四方,二可以表达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融合在了这四组奇偶之数的组合中。一季90天,四季(4×90)360天,再加上两个过年日5~6天。五年闰两个月,平均下来,一年的时间长度仍然是365.25天。河图以极其简易的方式,表达了四季十二月。
洛书的五季在河图中变为四季,洛书的一季72天在河图的一季变为90天。五季变四季,只是术之层面的变化,而不是根本依据上的变化。十月历、十二月历的根本依据,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冬至、夏至太阳回转的规律没有变。
五年闰两个月,这和中原大地上阴阳合历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是一致的。显然,彝族十二月太阳历汲取了月亮朔望的因素。
5. 阴阳五行之本源乃天道也
天道是什么?
天道是天体宇宙(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即阴阳五行四时季节气候变化之规律——风暑湿燥寒而已!亦即“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之谓也!经典谓之“天有四时五行”。如中医经典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唐王冰注:“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土湿,谓五行之寒暑湿燥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
(2)《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王冰注:“运,谓五行应天之五运,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为纪者也。”
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说:“御,临御也。位,方位也……天有五行以临五位,故东方生风,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湿,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
(3)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说:“‘天地之道’逐渐包括了三大因素——阴阳、四时、五行(运)。《内经》中的阴阳说是离不开四时五运的,故应该说: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读《内经》要时刻不忘记这一基本概念。把三者分开有时就不知所云。”
编者按:中医经典《素问》以“天”而言四时、而言五行,此“天”,即天道、天体宇宙(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自然循行变化规律之道。即一年阴阳五行四时循行变化规律之道——季节气候风暑湿燥寒而已!故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道法自然”“阴阳者,寒暑也”之说!
阴阳五行之理是什么?是天道——天有阴阳、天有四时、天有五行,皆历法概念。天有四时,彝族历法谓之十二月太阳历,用“河图”符号表达。天有五行(非为五材、非为五种物质),彝族历法名曰十月太阳历,用“洛书”符号表达。中原历法称作“阴阳五行历”。
6. 中原阴阳五行历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羌夏古历探源》说:
据历史传说,“伏羲氏作甲历,定岁时”,“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又“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治五气”“各司其序”。可见中国远古文明一开始使用的就是阴阳五行历……
《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以上便是太史公所阐述的黄帝时所使用的历法,这种历法以考察星象来建立阴阳五行。建立五行,即将一岁分配为五季;起消息,是指分阴阳;正闰余,是指确定一岁十个阳历月以后所剩余日子的多少来调整季节;天地物类之官是指天官、地官和五行之官,一岁按照五季的次序来安排,则时节也就不相混乱了。
又说:“甲历是一种历法,即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纪月的历法,这就是十月历……阴阳五行历是三皇时代的历法基础。”
五行历开始形成时只是将一岁粗略地分为五季,以春暖植物萌发、花开植物竞长,炎夏、秋凉作物结果成熟,严寒冰冻藏伏五个物候为区分的标志。即春生、夏长、季夏化、秋生、冬藏——生、长、化、收、藏。
甲历是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数为时序之历法,故甲历又名天干历。甲乙等分刚柔(甲刚乙柔,丙刚丁柔,戊刚己柔,庚刚辛柔,壬刚癸柔),即五行配阴阳,故亦名阴阳五行历。如
(1)先秦典籍《管子·五行》说:
(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冬]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毕。
金栋按:关于一年“七十二日”之说,唐房玄龄(疑托名)《管子》注:“春当九十日,而今七十二日而毕者,则季月十八日属土位故也。”明刘绩《管子》补注:“自甲子起,周一甲子六十日又零十二日的丙子,故曰‘七十二日而毕’。下皆放此。盖五七三百五十日,又五二为十日,通三百六十日,一年之数也。注皆非。”
实际上,其《管子》房玄龄之注及刘绩之补注皆非是!因《管子·五行篇》所述,乃一年十个月之太阳历法,非一年春夏秋冬之四季各九十日而土(季夏)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十月太阳历,即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分为五个季节隶属于五行(每行两个月),每个季节为七十二日,72×5=360,剩余5~6日为过年日。要求天子施政必须与五行之属性(德)相配合。即:
冬至后的甲子日,应根据木德去应时理政,天子发布号令……上述事项七十二日完成。
到丙子日,应按照火德去应时理政,天子发布号令……上述事项七十二日完成。
到戊子日,应按照土德去应时理政,天子发布号令……上述事项七十二日完成。
到庚子日,应按照金德去应时理政,天子发布号令……上述事项七十二日完成。
到壬子日,应按照水德去应时理政,天子发布号令……上述事项七十二日完成。
(2)西汉典籍《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金栋按:《淮南子·天文训》是一篇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宾(门)客论述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文献,代表了汉代之最高科技成就,亦成为《淮南子》自然天道观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七十二日”之说,亦十月太阳历法也!如
何宁《淮南子集释》说:“〇补曰:置一岁日,以五气分之,则七十二日为一节,而得其用事之日……计五运周环,亦当然也。”
(3)西汉典籍董仲舒
①《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也。相受而布……天之道也。”
②《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③《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金栋按:上述《管子》《淮南子》《春秋繁露》三家所述五行各“七十二日”之说,乃以五行相生序述之,皆十月太阳历法之痕迹。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说: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五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五个季节的名称……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五季的分法?……
据研究,四季与五行,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四季与十二月八节二十四气相配,是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古代按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将四季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每季含有二节;二十四节气则对应于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所谓阴阳合历,是月用太阴月(塑望月),年用阳历年(回归年),以闰月调整节气。
而五行则属于纯阳历系统,它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为阴阳两个部分,每部分36天。阴阳这两个具体的名词……《淮南子·天文训》就称之为刚柔,凉山彝族则称之为公母。
关于上述三家所述五行各“七十二日”的说法,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又说: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种生数五行历的历元设在冬至,木行从冬至开始计算,木行的第一天恒定为甲子日,经过72日,至第七十三日火行第一天开始为丙子日,以下土行第一天为戊子日,金行第一天庚子,水行第一天壬子,五行计360日,外加五至六天过年日,合为一岁。这五至六天过年日不用干支纪日,故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仍从甲子日开始。这种纪日方法与我们从彝族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一致。
五行即是五气、五个季节,乃天道之所为。如
(4)东汉刘熙《释名·释天》说:“五行者,五气也。”
(5)东汉官典《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7.《尚书·洪范》之“五行”乃历法概念——天道五行说
“五行”一词,中华传世典籍始见于《尚书·甘誓》篇,具体如《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火、木、金、土。但此五行既非相生序,亦非相克序。而后世说五行者,又多以《尚书·洪范》为据而推演。其实此《洪范》之五行,乃天文历法之始。如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小凉山彝族十月历以夏至和冬至为夏冬两个新年;两个新年之间各占五个太阳月;相邻的两月又分别以公母称之,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中国上古最古老的十月历的月名,当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顺序来命名的:从夏至新年开始,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到冬至新年;再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十个月分别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
由于此历夏至在一月,为纯阳之月,自此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它与二月组成一对时,二月便成为阴。同样以三四月配对,四月比三月阴盛,故三月为阳、四月为阴。五月和六月也组成一对,冬至在六月,六月为阴气最盛的月份,故五月为阳、六月为阴。冬至以后阳气逐渐上升,情况就发生转折,七月比六月阳气盛,故六月为阴七月为阳;九月又比八月阳盛,故八月为阴九月为阳;下年一月又比十月阳盛,故十月为阴一月为阳。这就是为什么河图洛书上的十个数与《洪范》五行相配对,其运行方向在六月以后发生逆转的道理所在……
所谓水火土金木《洪范》五行,实即半年中五个太阳月的名称。这种历法的相邻两个月又以公母相称,所以便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月名。这就是所谓五行生成之数……
因此,所谓《洪范》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上文已经阐述过的五时,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
据中华传世典籍记载,“五行”有天地之分,即“天有五行”与“地有五行”。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谓之 ‘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溯其源,所谓“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亦名天道五行,即历法概念,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自然循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
而《甘誓》篇之“五行”,则指五行之官(地神),即木官句芒、火官祝融、土官后土、金官蓐收、水官玄冥。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因《甘誓》篇“五行”本是历法概念,而历法又是帝王皇权之象征,然夏帝启之同姓诸侯有扈氏“威侮五行”欲废弃历法。其罪责:首先蔑视帝王权威,其次朝臣百官、黎民众生则不能正确判断时日,导致节气错乱,日常生产生活等秩序失序,甚至天下大乱,故当诛。为此,夏帝启讨伐有扈氏,并设立五行之官(五个官员)进行管理,各按其序办事,有条不紊,朝臣百官、黎民众生皆受益。
8. 阴阳五行说科学吗?
以科学而言阴阳五行说,实则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于表示年、月、日等时间历法概念,“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五行,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是真正的科学!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传》)矣!
殊不知,以中医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等而言阴阳五行说,虽亦有科学中的古历法概念,但等多的是指汉代统治哲学、统治思想上的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应”等宇宙框架下的推演工具(汉代及以后纬候神学之迷信术数亦用之推演)。其实,阴阳五行说在汉代有医家(方技)与儒家(官家统治思想,杂以纬候神学及迷信术数,或方士化的儒生)之分。医家用唯物之人体,儒家说唯心之天神!虽“道不同”,然相杂糅。见第三篇,于此不赘。
9. 阴阳五行学说的再认识
李零先生《中国方术正考》说:
过去,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阴阳五行说看作一种晚出的支流:推其源,不过是邹衍一派的怪迂之谈;述其流,也无非是盛极汉代的荒唐迷信。这种看法既缘于古史背景的模糊和有关史料的缺乏,也与汉代以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逆溯误差”,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学从“古史辨派”论战中所受到的那次重要“洗礼”有关。当年,顾颉刚先生为了推倒儒家经典中的古史系统,恰恰是从讨论这一学说入手(参看《古史辨》5册,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他们认为阴阳五行说既然这样巧具心思,从任何一点可做无穷推演,则它只能是一种特殊文化氛围下突然出现的东西,一种人为编造的东西。儒家经典中的古史系统就是受这种风气的感染,直到很晚才被炮制出来。
现在,以我们对考古发现的认识来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恐怕应做如下校正:
(1)这种学说在战国秦汉之际臻于极盛,虽然遇有新的思想契机,也包含了许多添枝加叶,整齐化和系统化的工作,但它绝不是邹衍一派的怪迂之谈所能涵盖,而是由大批的“日者”“案往旧造说”,取材远古,以原始思维做背景,从非常古老的源头顺流直下(金栋按:源于史前天文历法)。
(2)对诸子学说在两周之际的酝酿成熟,形成雅斯贝斯所说的那种文明发展的普遍性突变,或张光直先生反复强调的“人神异界”,最顺理成章的解释恐怕还是,它本身不但不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背景或并生形态,反而是从这种学说的共同源头派生而出,初则甚微,后始宏大。
(3)即使在诸子学说经进一步分裂、融合而形成汉以后儒家独尊的上层文化之后,阴阳五行学说也仍然在中国的实用文化(数术、方技、兵学、农学、工艺学等)和民间思想(与道教有关的民间宗教)中保持着莫大势力,足以同前者做长期的抗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