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王先锋:缅怀聂华苓先生

已有 194 次阅读 2024-11-26 16:08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今天是聂华苓先生逝世的“五七”。在传统的丧葬礼仪和家乡的习俗中,“五七”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今天,我在异国他乡用这篇拙文,深切缅怀这位同一故乡(湖北广水)的世界文坛巨星,以寄托我的哀思!——题记

近期旅居澳洲,从家乡湖北广水传来消息,著名美藉华人、传奇女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先生,于2024年10月21日在美国爱荷华家中逝世,享年99岁。噩耗传来,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

我对文学的爱好,与这位文坛巨星不无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聂华苓夫妇回到祖国,在湖北大学讲学,她的著作《三十年后》,我认真拜读过,从中受益匪浅。

那时我在军队工作,第一次知道这位文坛大家的故乡也是湖北应山(今广水市),更增加了我对她的亲切感和崇拜感。从那以后,我就注意收集她的资料,拜读她的作品,开阔文学视野,吸取写作营养。对我以后转业地方从事行政党务工作,与文字打交道的影响很大。虽然从未谋面,但我尊称她为先生。

聂华苓先生的老家是原应山县聂店下湾,即现在的广水市关庙镇聂店村,与我的家乡骆店镇联兴村相距不到30公里。

广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荟萃于此。不仅是春秋贰国故地,诗仙李白千古名篇《静夜思》的诞生地,还是厨祖詹王和明代忠臣杨涟的故乡。北宋著名隐士连舜宾,在应山城南设帐授徒,欧阳修来此求学,红杏尚书宋祁及兄长宋庠同拜连舜宾为师,与连舜宾之子连庶、连庠皆金榜题名,连舜宾“一门五进士”传为佳话。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是连舜宾第三十代孙,连战及其子女曾多次回广水祭祖。

近现代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国家栋梁之才,共和国将军、省部级领导、文化大家、高校书记校长、博导教授、科技精英、国企高管、民营翘楚,遍及祖国和世界各地,聂华苓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坎坷人生,铸就辉煌

聂华苓先生1925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从小在武汉长大。先后辗转宜昌、恩施、重庆、南京、北京等地避难求学,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同年以“远思”笔名发表第一篇文章《变形虫的世界》。  

1949年,与第一任丈夫王正路结婚,同年去台湾,不久加入《自由中国》杂志担任文艺版主编。聂华苓在这里待了十一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梁实秋的散文、余光中的诗文,都是经她之手审稿编辑发表问世的。她是《自由中国》编委中最年轻且唯一的女性。     

1961年,因《自由中国》刊登批评台湾当局的文章,杂志被封,主编雷震等人被捕入狱。她因此受到影响,丢了工作。此后她和同事被隔离成一个个孤岛,还被当局监视,她在失业和恐惧中度日,唯一能做的就是埋头写作。

两年后,她应台静农、徐复观等邀请,先后在台湾大学、东海大学讲授“小说创作”和“现代小说”课程。

1963年,聂华苓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在台湾相识。次年,她应邀赴美在爱荷华大学任教,并出任“作家工作坊”顾问,从事写作与翻译工作。

1967年,在聂华苓的倡议下,她和保罗•安格尔一起,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这个写作计划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作家前往爱荷华,每期三至四个月不等,全部费用由邀请方承担。不同国家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与文化立场的作家在这里相聚,展开思想碰撞,进行文学交流,使他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以文会友,消除彼此的隔阂与芥蒂。

以色列和埃及有两位作家,从开始一见面怒目而视,往对方脸上扔杯子,到四个月离别时,却在机场抱头痛哭,依依不舍。可见“国际写作计划”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因此被《亚洲周刊》誉为“小联合国”。

在第一段婚姻破裂几年后,1971年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在爱荷华结婚。婚后住在爱荷华河岸边山坡上的“鹿园”,丛林中一座红色木屋。这里充满生气,与四周的树、鹿群、浣熊有一种奇妙的和谐。正如他们的婚姻一样,琴瑟和鸣,浪漫温馨。

聂华苓在《三生影像》里讲述过这段圆满的“红楼情事”。同保罗·安格尔相处的27年里,聂华苓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无比庆幸彼此能够相遇;相守27年,有妙不可言的心神相通。从一起致力于“国际写作计划,到一起买菜买花、喂鹿喂浣熊”。聂华苓曾对保罗·安格尔说“我们的婚姻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满的婚姻。”

香港导演陈安琪花三年时间拍摄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聂华苓的一生,恍如一段三生三世的飘泊旅行,交织出了当代海外杰出华人作家的清晰身影与美丽,也刻划了她和诗人伴侣保罗·安格尔至死不渝的坚定情感。

1991年3月22日,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去领取波兰政府颁发的“国际文化奖”。在芝加哥机场,保罗·安格尔突然倒地,意外去世,人生又给了聂华苓致命一击。

丈夫去世以后,她在万分悲痛的心境中,继续为“国际写作计划”奔忙,直到耄耋之年还在担任该计划的顾问。

今天我们提起聂华苓,都说她是文学家们的伯乐,其实她自己也是一匹文学的千里马,只不过她作为伯乐的声名太大,以至掩过了她的作家本色。除去组织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还是创作、翻译、评论与研究的多面手,其中她尤其以小说创作与翻译见长。

她在担任编辑、大学教授和组织实施“国际写作计划”的同时,创作、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果丰富,影响深远。她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传记《沈从文评传》,自传性的回忆录《三生三世》暨影文回忆录《三辈子》《三生影像》,翻译集《中国女作家小说选》《百花齐放文集》《毛泽东诗词》等。《毛泽东诗词》与《百花齐放文集》,先后在美、英、法等多国陆续出版。  

聂华苓先生世界文学交流的开拓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她是世界文坛的巨星,她是现代“昭君”,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也是唯一一位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华人女作家,是故乡人民的骄傲。

笔者旅澳期间,我经常去墨尔本威勒斯山图书馆看书写作。这是一座不大的社区文化场所,但唯一的中文书架上,竟然有聂华苓先生的《三辈子》《桑青与桃红》等著作。图书馆报架上的中文《澳洲新报》,也有聂华苓先生逝世的消息,并且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高度赞扬聂华苓先生“为世界和平、文化交流与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之母’”。“她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聂华苓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由此可见,这位华人传奇女作家,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从1967年“国际写作计划”诞生,迄今为止已经邀请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名的作家,到访美国中部这个面积不大也不显眼,到处都是玉米地的小城——爱荷华。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学之城”的荣誉颁发给爱荷华,表彰聂华苓先生对世界文学的贡献。直到今天,“国际写作计划”还在向世界各地的作家发出邀请,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学交流范本。

二、根在大陆,心系祖国

打开聂华苓先生的自传《三辈子》,宛如看到一幅浩荡的历史画卷。国家战乱,颠沛流离;旅住海外,永远的乡愁。聂华苓先生漂泊了近一个世纪,从宜昌到汉口,从汉口到北平,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她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因为根在大陆,她十分关心华夏大地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弘扬传播,十分关注中国文学的繁荣进步。

1970年,她与保罗·安格尔共同翻译《毛泽东诗词》。为了了解每首诗词的背景,他们翻阅了很多中国革命的书籍,特别对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了较细的研究。使她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她说,“他们什么艰险都不怕,爬雪山,吃皮带,是为了几万万人民和后代,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我对新中国从怨到爱这个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才算完成。”   

1972年,《毛泽东诗词》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好评。日后她在回顾这一历程时说:“离开中国愈久愈远,我也就愈‘中国’;回归本土文化传统的渴望也就愈强烈。作为一个人和创作者,我都是‘浪子回头’,这是从实际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一步步悟过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也为聂华苓邀请中国作家参加“世界写作计划”创作了有利条件。

在“国际写作计划”实施过程中,聂华苓先生十分重视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前去参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作家想出国,都会面临语言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为了让中国作家参与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自己每年都捐款。几十年来,“国际写作计划”共邀请了华语写作的作家100多位。

从1979年邀请萧乾开始,随后王蒙、艾青、丁玲、陈白尘、茹志鹃、王安忆、吴祖光、谌容、徐迟、张贤亮、冯骥才、阿城、邵燕祥、汪曾祺、古华、苏童、李锐、孟京辉、西川、余华、陈丹燕、莫言、迟子建、刘恒、毕飞宇、格非、徐则臣、阿来、王家新、刘索拉、残雪、池莉等作家,都成为“国际写作计划”的访问学者和她家客厅的座上宾。

更难得的是,聂华苓和丈夫对参加项目的每一位中国作家都关怀备至,从签证到航班,事无巨细亲自关心,在作家到达后,又常常邀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畅聊,帮助他们了解和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中美建交后,聂华苓先后数次往返中美两国之间,参观访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1978年,她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女儿王晓薇、王晓蓝回到祖国。拜访夏衍、曹禺、冰心等作家,并在武汉、北京等地进行专题演讲;1980年回国,前往16个城市,见了100多位亲友,并受到邓颖超、巴金等人接待;1984年,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对外友协副会长夏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后接见了她。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与她进行了亲切交谈,赞扬她和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所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为中国作家和海外作家文学交流所做的突出贡献。同年6月,她受邀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作演讲,并用中文和英文为学生留言“做中国人值得骄傲”。

作为从湖北走出的文坛大家,聂华苓先生对家乡情感深厚,对故土的眷念浓烈。旅居海外60年,仍然满口乡音。她曾于1978年、1980年、1986年、1988年四次“回娘家”湖北参观访问,交流讲学,对荆楚文学影响巨大。

特别是1980年,她和丈夫保罗·安格尔一起,再次重返家乡,在武汉度过了7天开心而难忘的返乡之旅。

当时,我清楚的记得,《湖北日报》刊登了《回娘家——聂华苓夫妇访汉散记》的新闻通讯,这张报纸我收藏了多年,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聂华苓夫妇在汉访问的一些情况。

聂华苓夫妇在重庆等地参观访问后,坐轮船到达武汉,著名作家徐迟、碧野、骆文和时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程云等到码头迎接、陪同参观、座谈交流,赠送刊载聂华苓短篇小说《围城》《瞿塘峡历险记》《高老太太的周末》的《长江》和《芳草》等文学期刊。

这次访问聂华苓夫妇,不仅看到了长江汉水奔腾不息,和三十年前一样地流,江汉关的钟和三十年前一样地矗立,还看到了“极目楚天舒”的巨大变化,时刻都处在兴奋激动之中。也是通过这次访问,她把1978年访华后撰写的散文《三十年后》,交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保罗·安格尔先生将此次访华撰写的长诗《中国印象》,也回赠给了中国人民。“这就是他们对故乡、对中国捧出的热忱的心!”

聂华苓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培养了多少作家,而是打开了中国作家关闭了多年的视野,让中国作家与世界范围内刚刚兴起的全球化运动正面相遇,并重新审视文学创作的可能性与多元性,回望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这也使得受邀的作家,甚至更多同时期的中国作家对文体、题材的选择和运用,有了更广阔的了解和体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现实主义写作道路。

1976年,世界各国的300多名文学作家,纷纷联名推荐保罗·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妻二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正如作家莫言对聂华苓的评价:“她尽管后期长期生活在美国,但她的根基还是在中国的,因为她是中国的土地培养起来的女儿。她的内核跟西方人是不一样的,身上有一种英雄的气概,甚至有一种侠义的情节。”

聂华苓先生在接受台湾当代作家廖玉蕙专访时说:“在海外的人多半有语言这种困扰,尽可能用中文就好。我一到美国就决定用中文写作,我翻译的东西其实还不少,中译英、英译中都有。但我觉得到了美国以后有一种漂泊、流浪的感觉。你什么都抓不住,就只有语言稍稍能够抓得住,就好像能够抓住你的根。”

这段话让笔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旅居海外,虽然有亲情陪伴,有朋友来往,但总有漂泊流浪的感觉。语言不通不能与当地人深入沟通交流,看不懂报刊杂志和路标广告,只有坐在图书馆里,埋头在中文书籍里,用中文写作自己的过往、心得和见闻,才感觉有了根,有了魂,心里才踏实。

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徐迅雷说:“聂华苓的气度与侠义,已超越了一个作家的范畴。她有无私坦荡的侠义,一心造福全世界文人,为近代中国作家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舞台的窗。爱得热烈而纯粹,恨得鲜明而彻底,为华文文坛以及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故园追思,文脉庚续

家乡广水历来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其民秀则文,其书劲则朴”的美誉。先后获得“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办有文学杂志《映山红》,还投资建设了一批以书法、诗词、楹联为特色的景观带和活动场所。古朴大气的魁星楼成为书法诗词楹联收藏馆,印台书院是湖北省第一家县级书画院。

2023年11月6日,聂华苓文学馆暨湖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家乡广水印台山文化生态园建成。籍贯广水时任湖北省侨联主席施政、广水市委书记杨光胜共同揭牌开馆。当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和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迟子建、莫言、格非及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金仁顺,当代评论家何吉贤等分别发来视频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专程到广水市参加聂华苓文学馆揭牌。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市作家协会、湖北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广水参加盛典。

聂华苓文学馆馆内展陈面积约1800平方米,陈列展出聂华苓先生亲自挑选并捐赠给家乡的照片、图书、文献、实物等近3000件,是展示聂华苓文学成就、收藏聂华苓研究资料最权威的文学馆。馆名由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题写。

2024年清明节,笔者回乡祭祖,专程前往参观学习,深受教育和震撼。这是家乡广水又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省级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聂华苓文学馆的建成,乡贤老友杨建忠功不可没。建忠先生和我很熟,都有文化情结。他退休前在政府部门工作,为家乡广水的文化建设、招商引资、乡情联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退休后,还在为繁荣家乡的文化尽心尽力,主持编辑并筹资出版了《广水印象》(五卷本),他坚持多年自费收集研究聂华苓著作、文献和文史资料,积极联络海内外人士,为广水建成聂华苓文学馆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被家乡人民誉为“文化义工”,我称他为乡贤,是对他的敬佩。

2024年10月21日,聂华苓先生在美国爱荷华家中辞世的噩耗传来,当天下午,家乡的市领导和各界人士前往聂华苓文学馆悼念聂华苓先生。

聂华苓先生的逝世,不仅是世界文坛的重大损失,也使故乡广水失去了一位引以为傲的文化巨人。建忠先生在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聂华苓打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窗,架起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她虽已永逝,但她的文学精神已通过各个经纬度的语言,传达给全世界广大读者。”

文化学者、作家任蒙也是广水人,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故乡的聂华苓》。他认为,聂华苓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他在参加聂华苓文学馆开馆仪式上写道:“聂华苓先生:史诗人生,文学慈母,故乡之光。”

青年学者、湖北轻工大学讲师汪亚琴是广水市聂华苓文学研究推广项目的参与者,她在《聂华苓的今生今世》一文中写道:“我与聂老师相识,她已94岁,我见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名作家,还有蜕去作家外衣后可爱、倔强的老人。她有自带的光环,像天空耀眼的星,不自觉就吸引所有目光。”得知聂华苓先生离世消息,她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对采访的记者说:“2019年夏,我在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流访学,聂华苓先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离开爱荷华前,已经94岁高龄的老人家一定要请我去餐厅吃饭,那份恩情铭记一生。本打算年底发表一组文章庆祝老人家100岁生日,不想成了永远的遗憾。”

图片

2024年10月27日,是聂华苓先生“头七”的日子。家乡人按照广水风俗以各种形式纪念聂华苓。广水籍湖北省楹联学会会长易凡,在聂华苓先生逝世当天,就撰联敬挽聂先生,“头七”之日又忍着腰椎伤痛参加纪念活动。广水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黄海卿带领二十几位省、市作协会员、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参加悼念。还有自发参加悼念的几十位聂氏宗亲,一大早就赶到文学馆,来自关庙镇聂店村的聂文军,早早就给文学馆送来了两个美丽的花环。他说,这是他和花店师傅忙了一晚上,精心挑选各种鲜花制作出来的,就是为了向聂华苓先生表达同族亲友们的一片哀思。参加祭祀的各界人士,在建忠先生的带领下向聂华苓铜像敬献花圈、三鞠躬,深切缅怀聂华苓先生。      

家乡广水作家刘方平在《故园追思》一文中写道:

“愿你永远永远盛开

穿最中国的旗袍

弹最楚人的琴

开九十九朵荷花

自长江,越海峡,到爱荷华

…………

愿你安息,不再劳碌

天国也有温情的小鹿,高大的橡树

云来云往,谈笑多鸿儒

华苓,聂店下湾的女儿

已化身一座典雅静穆的文学馆

繁华,苍凉,你全爱了

你还要爱,一直爱

以星空黑,以荷花白

魂兮归来”。

广水诗人余森林赋诗三首表示哀悼,其中一首“蝶恋花·聂华苓(一)

汉水长江留旧忆。豆蔻芳华,梦绕荆楚地。笔走龙蛇书意气,文坛绽放光芒熠。

远渡重洋心未易。国际文坛,盛会传佳绩。岁月悠悠情韵积,华苓故事千秋忆。”

中学时听校长讲聂华苓励志故事的刘关波,现在黄石市委机关工作,他在《故乡有位作家名叫聂华苓》一文中写道:“ 28年之前,当我还在广水市兴隆乡中学读书时,记得当时兴隆乡中学的程开银校长,经常以我们学校附近不远处的一个村子——聂店村所出的一位世界级的才情卓越的、资质不凡的知名大作家聂华苓作为励志之典型,来激励我们要在条件不甚优越的兴隆乡中学,学会促进自己成长、成才、成人。在我们青涩的求学岁月中,为我们树立了聂华苓这样一座不同凡响的精神标杆,恰到好处的以聂华苓的名人光环、名人效应和所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来引领我们向光而行,并殷切勉励我们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如今的刘关波不仅是公务员队伍中的笔杆子,而且已成为湖北省小有名气的作家。

与聂华苓先生同宗的聂氏三房晚辈、85后中医学博士聂凡,在《最值得记忆的婚恋——写给聂家的一位长辈》的诗作中写道:………

“二十七年  爱的承诺

二十七年后  斯人已逝

落寞的星期五

这一熬  又是一个三十三年

多少白发  带走人生华年

孤独的女人 

终于为玉米田的爱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百年记忆 都在沧海一瞬

黑色墓碑的后面

又有两只彩色的蝴蝶

挥一挥翅膀

不带走一片朝霞”。

看着这些文化大家和青年才俊挚诚朴实的评价赞扬和祭文诗作,家乡广水各界人士满怀深情以传统习俗纪念的情景,不用我再赘述,故乡各界人士、聂氏宗亲后辈,对一代文坛巨星的陨落,所表达的深情缅怀就跃然纸上。让我们对新时代文化振兴、文脉庚续充满高度的自信和欣慰。

愿聂华苓先生在天堂也能看到这一切。

2024年11月写于澳洲墨尔本威勒斯山图书馆

作者简介

图片

王先锋,湖北广水人。军人岀身,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公务员。散文、诗歌见诸于报刊杂志,岀版有《岁月随笔》《永不褪色》《幸福歌声传天涯》等著作。

来源:聂华苓文学馆 2024年11月24日 12:22 湖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1786.html

上一篇:[转载]道与器的宇宙及其人性分殊之基——先秦自然哲学之维管窥
下一篇:耀威二叔的遗墨:漫话应山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