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8):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一)

已有 1599 次阅读 2020-8-20 11:35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华疫病学源流, 自然医学, 实证医学

三、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

(一)五花八门的传统医学

医学如何划分?

很久以来,“三驾马车”是我们区分医学体系的一种方式,即在中国境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体系同时并存。但是,后来有人提出疑问,中医学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汉族医学”,还应该包括我国的多民族医学,它们各有特色,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有人提出“大中医”的概念,新时期的中医学要包括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苗医、瑶医、回医、土家医等中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之上的我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董竞成. 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如果进一步扩大眼界,世界范围内有哪些医学?打开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1874-1953)的《医学史》,就可以看到诸多的古代医学,如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巴比伦医学、古埃及医学、古犹太医学、古波斯和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阿拉伯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等,当然还有今天仍然流传于世的澳大利亚土著医学、非洲部落医学等。如果再看向历史的深处,世界各民族都还有他们远古时代各自不同的巫术医学,因为各民族信奉他们各自的神灵。

这样一来,似乎有些杂乱,但逻辑使人清晰。因为本书需要多次应用“划分”这个逻辑方法,先看看它的定义与规则:所谓“划分”,是确定概念外延的思维过程。在逻辑学里,“划分”就是把母项划分为各子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是随意的,而必须依照某一或某组属性进行,即要遵循一定的规则:①各子项之间没有共同的分子,即各子项之间是全异关系,或者说各子项不相容;②母项的每一个分子都属于某个子项,即各子项要穷尽母项(严格地说,不满足这两条规则的就不是划分);③每次划分必须依照同一根据;④每次划分不能越级。在各子项不易穷尽母项时,可以增加“其他”这样的子项。

那么,医学到底有多少种知识体系?其实无非就是两种划分的依据,一是纵向,一是横向,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已。从纵向看,医学可以区分为神灵医学、自然医学和实证医学,也可以说成是远古医学、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如前所述)。或者说,以人类的辉煌创造性时期为依据,可以划分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古代医学是神灵医学与自然医学的统称,又可以称之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即我们所说的“西医”。还有是从横向看,即医学的区域性划分,或者说民族性划分。从这个角度讲,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远古时代信仰不同的神灵,古代信奉不同的自然哲学),古代具有五花八门的民族医学。但是到了现代,国界、民族的界限却在无形中消失了,人类只有独一无二的现代医学。

为什么如此,传统医学五花八门,现代医学却一统天下?为什么如此,传统医学五花八门,现代医学却一统天下?其根源在于轴心时代与科学时代的创造者,他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天马行空,各行其是;后者循规蹈矩,紧逼真相,追求客观化和规范化。或者说,在轴心时代,各民族信奉不同的神灵以及不同的自然哲学,用哲学和神圣的观念塑造医学;到科学时代,人们遵循统一的规范,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为起点,实证的研究方法为手段,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学

什么是自然哲学?既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问题的学问。下面,略举古代不同民族主要的自然哲学,事实上仅仅是挂一漏万,古代社会的自然哲学远远不止这些,而且说法也各有不同。

1.古希腊自然哲学

(1)数说:古希腊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应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而又为万物所具有、可以准确认识的东西。他们说这种东西就是“数”。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数其实只是物的属性,毕达戈拉派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2)四根说: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四根说也就是早期的元素说。

(3)种子说:是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又是无限多的“种子”。一些物由同类种子构成,另一些物则由多种类种子所构成,种子的结合与分离就是万物的变化。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则是永恒的。阿那克萨戈拉的说法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4)原子论: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它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5)本轮——均轮模型:是古希腊的伊巴谷所建立的天体模型。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他设想恒星都在远离地球的天球之上,日月和行星则沿着各自的圆形轨道(本轮)匀速运行,而它们的本轮的圆心又在围绕地球的不同的圆形轨道(均轮)上匀速运行。

(6)四体液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医学观点。他认为人体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四种体液调和即为健康状态,不调和便是生病。这显然是元素说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7)三灵气说:是古罗马时期著名医学家盖伦创立的医学学说。他认为人的静脉血带着从食物营养中来的“自然灵气”,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带有“生命灵气”的动脉血,再流经大脑变成“动物灵气”,动物灵气通过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感觉和运动。他的学说直到16世纪才被人们抛弃。

2.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

(1)阴阳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阴阳说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所谓“阴”指的是柔弱、安静、消极等性质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阳”指的是刚健、活泼、积极等性质以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内部,阴阳的矛盾无所不在。阴阳又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而且某阳性事物内部亦有阴阳之别,反之亦然。阴阳的对立统一,便是万物之所以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

(2)五行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曾认为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因此五行与元素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世上万物的属性都可以用五行来区分,五行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后人主要是以五行的观念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事物的构成。

(3)元气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元气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原始物质,它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并且永远运动和变化;元气的凝聚就成为可以感觉到的实物,元气弥散就是人们所说的空间;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

(4)天人相应说: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由春秋战国孔子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当代的解释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3. 古代印度的自然哲学

(1)极微说:即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原子论。这种思想最早见于奥义书,在古代印度持有朴素的原子论思想的派别有顺世论、耆那教,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胜论和邪命派等。其中较明确、系统地提出极微说(或原子论)的是耆那教和胜论。耆那教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复合体构成。原子是不可分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原子复合体由相对立的两个以至无限多个原子结合而成,有多种形式;原子具有多种属性,由于重量不同而运动,当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时,则产生不同的感觉。胜论认为世界由不同性质的极微所组成,极微是一种被分割为最小、最末时的物质单位,是一种永恒的实体;它的基本形式是地、水、火、风。极微最初是成双的结合,称为子微,子微结合为孙微,以至无穷,多重极微的积聚形成世界的多种形态,而极微结合的原因被推测为“不可见力的规律”。其他各派的极微说大都和元素论相混合。古代印度哲学中的极微说是对于物质结构的猜测和推论,是现代科学原子论的先驱之一。

(2)五元素说:根据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宇宙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体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它所获的营养,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

(3)大梵本体论:印度古代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统一于大梵。所有的事物都由大梵所创生,而且都是大梵的具体表现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在其毁灭之后,都要复归于大梵。大梵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运动、调控等因素聚合,从而创生万事万物。

(三)理论构建的“拉郎配”现象(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7121.html

上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7):共同起源的巫术医学(下)
下一篇:张效霞的“本草药性考”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