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肿瘤侵袭转移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已有 1664 次阅读 2022-4-4 08:33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高进,刘玉琴. 肿瘤侵袭转移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中华肿瘤杂志,2004,(7):444-446

病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不同历史阶段。Virchow 在19世纪中叶发表“细胞病理学”才使病理学建立了以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生理机能障碍为一切疾病基础的概念。这是对病理解剖学的巨大贡献也是病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病理学的发展肿瘤问题列为病理学的重要一章。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是经过长期研究及探讨提出的两个重要专题。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现称为侵袭。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肿瘤转移在病理学中列为肿瘤播散(dissemination)的范围。

现将几个重要问题简介如下:

一、肿瘤转移发生机制学说

对肿瘤转移机制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如“过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等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目前认为具有相当说服力的是1889年英国学者 Paget 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seed and soil hypothesis)。Paget 对700多例乳腺癌的转移进行分析后发现了明显的器官亲和性并提出了“种子和土壤”学说。学说的主要论点为:肿瘤细胞(“种子”)生长在某种特定靶器官(“土壤”)提供的局部环境及亲和性条件中一定的“种子”只在一定的“土壤”中才能生长。这就是器官特异性转移(organ specific metastasis)的原因。1973年 Willis通过大量肿瘤尸检资料为该学说提供了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极大丰富了这一学说。实验证明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只转移到肺而 B16-F1黑色素瘤却不转移到肺;我们实验室自建的小鼠前胃癌(FC)只转移到肺等等。1989年3月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癌的演进和转移中的决定因素”国际专题研讨会对这一学说做了重点讨论。现已证明原发瘤并不是单一类型的细胞构成而是含有多个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这些亚群的侵袭能力、转移能力并不一致并非所有瘤细胞都具有侵袭和转移潜能。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异质性提出的依据。侵袭性、转移性瘤细胞是瘤细胞与宿主组织或细胞相互作用不断消长和选择过程中最具有侵袭和转移性瘤细胞竞争存活与发展的结果。转移的形成并不仅是由于肿瘤细胞对某器官环境的适应性还包括原发瘤中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瘤细胞亚群存在。因此转移的形成应指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群与相应的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对转移瘤细胞与局部和器官微环境的关系已列为专题讨论之列。

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研究

肿瘤细胞侵袭多发生在转移之前是肿瘤从非恶性变为恶性的关键特征。侵袭的含义有以下特点:(1)侵袭性肿瘤细胞侵占其他组织;(2)其侵占的组织发生变性及坏死;(3)占位及变性的改变在空间、时间上均为进行性的。19世纪末侵袭的研究基本处于临床和病理解剖学水平。1899年Stiles 在乳腺癌广泛外科治疗的论文中提出侵袭的临床重要性。20世纪中叶前期肿瘤的侵袭研究进展缓慢有人称之为冰河时期(glacial period)。到20世纪中叶后期研究进展迅速特别对原发瘤如基底细胞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宿主中的侵袭行为进行过较详细的显微镜下的描述。

有关肿瘤细胞侵袭性的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和体内侵袭两个方面。

1.体外肿瘤细胞侵袭研究: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利用鸡胚的卵黄囊、体腔及尿囊膜等进行瘤细胞的培养。有人用肉瘤180(S-180)和肉瘤37(S-37)的瘤细胞接种于鸡胚体腔内发现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可侵袭到肾、肝、肺、性腺、甲状腺和胰腺等器官特别是中肾最易受累及。1950年Morgan 等研制出完善的“199”人工培养基促使瘤细胞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器官培养方法研究肿瘤侵袭的机制。有人将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新生儿羊膜上皮细胞(FL)与鸡胚中肾组织接触培养发现中肾组织包括其腺管壁和小管间的间质可完全被瘤细胞侵袭。Barski等(1965年)利用鸡胚中肾作为基质(substrate)与不同瘤细胞系共培养以卵黄膜为生物渗透膜将中肾和瘤细胞包裹起来观察了不同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测量瘤细胞侵入的状态及分裂细胞数等。为了在器官中测量出瘤细胞的侵袭能力Easty 等(1974年)把单层培养的瘤细胞系用胰蛋白酶或乙二胺四乙酸消化成单个细胞以正常小鼠腹腔细胞作为对照被培养的细胞用火棉胶碳(colloidal carbon)或3H-胸腺嘧啶核苷标记与器官块共培养后进行常规切片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向器官深层侵入的距离。先测其最近的一点共测500个细胞综合求出平均侵入的距离或计算存在器官表面的细胞和侵入组织内的细胞数计算出侵入距离的总平均数一般1h 侵入深度为2~3μm。Easty 等(1974年)还描述了恶性和非恶性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侵袭鸡胚绒毛尿囊膜的不同距离。20世纪70年代以后Mareel 等(1979年)利用体外瘤细胞球体与靶器官接触培养后进行了肿瘤侵袭机制及定量研究。此后许多新的体内、外侵袭研究方法相继创立并应用使肿瘤侵袭机制研究特别是结合分子水平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肿瘤侵袭研究始于1980年先从体外半固体培养基单细胞侵袭器官培养法开始由体外到体内至今已建立了系统的体外培养侵袭模型进行了系列的肿瘤侵袭形态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2.体内肿瘤细胞侵袭研究:肿瘤细胞侵袭性的研究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学。最早人们利用肿瘤患者的材料进行活体检查或对尸体解剖材料的肿瘤发生部位进行详细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很难系统地观察研究。因此体内实验研究逐渐成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为有关学科所采用。19世纪末之前科学家们从人类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角度进行了观察虽然对肿瘤细胞侵袭现象有不少发现及认识但是很难深入探讨其机制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肿瘤细胞侵袭实验研究首先需建立体内侵袭模型如1961年 Sato 建立的小鼠尾部皮下移植侵袭模型Sato 将小鼠腹水肝癌 MH134、MH129F 和 MH129P 瘤株移植于近交系 C3H小鼠的尾巴中部远侧端不同时间切除荷瘤尾巴观察了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979年Meyvisch 等将小鼠恶性纤维肉瘤 MO4细胞球体移植于小鼠耳廓皮下建立了侵袭模型。1982年 Meyvisch 等将恶性纤维肉瘤 MO4的球体移植于C3H 小鼠尾部的2条静脉之间皮下观察了局部侵袭与转移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Bogden 将瘤组织移植于小鼠肾包膜下建立了肾包膜下侵袭模型。1979年Roos 等将瘤细胞接种到门静脉内观察了瘤细胞在肝内侵袭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Roos 观察到瘤细胞在肝内的侵袭过程有3个起始步骤:(1)瘤细胞伸出伪足进入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形成一个小的陷窝;(2)瘤细胞的伪足伸入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形成一个开口;(3)瘤细胞穿过内皮细胞后又形成一个大的突起伪足呈锯齿状与肝细胞接触进而增殖形成小的瘤细胞灶并向外侵袭或进入血管。人们还相继利用人类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体内不同部位建立了不少侵袭模型包括国内的体内侵袭模型系统。结合体外侵袭模型研究了肿瘤细胞侵袭过程中的形态学和分子水平机制。

三、肿瘤细胞转移实验研究

在肿瘤转移研究发展史中除了利用大量人的尸检材料和手术标本外动物实验也是使用最早的一种手段。早在1840年Langenbeck 将新鲜肿瘤材料接种到狗静脉内引起了肺内肿瘤生长。尽管这是良好的开端但迄今很少有人用狗进行肿瘤转移的实验。当前抗转移药物筛选中把实验性转移(即将瘤细胞直接移植于动物的静脉内)列为常规方法。

到1911年Levin 等把大鼠肉瘤组织切成碎块接种到大鼠静脉内未发现肺内肿瘤生长。1913年Weil 批评了 Levin 的方法改用瘤细胞乳状液静脉内接种结果得到了较多的肺转移瘤。1915年Iwasaki 进一步证实了 Weil 的实验肺转移率达82.6%(19/23)并研究了肺内瘤栓组织学变化证明了动物肺内瘤栓变化与人类的肺转移变化相似如大量瘤栓变性在血管内查见的瘤细胞大量被破坏也查见了血管内大量瘤细胞的核分裂相。其后人们研究了不同转移率与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发现低分化瘤细胞易在肺内形成转移灶并建立了大量可移植性肿瘤瘤株发现了可移植性肿瘤的自发性转移等等使该领域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淋巴道转移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首先是研究兔的移植瘤 V2 和 Brown-Pearce 癌的自发性淋巴道转移。20世纪50年代有人用肿瘤细胞进行淋巴管内移植以后又发展到用鼠类爪垫内侧皮下移植、骨髓腔内移植及阴茎部位皮下移植等建立淋巴道转移模型研究肿瘤细胞在淋巴系统的命运和转移灶的形成机制。其后又相继建立了其他可移植瘤自发性转移模型为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和实验治疗创立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上对肿瘤侵袭和转移非常重视成立了国际转移研究学会(Metastasis Research Society)每2年召开一次国际性转移研究学术讨论会。1992年8月召开的第4次大会上决定创办转移研究学会的学报即《临床和实验转移》杂志(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astasis)。目前侵袭、转移专业性杂志已有数种。国内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已能从整体、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等水平系统地研究其侵袭和转移机制并建立了较系统的侵袭和转移模型。专业队伍、研究机构迅速壮大成立了全国肿瘤转移研究专业委员会。

四、国内肿瘤侵袭与转移实验研究

我国对肿瘤转移的立题始于1977年12月的成都全国肿瘤基础理论研究规划会议当时的立足点及初步设想是:(1)肿瘤的侵袭(当时称为浸润)与转移是肿瘤发展的最终阶段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窄因其与肿瘤病因学的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2)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对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也是能否跟上国际水平研究的良好启动时机;(3)国内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尚未开展仅止于病理解剖学的尸检材料和手术标本组织学的研究水平;(4)以国家科技大会的召开为契机及时开展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实验研究也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5)设想在未弄清肿瘤病因的条件下针对肿瘤发展阶段进行研究找到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途径和方法使肿瘤患者能带瘤生存20年以上(但至今尚未达到这个设想);(6)设想探讨和寻找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药物和方法可能比解决病因问题容易些。首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简阳分院第一研究室杨简教授领导下启动了这个计划当时处于全国的启动阶段。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的实验研究从立题建立模型开始到全国大协作研究及分子水平研究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队伍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的科研成果。

20多年来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的实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9年(1989年全国第一届肿瘤转移专题座谈会):这个阶段以建立肿瘤侵袭与转移模型为主为全国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的动物肿瘤转移模型有小鼠宫颈癌(U14、U27)、小鼠前胃癌(FC)、小鼠肺腺癌(LA795)、小鼠肝癌(H22)等高转移模型。自1978年由国外引进裸小鼠后在国内不同科研单位建立了大量人类肿瘤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移植瘤从中筛选及建立了不少人类肿瘤的转移模型如人肠黏液腺癌、人肺巨细胞癌(PG)、人肺腺癌(Anip)和人鼻咽癌(CNE-2Z)等不同转移的模型。同时也建立了肿瘤细胞的侵袭体内、外模型。体外侵袭模型以器官培养为主建立了系列侵袭模型;体内侵袭模型用动物肿瘤和人类肿瘤建立不同部位侵袭表达的系列模型该阶段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被国家列为“六五”重点攻关课题。此时国内已开始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某些分子水平的研究。

2.1989~1996年:这个阶段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已列入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全国由几个大单位组成了大协作组在高转移肿瘤模型建立的基础上从高转移肿瘤的细胞系中分离出各种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系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转移相关因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创立了相应的研究对象和细胞模型。对肿瘤细胞转移相关三大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细胞黏附性、运动性及分泌降解酶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如 nm23、p53、H-ras、C-myc、Csos、c-erbB-2等。还发现了国内多发肿瘤中与转移相关的新基因如肺癌、大肠癌、肝癌等的新基因并进行了其功能的鉴定。这个阶段也对转移实验性治疗进行了探索如维甲酸类化合物(RA)、维胺酸(RⅡ)等对转移的抑制机制和作用等。这些研究除几个大单位协作外尚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单位参加了这项工作。

3.1996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正逢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立题但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专题未获列入“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中。2000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2科学家们以分子水平为主提出了研究规划申请“973”国家重点项目获得批准。科学家们在国内高发肿瘤中发现了不少新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并进行了功能的验证如肝癌、肺癌及大肠癌等。随后又提出了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休眠与转移的关系及肿瘤治疗后复发机制研究的新课题。中西医结合、生物治疗、基因治疗及瘤苗等治疗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新思路正在形成。这个阶段相应有关侵袭与转移的众多专著出版。

五、20世纪国内肿瘤侵袭与转移实验研究的体会及思考

1.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相继建立了专门研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科研单位。我国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国家的重视被列入国家投资和立题成为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肿瘤防治办公室组织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三个单位组成的大协作组进行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课题的攻关。以基本模型建立为基本点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建立了国内自己较成熟的研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模型体系。

2.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课题需要国家科技部门重点基金资助由于该课题未获得“九五”攻关项目重点资助使得研究进展缓慢。进入新世纪后该项目得到“973”重大项目的资助重新进入活跃阶段。因此对该课题的重要性在得到肯定后应有连续性的研究和探讨今后如何制定这方面更全面的规划值得思考。

3.国内科学家在2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充分发挥了自已的创造力建立了自己的肿瘤侵袭、转移模型系统;并在国内高发肿瘤中发现了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新的分子等但及时推广和应用尚欠缺。建议在与国外技术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进新技术、新思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加以创新及时组织总结和推广。

4.20世纪中后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机制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结合不够密切。在新世纪中若能与临床密切结合与有关医药公司合作研究获得充足资金支持可增强和促进机制研究的进度。

六、新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期望

1.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新世纪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实验研究应考虑以下目标:(1)加强肿瘤治疗后复发及复发转移的研究;(2)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2.分子水平研究应走整体、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密切结合的道路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

3.寻找根治肿瘤侵袭与转移和复发的方法、途径及策略。

4.争取在新世纪初能创办肿瘤侵袭与转移领域的国内专业刊物给成果发表和经验交流提供载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2390.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对癌症病因的认识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转载]“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在肿瘤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