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良老师要我搜集一下2024年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的中医药论文,为其十大进展提供一点线索,初步收集了以下10篇(按时间顺序):
(1)2024年4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刊登了“岩白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与重构”一文。岩白菜素(bergenin)是传统中药紫金牛、朱砂根以及岩白菜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镇静等药理活性,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但岩白菜素的药源植物多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缓慢、产量低,其化学合成也面临挑战,尤其是关键C-糖基与O-甲基的选择性引入,使得岩白菜素的药源匮乏、可持续性供应困难。此外,岩白菜素作为结构独特、稀有的邻苯三酚碳糖苷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尤其是C-糖基转移酶尚未发现。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阐明Bergenin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重构其从头合成途径,以实现Bergenin的可持续供应,并缓解其资源短缺问题。
(2)2024年5月29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朱家鹏教授和耶鲁大学张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in situ structures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e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突破了蛋白质纯化的传统概念,直接以线粒体成像,首次实现了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得到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的最真实最清晰的三维结构,为氧化磷酸化这一最基本的生命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该校在能量代谢相关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70周年以来,一项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就。
(3)2024年7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免疫调节研究创新团队在省中医药科学院实验室完成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合作于《Am J Transplant》(美国移植杂志,中国科学院小类一区,影响因子约9分,为器官移植专业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杂志,投稿命中率约12%)在线发表题为:《Electrostimulation suppresses allograft rejection via promoting lymphatic regulatory T cell migration mediated by lymphotoxin - lymphotoxin receptor β signaling》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与足三里与关元穴位相比,刺激在移植物局部周边使用电针(围针)刺激能显著延长小鼠皮肤与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尤其当围针与低剂量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联合使用时产生明显协同作用。首次揭示局部围针刺激能调节免疫反应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4)2024年7月1日,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院的Andrea Alimonti教授团队在Nature Aging 杂志发表题为“Targeting senescence induced by age or chemotherapy with a polyphenol-rich natural extract improves longevity and healthspan in mice”的文章,该研究发现鼠尾草提取物(HK)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寿命,并改善机体多种衰老表型。为了解HK延缓衰老延长体内寿命的机制。通过对HK饲喂小鼠的腓肠肌进行RNA测序,发现 HK饲喂下调了衰老基因集 SAUL_SEN_MAYO,并部分恢复了小鼠肌肉中与年龄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此外,HK 富含木犀草素,木犀草素通过破坏 p16–CDK6 相互作用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5)2024年8月2日,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开展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降低HFrEF(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心衰恶化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
(6)2024年9月3日,顶刊《内科学年鉴》刊登了个体化针刺对慢性颈痛的长期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该项目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梁繁荣团队完成。本研究结论是,使用高或低敏感穴位的个性化针刺干预在降低慢性颈痛方面比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对照组持续 24 周更有效,但相对改善的幅度并未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局限性是缺乏完全盲法和有限的普遍性。
(7)2024年10月12日,斯坦福大学团队在顶刊《细胞》杂志发表了题为“心脏纤维化的多尺度药物筛选确定MD2(青蒿琥酯靶向髓样分化因子2)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论文,作者使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对抗纤维化化合物进行了高通量筛选。使用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和IPSC衍生的内皮细胞对初始候选细胞进行反筛选,排除了具有心脏毒性的撞击。筛选过程确定青蒿琥酯为先导化合物。在促纤维化刺激后,青蒿琥酯抑制了人原发性CFs的增殖、迁移和收缩,减少了胶原沉积,并改善了3D工程心脏组织的收缩功能。在心力衰竭小鼠模型中,青蒿琥酯还能减轻心脏纤维化并改善心功能。机制上,青蒿琥酯靶向髓样分化因子2(MD2),抑制MD2/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减轻CF中纤维化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利用多尺度药物筛选,整合了人类IPSC平台,组织工程,动物模型,计算机模拟和多组学,以确定MD2作为心脏纤维化的治疗靶点。
(8)2024年10月14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高水平研究:针刺vs假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坐骨神经痛:一项随机临床研究。坐骨神经痛通常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并导致严重疼痛和长期残疾。尽管针灸被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广泛使用,但其疗效的证据很少。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6家三级医院进行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对象是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这项随机临床试验发现,在椎间盘突出的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中,与假针灸相比,针灸在第 4 周时减轻了疼痛并改善了功能,并且这些益处持续到第 52 周。针灸应考虑作为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
(9)2024年11月1日,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李梢团队在Cancer Discovery杂志发表了题为:Advancing Cancer Prevention through AI-base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的论文,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西医融合肿瘤防治新范式,实现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守正创新,并在胃癌早期防治上取得了示范应用。该文首先在肿瘤防治的方法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西医融合研究方法-AI-TWM(AI-base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AI-TWM的核心在于利用基于生物网络的AI算法,系统解析肿瘤发生相关中西医多模态大数据中的诊疗规律,实现肿瘤发生风险的智能预警以及防治中药的精准发现。进而,该文重点介绍了AI-TWM在胃癌防治上的示范性应用成果——胃癌极早期中西医智能与精准防治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对胃癌防治理念的一个重要突破,率先提出“胃癌极早期”这一表征癌变临界状态的全新分期。“极早期”可能是包括消化道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发生的一个共性阶段,构建基于AI-TWM的极早期中西医防治体系将是肿瘤早期防治研究的重要方向。
(10)2024年11月12日,《柳叶刀》发表了中风醒脑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的研究论文,由广东省中医院的郭建文团队与复旦大学的宋莉莉和Craig Anderson联合完成,研究涉及中草药中风醒脑液(主要成分为红参、三七、川芎、大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虽然整体研究未能显著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证实了药物的安全性,并在有较大血肿的参与者中显示出治疗效果,但由于样本量太小,只有潜在治疗效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