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论文摘要
五行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产生至成熟,始终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力求符合时代特征,以满足时代需要。基于时代背景不同,五行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在东周时期五行观念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托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对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五行观念做整体研究,努力把握五行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与变化细节,展现不同五行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探索影响五行观念变化的因素。
第一章主要以甲骨文与《尚书》为依托,论述商代与西周时期五行观念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过程,并探讨商周之际五行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商代尚未形成系统的五行观念,在“尚五意识”的影响下,促进了“五行”一词的出现。甲骨卜辞关于金木水火土的记载,则填补了五行的具体内容。西周时期,受宗教变革影响,人们开始深入探索五行的内涵、性质等一系列问题,使五行观念在先秦时期第一次以完整形态出现。
第二章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简帛竹书,对东周时期五行内涵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以展现东周时期五行观念的多样性与连续性。多样性表现为,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先后出现了地之五行、道德五行、行为五行三种五行观念。连续性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一直贯穿于整个东周时期。
第三章着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序列关系,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所出现的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以及五行无常胜思想。在五行无常胜思想的论述上,选取孙子、墨子、文子与孟子四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论证这一命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反映东周时期不同思想家对五行观念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以《管子》诸篇与《礼记·月令》为依托,介绍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融合的背景与过程。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受“四时”规律与“数术”思想的影响。阴阳与五行合流后,发展出一个以五行相生为基础的阴阳五行模式,成为时人安排政治活动的理论依据,标志着五行观念发展至成熟。
前四章以东周时期五行观念的缘起与发展特点为研究重点。而最后一章,旨在将东周时期的五行观念与秦汉王朝的具体政事相结合,探索东周时期五行观念在后世大一统王朝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02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五行观念起源研究
2.新出文献五行观念研究
3.五行观念演变研究
(三)小结
一、东周时期五行观念溯源
(一)商代五行观念萌芽
1.尚“五”思潮的出现
2.五行之“行”的存在
(二)西周五行观念初成
1.周人对五行观念的构思
2.宗教信仰与商周五行观念之转变
二、东周时期五行内涵之演变
(一)春秋时期的五行观念
1.六府与五行之官
2.“地之五行”的出现
(二)战国前期的五行观念
1.延续地之五行观念
2.道德五行的出现
3.地之五行与道德五行比较研究
(三)战国中后期的五行观念
1.《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与行为五行
2.《荀子》与行为五行
三、东周时期五行序列关系之产生
(一)五行相生与五行相胜
1.五行相生思想
2.五行相胜思想
(二)五行无常胜与诸子
1.《孙子兵法》与五行无常胜
2.《墨子》与五行无常胜
3.《文子》与五行无常胜
4.《孟子》与五行无常胜
四、东周时期五行与阴阳之合流
(一)促使阴阳五行合流的因素
1.数术思想的影响
2.四时的连接作用
(二)阴阳五行合流之历程
1.《管子》诸篇与阴阳五行合流
2.《礼记·月令》与阴阳五行合流
五、东周时期五行观念对秦汉王朝的影响
(一)五德终始说与秦帝国的建立
(二)董仲舒五行观念与西汉大一统
1.五行与社会伦理
2.五行与国家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文引书简称表
资料来源:辽宁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