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林木:金鱼,修炼千年的“人造美鱼”

已有 1456 次阅读 2022-10-12 09:20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2021-07-09

在颐和园的长廊彩绘中、皖南民居的砖雕石刻上、苏州园林的屏风窗格里,到处可见金鱼的形象。金鱼,作为传统的观赏鱼,从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到寻常百姓家,经历了千年之久,至今仍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1、“亲子鉴定”坐实源于鲫鱼

无论在动物界还是植物界,几乎没有什么生物能像金鱼一样,一边进化一边“整容”。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金鱼按照人类的偏好,从灰头土脸的鲫鱼逐渐被“人造”成色彩斑斓、造型夸张的观赏鱼类。

没错,金鱼的祖先就是鲫鱼,这可能让人难以置信。也有人会误认为金鱼的祖先是鲤鱼,毕竟鲜艳讨喜的锦鲤在色彩上更为接近。但事实上,金鱼确实与餐桌上最常见的鲫鱼同出一门。

鲫鱼是鲤科鱼的重要种类,广泛分布于东亚淡水水域,其适应性和抗病力都很强,在其他养殖鱼不能忍受的不良环境中也能生长繁殖。野生鲫鱼为银灰色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因突变,体内黑色素体消失或改变,鱼的颜色就变成了红色或金色。金鱼又称金鲫鱼、赤鳞鱼、朱衣鲋、赤鲋、赤背鲫等,是由野生变异鲫鱼经历长期自然突变与人工选择、杂交等因素演化而来的,其形态优美,色彩绚丽,品种繁多,有草金、文种、蛋种、龙金、龙背等5大类,有着丰富的变异性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观赏鱼类之一。

鲫鱼的这种变异虽比较罕见,但我国很早就有观察记录。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提到,“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文”代表色彩和花纹,“文鱼”就是颜色发生变异(推测是红色或金色)的鲫鱼,这是鲫鱼变异的早期模糊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任昉编撰的《述异记》中,有一则金鱼神的故事,“云周平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金鱼跃出而雨降。”这是文献中对金鱼一词最早的记载。

现代科学从实验中也证明,金鱼的祖先来自野生鲫鱼。当然,我们现在所见的各类品种丰富、外形各异、色彩斑斓的金鱼最初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从野生鲫鱼经过了半家化、池养家化、盆养阶段,又经过有意识的人工选育而形成的。这段长达2000多年的“脱胎换骨史”,是早在1928年至1934年间,我国金鱼研究学者陈桢结合古籍和试验考证出来的。

后来,科学家也从金鱼杂交实验中发现,任何一种金鱼都可以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后代,这首次证明了金鱼与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亲缘关系极为密切。日本生物学家石原等用实验证明,鲫鱼和金鱼的血清沉淀反应是一样的,各器官结构基本相同,染色体组型的数量相同,胚胎发育也一样,所以即使金鱼和鲫鱼看上去迥异,但学名都是“Carassius auratus”(鲫鱼)。

去年11月,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金鱼演化的神秘面纱。该成果由福建相关高校学者历时3年协作完成,首次从基因组学上验证并丰富了陈桢教授关于金鱼演化的理论,深入探讨了金鱼的起源、演化、驯化和人工选择。金鱼从鲫鱼演化而来,多年来一直是人们的经验之谈,此次科研人员以基因组学技术解析了高质量基因组图谱,通过“亲子鉴定”为“金鱼起源于鲫鱼”之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人员通过中国金鱼各产区各品种规模化测序研究发现,金鱼与鲫鱼的亲缘关系高于同一科目的鲤鱼。

2、从皇宫游进百姓家

那么,2000多年来金鱼是如何被驯化的呢?

应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诗句,金鱼在漫长的驯化史中,始终没有离开历代皇帝的宠爱,甚至可以说皇权对金鱼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随着宗教的盛行,唐肃宗在全国设立了81所放生池,专门供信徒放生被捕获的鱼鳖鳞甲,颜色罕见被视为祥瑞之物的金鲫自然也在其中,此举使其脱离了天然水域。这种大规模的人工干预,可以说是金鱼发展史上“半家化”的开端,使得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红色或金色鲫鱼有了舒适的繁衍条件。《梁高僧传》中写道,庐山西林院有个秀池,里面有赤鲋(红鲫),秀池以赤鲋闻名。到了北宋时期,金鲫被放生的记载更加丰富。诗人梅尧臣在《金鱼诗》中写道:“谁得陶朱术,修治一水宽,皇恩浃鱼鳖,不复取垂竿。”可见当时池内鱼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不允许人们去捕捉。也许,放生池中的鱼会得到投喂,但仍生存在野外环境,并未完全家化,此时它们除了颜色变异外,体型、食性等仍与野生鲫鱼相同。

金鱼完全的池养时代始于南宋。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不想着去收复失土,反而大兴土木,并修建了不少金鱼池。他在宫内凿池蓄水,搜罗天下金鲫赏玩,并设立了专门养鱼的职位,直到退位时仍痴迷于养金鱼。赵构开设了在皇宫内设金鱼池的先河,名扬天下的宫廷金鱼自此萌芽。从那之后,为了揣摩圣意和附庸风雅,很多王公贵族纷纷在家中建造鱼池豢养金鲫鱼,还衍生了一批职业养鱼人,被称为“鱼儿活”。他们掌握池塘饲养繁殖金鲫鱼的技术,知道用污水中的小红虫来喂养等,这些都使得金鲫鱼更为广泛地流传。金鱼饲养在南宋时进入家化时代,较之以前,统治阶级的这种造池养鱼行为,加入了人类的偏好,对金鲫鱼所产后代中颜色罕见、长相奇特的更为追捧,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人工选择,进一步丰富了金鱼品种,出现红白相间、玳瑁色等。

就算到了元朝,玩赏金鲫鱼的风气仍盛。元将伯颜还曾特地遣人将临安宋宫中的金鲫鱼连同池水一起运到大都(今北京),金鲫鱼又成为元朝宫廷的爱宠。

明朝之后,金鲫鱼的驯化过渡到家家可养的盆养时代,不再是上层阶级才有的豪华配置。明人郎瑛的文言笔记小说《七修类稿》中写道,“火鱼”来自临安,是从嘉靖戊申年(1548年)就有的一种金色鲫鱼。就是因为其颜色像火一样,所以被称为“火鱼”。“人无有不好,家无有不蓄”,说明养“火鱼”已成为当时的风尚。人们“竞色射利,交相争尚”,相互比较鱼成了一种生活情趣,有的人甚至用十多个缸来养鱼。

史料记载,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金鱼鉴赏家,他对国事不感兴趣,在位的四十多年很少临朝理政,却对养鱼情有独钟,甚至用玉盆养金鱼。每年中秋节,大量名贵的金鱼进入宫廷,他还在宫中举行鱼儿的“选美”大赛,在神宗的带动下,民间养金鱼成风。1596年张丑所著《朱砂鱼谱》是我国历史上首部金鱼专著,书中对鉴赏金鱼做了大量叙述。

当时的官窑还烧制了许多精致的缸、盆,供宫中养鱼使用。清朝晚期的《竹叶亭杂记》中写道:“……鱼缸总须明官窑,虽破百片亦可锯补,瓦亦用明官窑瓦。”由此可见,明官窑鱼盆做工讲究,已成为传世珍品,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不少。

盆养金鱼,更有利于人们细观鱼的形态特征,满足人们对金鱼相互品评的乐趣。出于猎奇,人们偏爱变异后数量少而珍贵的鱼,所以其变异因子也被保留的更多。同时,使用了缸、盆容器后,限制了金鱼的游动空间,加上无意识的人为干预,快速改变其遗传背景,促使金鲫鱼发生变异,体形由侧扁纺锤形趋向于粗壮宽短,并且诞生出许多新品种,赋予它们更鲜艳的体色、加倍长的尾鳍、头部的肉瘤、凸起的水泡眼,形成早期的金鱼。

清中期以后,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市井人家,都对赏鱼津津乐道。清人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里记载:“上等选充金鱼贡,次之游人多买为土宜,其余则用白粉盆养之,令园丁鬻于市”。从雍正帝起,苏杭、南京等地每年要挑选一批品质优良、品种新奇的金鱼送入宫中,蓄养在御花园或者颐和园、圆明园中。这些金鱼成为皇家园林中的一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便诞生了北京金鱼,又称之为“宫廷金鱼”,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宫廷金鱼品种争奇斗艳。皇宫王府还会雇请专业的养鱼技人,唤之“鱼把式”,他们在生产中已经从单纯的饲养发展到有意识的人工选种、繁育,众多新品种相继出现,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金鱼世界。比如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金鱼——“宫廷鹅头红”和“王字虎头”。“宫廷鹅头红”的最早记载出现于清末,其头部长有红色肉瘤,没有背鳍,全身银白似雪,遗传率较低,非常珍贵;“王字虎头”头绒发达,吻瘤突出,整个头型呈方形,6至8片头绒排列整齐,并隐隐成“王”字状。

当时的《金鱼图谱》《闽产录异》及《虫鱼雅集》等书籍中还教授人们如何选择种鱼、筛鱼苗等。至此,金鱼的家化已渐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古都北京的金鱼不仅限于赏玩,而且在民间还兴起了养殖业,与皇家宫廷金鱼形成良性互动,大大推进了金鱼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北京金鱼的特色。金鱼池是当时最为知名的金鱼养殖场,每年要给皇家上岁贡。其中的知乐鱼庄是京城最大的金鱼场,遍布金鱼池西半部的百余亩土地。公园后来开始养殖并展示金鱼,中山公园的“狮子头”誉满京城,还有北海公园的“虎头”及球类品种均为北京人喜闻乐见。

3、“移民”国外再度走红

金鱼起源于我国,而后渐及世界各地,成为各国都喜爱的观赏鱼。

除了我国,日本是世界上另一个主要养殖金鱼的国家。据日本金鱼饲养学家安达喜之《金鱼养玩草》所载,中国金鱼最早于1502年引入日本。不过,第一批金鱼到达后,因日本内战很快损失殆尽。1620年左右,中国金鱼再次运往日本,并繁衍开来。1804年以后,金鱼成为大众宠物,新品种不断繁育而出。其中,享誉世界的“兰寿”就是改良后的精品,优质的“兰寿”有着如同鸡蛋一样的身形,头瘤、吻瘤、鳃瘤都极为发达。1986年“兰寿”再度传回我国,福州鱼迷又尝试繁育出新品种,起名为“福寿”,已成为市场上的高端产品。

17至18世纪,我国金鱼传到欧洲一些国家。

荷兰传教士马尔蒂尼1643年到杭州传教,特别喜爱金鱼。1654年回国时,他将杭州的“龙睛”“红头”等金鱼装入木桶中运至荷兰,并在当地展出引起轰动。1728年,荷兰人工繁殖金鱼成功,后又传到周边各国。据一些学者查考,欧洲过去没有鲫鱼,自从移养金鱼后,经相当长时期,在天然水域中才发现了鲫鱼。从事遗传研究的鱼类学专家分析,这是由于饲养的金鱼外逸到天然水域,经过漫长的野生生活,金鱼发生分离返祖现象,经多代繁殖,逐渐形成了现代欧洲的鲫鱼种群。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93年派遣使团访华,他们在参观一家药店时发现了“新大陆”。使者在报告中写道:“店主在给我看的许多东西中,有一盛水的大玻璃缸,手指长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它们的颜色就像镀了金一般,有的鱼脱落了几片鳞,身体是鲜红色,真令人惊奇……”这份报告先后以俄文、英文、法文、德文出版,使得一些欧洲国家争相引进中国金鱼。

大约174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宠妾收到金鱼礼物,命人饲养在宫中。此后,养金鱼在巴黎风行,并很快在奥地利、德国等地盛行。1794年初,英国特使觐见乾隆帝,回国时带走了鱼缸和多种金鱼,从此,中国金鱼传入英国。

金鱼“移民”美国的时间较晚。1852年,一名广州商人到旧金山经商,走时从广州带了一批“龙睛”金鱼。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时在费城举办博览会,展览中就设有浙江龙泉瓷鱼缸和金鱼10余尾,引发关注。3年后,美国商人将大批金鱼从中国运走,开始全国性饲养,中国金鱼在美国定居,后又传至美洲其他国家。

除了观赏,“舶来品”金鱼还成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法国鱼类专家索维尼对89个金鱼变种作了描述并绘制了彩图,集金鱼形态学研究之大成。很多欧洲国家的自然史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金鱼标本和图像资料。

近年来,色彩艳丽、充满灵气的金鱼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饲养金鱼在我国也成了一项朝阳产业,投资小、占地少、效益高。一些大型养殖场年产各类金鱼可达几千万尾。别小看一尾尾小金鱼,很多精品品种如今的身价不菲,动辄几百上千元,甚至能卖到几万元,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1.png

金鱼深受欧美人民喜爱

4、金鱼文化源远流长

金鱼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喜庆的生灵,自打出现之日起就深受人们的欢迎。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百姓,从文人墨客到能工巧匠,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金鱼的喜爱。绘画、瓷器、玉雕、漆雕、刺绣、花灯、风筝等传统艺术中,金鱼的形象无处不在,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金鱼文化。

历史上,中国金鱼多次作为和平使者,远渡重洋,增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周恩来总理就曾赠送100尾名贵金鱼给印度。

金鱼又与“金玉”谐音,寓意“金玉满堂”,象征着富贵吉祥,同时又象征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愿以金鱼为题进行创作。宋代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就写下过诗句“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著名长篇童话诗《小金鱼和渔夫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儿童喜爱的故事之一。在传世画作中,有清代画家钱慧安所作的《烹茶洗砚图》、虚谷上人的《梅花金鱼图轴》等。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吴作人等均是画金鱼的高手。

20世纪法国钢琴音乐的鼻祖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金鱼》就是他创作的一首音画式的描述性作品。据称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德彪西收藏的一件绘有金鱼图案的东方漆器,整首乐曲呈现给听众的是嬉戏玩耍、自在漫游的金鱼形象。

昔日宫廷赏鱼乐,如今百姓养鱼欢。进入普通家庭的金鱼,给人们带来轻松欢乐和美的享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9074.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物质的特性及与物理学的区别、原因
下一篇:[转载]张晴丹:“国粹”金鱼的前世今生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