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转载了壬岷在《人民健康论坛》公众号的文章《黄璐琦:中医药防治新冠有效的论文被拒,理由竟是“不感兴趣”!》之后,一个群的聊天记录。
李明远教授:抛开可能的其它因素影响,从学术角度谈“文稿评审”。无论哪一个学科,当一个审稿人对一篇文稿所依据的原理、研究的方法不了解或不理解,他是无法判断其效果(结果)是否有效、可靠或正确的。因此,拒绝“评审”或不予以“评审”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如同一个医生对一个患有自己不了解的病不能治疗,或“拒绝治疗”没什么区别。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克服重重困难,希望尽可能的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的“世界语言”讲“中医的故事”。否则,我们只能“自我欣赏”。
聂广(深圳三院):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规则,是讨论的前提。如果不认同,就不必去攀附。今年的新冠,国内传染界同仁发了巨量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确实冷落了中医。举全国之力无以突破,真的得找找原因......
李明远教授:40年前,国门初开。尽管我们在不同学科有一些做的很好的人员出国交流、研学或深造。只是因为英语或当地语言不够好,无法交流、沟通,不得不“坐冷板凳”,甚至无法在那里生存,而“打道回府”。但今天已大不同。目前,中医处于类似的境遇,或许更困难。这毕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使用独特语言、独立发展的学科,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与一百年前相比,还是好多了,有更多的人走了出去,也有更多的人对中医有了更多的了解。只是还不尽人意。
吕永赟:固守所谓传统,排斥赵洪钧等中西医结合专家,是中医不能发展提高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群的聊天记录。
吕永赟:好的中药材数量是有限的,使用的人数也是有限的。从科学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推广。从资源有限的角度来看,自己还不够用的,不着急推广。正如吃鱼的观点,假如中国人每年吃鱼的数量与欧美人相等的话,世界上的渔业资源很快就会枯竭。
中医药的科学化是一定要坚持做的,对外推广也是要的。但不要太着急主动去推广,更不要求着国外。真正好的东西,要国外高价求着来买。
我们只推广学术,形成专利。产品保证国内之后,才能高价对外出售,而且要实性配额制。
虽然我也主张人类共同体,同时也要强调国家利益。
杨大华:药物的疗效该如何判定?这应该是中西方最大的分歧。其一,中药的疗效是否经得起严格的临床验证?这种验证的可信度一方面取决于试验的设计是否严谨,另一方面也要看试验参与者及操作者是否诚信。
其二,中药的质量是否能够实现可控性,这一批次得到的有效率在下一批次中能否被重复。就疗效的稳定性而言,能否像瑞德希韦那样。中药的成分复杂,显然不如单体稳定。
基于这些,可知西方人所说的“不感兴趣”,极有可能是外交托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中药的试验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只是不好说而已。
吕永赟:这次新冠实际上有很多中药使用后的证据的,特别的重症,用了中药的和没有使用中药的,有很多客观的证据。未必是单纯中药组。回顾性对照,不同医院之间,也是很有价值的。
杨大华:为什么向国外期刊投稿?好东西当然要先为自己的同胞服务!也没有必要获取别人的认可,中医应该有自己的自信。木匠向铁匠交流手艺,碰钉子是大概率事件。
吕永赟:这是话语权和评价体系问题了。国家目前的政策导向就是想要扭转这个局面。近两年,评价体系和期刊发表的会议。那些伟大的创新性文章,2/3以上开始都不被认可和重视,往往发表在低级别的期刊上。那些非原创,只是跟踪的文章才发表在所谓高级别期刊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