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Huaizcn:与金栋先生“阴阳五行之本源乃天道也”的商榷

已有 517 次阅读 2025-1-3 20:20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在金栋学弟“阴阳五行之本源乃天道也”一文下面,看到Huaizcn的商榷文章,虽然并非全面周到,但语言犀利,指出的问题值得思考。今存留于此,慢慢咀嚼。

比较而言,Huaizcn与金栋学弟不同的是,前者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天文学,或者说按科学的标准理解西方天文学;后者则从纯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或者说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天文学,或称之为博物学。

阴阳五行说由何而来?由史前天文历法(天道)而来。史前天文历法如何表达?用“河图”“洛书”符号表达。你的这个说法,我认可。看来你的研究很深刻。我的说法,金代表物,土代表质,人代表生命,三者系地球的三维。火代表阳光、热、高温等等,古代之火,取自天然,天然之火,雷电降之、阳光照之。水虽在地,古人却认为乃天降之,天降之水来自何处?银河也。所以,金木水火土,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五维之属也。非如此,你的历法天道说,无源;阴阳八卦图,无根。至于有人深究八卦、六十四卦的“为什么”问题,你只能用一句“古人说的”打发去了,是不是呢?

我不是不知道李零,我早就知道李零,但李零算什么?这个地头的文科学者,除了从事西方文科的学者,特别是从事本土传统文科的学者,几乎都没有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李零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我就举一例。北宋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哲学命题。其实,这个命题是错得离谱。但是,熊十力这位新儒家创始人,根本没有感觉,提出了“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的哲学命题。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对这个命题是赞赏有加。不管“体用一源”还是“体用不二”,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仅仅与这个事物的本质有关。也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这个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这用极为简单的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证明错误。水,不是因为水的本质决定了水结冰、水变水蒸气。水自身变不了冰,变不了水蒸气。水,只有在环境温度为零下时,水才可能结冰。水只有温度在100度时,才可能产生水蒸气。 体用一源、体用不二,彻底杜绝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按照体用一源、体用不二,任何事物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这是多么的荒谬。但是,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不知道这个荒谬,熊十力提出“体用不二,翕辟成变”不知道这个荒谬。就是今天研究传统文化的文科学者在提到“体用不二”时,仍然不知道这个荒谬。

哎呀,如果不是你,我虽然看到过一些人一本正经地说历法、阴阳五行这样的玩意,但没有去想过,反正是胡说八道。今天看到你给出的文字“证据”。我都觉得非常可笑。因为历法,就是根据回归年的精确数值,用数学计算、设置出闰年闰月的规则。这其中不涉及任何阴阳五行的玩意。就根本没有阴阳五行的事,与阴阳五行,什么关系都没有!浑身不搭界。

我是极为快速地瞄了一眼你的旁征博引,都没有细看,因为不需要,我是感到非常遗憾,其实,我是太熟悉这种语言了。古文,我读过的绝不会比你少。所以,古文的味道我是太熟悉了,如果是洋洋洒洒,看起来是一气呵成,可是,其中是没有一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只要在脑子里觉得有道理,就可以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可如果想确定,也就是说,用逻辑界定其中的含义,是一个也把握不住。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语句连接都是联想、类比、附会出来的。仍然记得很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大概是大名医叶天士一则趣闻:说是有一产妇难产,求叶天士开药方,叶天士开完药方,忽然一瞥,见一片落叶,心头一动,在药方中加了一味落叶。我当时看了,真觉得这是神来一笔,落叶与产妇到时候及时生产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后来再想起这件事,才发觉这纯属联想附会。如果换一种类比,落叶其实是枯叶,其实是死叶,那是想产下死胎?我说这个的意思是,这么联想,是这么意思,那么类比是那么意思。所以,你顺着作者的联想,一气呵成,觉得是酣畅淋漓,可脱离作者的联想,你就会发觉,作者的思维不成章法。因为,不同的联想,不同的类比,原有文章的起承转合,就不复存在。对于文章中的阴阳五行具体描述,我根本是懒得看。因为很简单,我知道历法,究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于作者自己的联想、类比,和历法有关吗?毫无关系,因为历法就是一个观测精度问题,数学计算的问题,跟阴阳五行毫无关系。阴阳五行与历法之间,既无逻辑关系,也无因果关系。所有的关系,都是作者自己的联想、附会。

只要知道两个天文学基本常识:行星是椭圆轨道;回归年是365.2422天。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脑子,都能清楚地确定:(1)根据阴阳五行,绝不可能推导出行星的椭圆轨道;(2)根据阴阳五行,绝不可能推导出365.2422天的回归年。那么,李零能证明,根据阴阳五行,所以古人就计算出回归年是365.2422天?他能证明,根据阴阳五行,古人就证明了行星是椭圆轨道?

脱离60甲子来讨论阴阳五行不容易被人理解,有定理没推导证明让学生怎么学?过分关注阴阳五行的来源,强调怎么分割整体得到所谓的五行或阴阳,也是容易让人误解的。世间万物的性质绝大部分不是对偶和线性的,四季交替也不只是太阳的影响。用大一统的模型既能适用整体也能适应个体不可能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五运是五种运动变化,五行是五运变化的结果,能不能化生取决于大周期的条件。阴阳五行理论是非线性世界的线性数学模型,是用二维数学模型描述多维的时空关系,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方法。

其实,历法的设置,首先是在于是否知道准确的回归年:365.2422天。第二,通过一套有规则的闰年闰月设置规则,来满足365.2422天的回归年。 比如,如果按四年一润,那么四百年后,就将多出近三天多一点。因为每四年,回归年是多出了0.9688天。可是四年一闰,却等于增加了一天,因此,就要多出0.0312天,四百年后就要增加3.12天。所以,每四年一润,但在四百年内还要减少3天,但还有0.12天的误差。那么,在更长的时间段内,再减掉这0.12天。这也就是说,要设计一个长时期、比较复杂的闰年闰月规则,来满足365.2422天的回归年。这历法,这闰年闰月设置,就绝不可能是阴阳五行所能解决的。

再看看历史的史实: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到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 天。1582年,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100个闰年,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置闰的方法是:凡是世纪整数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20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是闰年),这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格里历(现行公历)。为什么本来按照四年一润,四百年是100个闰年,要减少为四百年97个闰年?因为,回归年是365.2422天。那么四百年是增加了96.88天。因此,四百年的闰年从一百个闰年改为97个闰年,减少了3个,也就是增加了97天,更加接近回归年增加的96.88天。

用历法证明阴阳五行,根本是南辕北辙。因为,真正的历法计算,是根本没有阴阳五行什么事,完全在于所谓回归年的精度。现在确定的回归年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个回归年是根据长期的天文观测计算出的平均值。这个回归年的数值,跟阴阳五行没有任何关系,根本不可能用历法来证明阴阳五行的正确。用阴阳五行计算,就是根据回归年的观测结果365天多一点时间,东拼西凑出来的。

唉,你自己看看天文学。托勒密地心说天文学是一套均轮-本轮体系,共有80个均轮-本轮,根本没有阴阳五行的事。哥白尼日心说,有34个均轮-本轮,也与阴阳五行毫无关系。欧洲的儒略历,在经过1600年后,积累误差是10天,因此被格里高利历所取代。而这个地头,中国从公元前104年到17世纪,历朝对历法进行了近100次修订,仅官方正式颁布的历法就超过了48种。相比之下,在同样时长的历史时期里,欧洲却只使用了两种历法,即公元前46年的儒略历和1582年的格里高利历。当欧洲人开始尝试使用格里高利历来修正儒略历的误差时,那时的日期已经滞后了十多天。这也就是为啥1582年的日历会少了十几天。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儒略历法调整里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置1个闰年,单月每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他双月每月30天。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同时把9,11两个月定为小,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到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 天。1582年,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100个闰年,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置闰的方法是:凡是世纪整数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20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是闰年),这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格里历(现行公历)。

从数学角度而言,不管托勒密地心说,还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均轮-本轮体系,都可以准确模拟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轨迹。之所以是认为圆周运动轨迹,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认定,天体运行轨迹都是进行匀速的圆周运动。因此,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使用均轮-本轮来模拟真实的行星运行轨迹。直到1609年,开普勒发明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彻底推翻了圆周运动的清规戒律,而是以相当准确的椭圆运行轨迹代替了原来的圆周运动。正因为椭圆运动才是行星真实的运动形式,因此,就再也不需要均轮-本轮体系了。到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用万有引力解释了行星运动为什么是椭圆运动而不是圆周运动。行星运动轨迹,地球的回归年数值,其实跟阴阳五行是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李零?李零算什么?李零考证算什么?李零考证最好的结果,就是准确地考证出阴阳五行的发展史。还有呢?那什么都没有了。李零考证的历史的准确跟阴阳五行是否正确,是什么关系都没有。阴阳概念是否正确,跟阴阳概念的发展史毫无关系。阴阳概念的是否正确,仅仅是与阴阳这个概念自身是否正确有关。很简单的,所有的阴阳,都依附于具体事物,因为,阴阳本身不可能有任何确定意义的定义。既然阴阳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同一的阴、阳。也就是说,阴、阳都是依据具体事物的这一部分、那一部分来定义的。正因为每个具体事物的不同,所以,所有事物的这一部分,所有事物的那一部分,都不可能有同一的含义。 这样,就根本不可能有同一的阴、同一的阳。 既然不可能有同一的阴、同一的阳,那么,怎么可能有同一的阴阳概念?

五行就很简单了。五行之间的数学关系,就是由五行的相生相克所确定的。既然有这样相生相克的数学关系。那么,唯一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行相生相克,不存在“相生、相克”之间的动态平衡性。五行相生相克,只存在“克我,我克”的双重“相克”消耗。 因此,五行相生相克,根本不存在“可持续性”。这个结论,无论李零怎么考证,都不可能改变这个结论。李零考证的是历史,李零不可能有本事考证出阴阳五行的正确。所以,李零算什么?李零考证又算什么?

你想啊,回归年是:365.2422天。那么,四百年,回归年比每年365天,是多出了96.88天。因此,四百年增加97个闰年,也就在每年365天的基础上,增加97天,正好对上回归年多出的96.88天。四年一润,四百年就增加了100天,因此,四百年的100个闰年就要减少3个。所以,设计一个数学规则,用来确定在四百年中,减少哪3个闰年。这整个过程中,与阴阳五行有关系吗?什么关系都没有,浑身不搭界。

为什么四年一润?很简单,唯一原因就是,回归年是:365.2422天。因此,每四年,回归年比每年365天是多出了0.9688天。为什么每400年,设置97个闰年?因为每400年,回归年比每年365天,多出了96.88天。假如硬要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唯一途径就是:东拉西扯、东拼西凑。虽然八杆子打不着,但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也要凑上一脚。

小结一下:第一,历法首先是确定回归年的精确数字:365.2422天。第二,根据365.2422天的回归年,以数学计算、设计出一套闰年闰月的设置规则。所以,这就是一个在确定回归年精确数值后的数学计算问题。因此,无论古人用阴阳五行怎么东拉西扯、怎么东拼西凑地用于历法,只不过是古人不知道,历法就是一个回归年的数学计算问题。所以,古人用阴阳五行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出历法。阴阳五行,跟真正的历法计算、设置是没有任何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7250.html

上一篇:金栋:《经典续考》——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表达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362):仙湖植物园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