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龙山. 中医物质的特性及与物理学的区别、原因. 科技视界,2020,(6):183-185
长久以来,中医理论和物理学各行其道,并行不交,统一工作严重迟滞。本文总结了中医物质的4种特性,与传统物质观有很大的不同,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进一步查找两者不同的原因,与量子力学进行对比,推动中医和物理走向融合。本文是从《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进一步发展而来,该论文对理解本文有益。
1 中医物质的特殊性质
(1)运行的规律性。《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描写了五运六气随着天干地支的不同,60年一个周期有规律地运行,所谓“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叙述了经脉的起始走向和表里关系,且随流注时间差形成的经脉之气有节律的盛衰变化”(《<黄帝内经>之生物周日节律探析》),这说明人体的经脉也是有规律地运行着。微观物质五运六气有准确的运行规律,所谓“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宏观物质如地球、月亮也都有规律地运行,公转、自转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两者紧密相连,所谓“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宇宙万物不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且有规律、周期地运行着。这既是物质的本质,又何尝不是时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理论认为整个宇宙以及人体规律运行,是可以预知的。从宏观层面讲,物质不存在不 确定性。
(2)自我和谐性。物质不仅规律运行,还有自我和谐的能力。中医有亢害承制思想,即“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行之气有一行太过,相克之气就会制约,以恢复平衡。还有胜气和复气理论,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般为上半年有五行偏胜之气,下半年就会有相克之气进行报复,所谓“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对气的自我和谐进行了总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道德经》称之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对物质自我和谐的深入描述。
(3)精神性。精神和物质不可分割,“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中医基础理论》),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也是理所应当的。五行之气分别表示不同的情志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黄帝内经》)。五气和谐才能产生精神,“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精神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具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和“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三种作用。这不仅说明了人体有自我调节、自我和谐的能力,而且也进一步说明了精神的重要性。物质的“精神性”可能决定着“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两种性质,《黄帝内经》就多次表达了“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的思想。整个宇宙就是一曲和谐的音乐,这是物质的本性,是物质精神作用的结果,但不应该神乎其神。
(4)同气相求性。同气相求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含义为“相同的事物或者相异事物在某一点上的性质相同,则在同质间产生一种自然亲和力,从而发生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论作为中医学理论原理支撑的七大基本法制》)进一步指出,同气相求指“不同类别的气之运动,相类的气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而最终趋向功能一致性的现象”,“或最终类聚成群成形”。所谓同气,也指五行相同之物,土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湿、土、肉和脾等全部划为一类,它们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五运六气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感应、相互同化和相互激发影响自然界和人体,产生了风、暑、湿、寒、燥和人体病变的变化,产生了取象比类思想。“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理论界相关论述不多;“精神性”和“同气相求性”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相关论文也较多,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
牛顿定律构建了一个被动式、机械式运动的世界,万物运动有因有果,外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按照牛顿定律,万物不可能像五运六气一样严格按照时间规律运行,也不可能实现自我调节和谐,更不可能和精神相互作用以及实现同气相求。4 种性质对牛顿定律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神乎其神,对现代物理学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认识观,必须赋予物质更多的自主性,才能符合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认为动和静相反相成,是物质的根本性质,运动是由物质自身原因决定的,并解释了外力对物质影响的原因及与牛顿定律的区别。只有物质运动是自身的本质属性,才有可能构成一个自我和谐、自我调节、万物相互联系的世界,才能符合中医的整体观,才能解释上述4种性质,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中医理论需要一个灵活自由的物质世界,这是中医和物理学的根本区别。
2 自运动理论与量子力学的比较
自运动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物质的性质,而且也符合量子力学的部分理论。《中 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认为微观物质由振动和运动两个部分组成,并初步解释了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在此,我们进一步推理物质的存在状态,推出波粒二象性和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根本原因。物质由运动和振动组成,始终“动而不已”,也能理解成物质完全由能量构成。能量就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和单个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相一致,这是对物质波动性的解释。物质虽然由能量组成,但振动和某种形式的运动(是自旋吧?)需要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占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空间,体现物质的粒子性。物质占有空间的大小应该为波长,超过这个长度能量也不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形不成干涉条纹。这样解释波粒二象性和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符合老子提出的“有生于无”的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办法,希望对理论物理学有所帮助。
量子力学认为意识和物质关系紧密,“一是在量子测量中,意识作为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地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描述,二是意识引发波函数塌缩理论”(《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系》。意识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中医形神关系将精神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精神由物质产生,还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中医理论和量子力学都认为精神在物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理论比量子力学的意识理论更加具体,更可实验,是解释量子力学的一条新路,两者结合意义重大。精神、意识由五气和谐而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那么,精神、意识反过来使由能量构成的物质更加联系紧密,整体性更加突出吗?故而引发了波函数塌缩吗?
量子力学比中医理论更加神奇,量子纠缠“描述了两个或多个互相纠缠的粒子之间的一种‘神秘’的关联,即使各自相隔距离很遥远,之间也没有任何介质,但是其中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量子纠缠及其应用前景分析》)。中医理论遵循整体观念,万物相互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就描写了行星运行对生化的影响。但是万物之间的联系并非没有任何介质,主要是依靠看不见的气完成的。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了绝暗能量和五运六气都属于微观物质,应归为一类。微观物质在宇宙中有规律地运行,所谓“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是联系万物的关键。人身是一个整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里有看不见的微观物质,物质有上述4种性质,就能实现自我沟通联系的功能。人身和宇宙都是由五行之气联系在一起,气只对他所在位置的物质有影响,所谓“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并没有发现无介质的超距作用。
本文认为物质运动是由自身原因引起,还是由外力作用引起,是区别中医和物理学的关键。中医理论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不支持机械式的牛顿定律,物质必须自身能动,才能解释中医理论和中医物质性质。《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对牛顿定律本质、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从而完善了自运动理论。中医理论和量子力学较为相似,可以解释波粒二象性、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不确定原理、意识重要性,甚至于量子纠缠,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医理论不应该一直停留在治病救人这一层面,而是应该直面与物理学的不同,完成物质架构,解释量子力学等物理前沿科学,推动中医学和物理学取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