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张效霞的“本草药性考”

已有 4369 次阅读 2020-8-21 09:1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张效霞, 本草药理, 考证

检索文献,找到了张效霞的本草药理考证系列,这是我们的《中药学》没有涉及到的,但却是古人习以为常的“逻辑”。因此,中药学知识的来源不仅是我们教材所总结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十七反十八畏”、“归经学说”等,还有与古代自然哲学(主要是天人相应)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些思维方式相关。

进一步查找何裕民教授的《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他早在1993年就已经探讨了张效霞所归纳的这些本草学原理。其中提到:(1)《庄子·渔父》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2)《管子·白心》曰:“同则相从”。(3)《吕氏春秋·应同》曰:“类同相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礼记·乐记》:“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这一同类相感的观念,是巫术的“互渗律”和扩大了的“同一律”。这种划分远非本质的、严谨的,而是随意的,甚至没有任何关联的,但是却对医家认识本草作用原理起到了巨大的规范和启迪效应。

一、性随时异

资料来源:张效霞. 本草的性随时异. 中国中医药报,2018-03-19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在“夏枯草”条下云:“此以物禀之气候为治,又一义也。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至夏而枯。盖其性禀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阳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此天地感应之妙理也。凡药之以时候荣枯为治者,俱可类推。”“以物禀之气候为治”,即禀药物生长过程中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的影响而具有的一种性质而为用。对此,李时珍释“冬霜”名义时指出:“阴盛则露凝为霜,霜能杀物而露能滋物,性随时异也。”

本草功效“性随时异”,最典型者莫过于“露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于“露水”条下引唐·陈藏器云:“秋露水,味甘平,无毒。在百草头者,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亦有化云母成粉。朝露未晞时拂取之。”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云:“秋露水,秋分时,以物拂诸草上,性禀秋降而肃清,痨虫传尸、疳虫作胀,并年深染祟者,取饮最佳。”清·汪昂《本草备要》云:“霜杀物,露滋物,性随时异也。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则处暑矣。疟必由于暑,故治疟药,露一宿服。”

可见,所谓“性随时异”,意指一物之性质与功效,有所禀受于时间节候者。在以上对“露水”的记载中,由“秋分时,以物拂诸草上,性禀秋降而肃清”等语可知,露水逢秋方具肃降、解暑、清冽之性。阐释“露水”功用而特标出其为逢“秋”所出,正体现了本草学“性随时异”的观念。另,《虞抟医学正传》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腊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酒后暴热等)诸病。”有鉴于本草存在着“性随时异”这一普遍原理,李时珍特增“节气水”一药。并云:“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立春、清明二节贮水,谓之神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日水。”“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并煮酿药酒,与雪水同功。”“立秋日五更井华水”“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重午日午时水”“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并有毒。造药,酿酒醋一应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生脾胃疾。”

不独大自然所造化的露、霜、水如此,植物也同样如此。谚语所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即是说的这个道理。再如“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青葙开花结实于三秋,得秋金清肃之气,故主清邪热”等,亦均是以此而立论的。关于其原因,张志聪曾云:“夏枯之草,夏收之术,半夏之生,麸麦之成,皆得火土之气,而能化土;秋英之菊,秋鸣之蝉,感金气而能制风;凌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气,而能清热;先春而发者,秉甲木之性,而能生升,此感天地四时之气,而各有制化也。”

二、同声相应

张效霞. 本草的“同声相应”. 中国中医药报,2018-04-05

在中药功效中,来源于“同声相应”者,首推“以籽生子”。《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治丈夫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补不足”的“七子散”方,其药物组成是:五味子、牡荆子、菟丝子、车前子、菥子(菥蓂子)、石斛、署预(薯蓣)、干地黄、杜仲、鹿茸、远志、附子、蛇床子、芎窮、山茱萸、天雄、人参、茯苓、黄芪、牛膝、桂心、巴戟天、钟乳粉。至李梴《医学入门》则有由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的“旧称古今第一种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蕃衍(繁衍),遂成村落之说”的“五子衍宗丸”,以生子衍宗;《赤水玄珠》有以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为主,专治阳虚不育,无子之症的“五子全鹿丸”。在中药学中,具有“益男子精”(《神农本草经》五味子条)“补益精气,强盛阴道”(《本草经集注》枸杞子)“益精填髓”(《药性论》菟丝子)“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药性论》覆盆子)“强阴有子”(《本草汇言》车前子)等与“子嗣”有关作用的、属植物种子类的药物还有决明子、楮实子、金铃子、大腹子、女贞子、无名子、功劳子、冬青子、韭子、茺蔚子、地肤子、冬瓜子等。20世纪50年代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写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药学》还云:“凡多子之药皆入肾,故古方亦用车前子于补肾药中。”“很明显,在选择这些‘籽’(子)之前,一个观念在冥冥中起作用:‘籽’即‘子’也,多籽即多子(女)也,植物之子利于男女生子育后代。不用细辨,其间,同声相应巫术观念的昭示,其意义远远重于并先于医疗经验。”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者是《温病条辨》所载的“清宫汤”。此方由元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牛尖、莲心、麦冬组成。吴鞠通释曰:“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便补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茫也……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莲心甘苦咸,倒生根,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以为使。连翘象心,心能退心热。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心,故以为佐。麦冬之所以用心者……盖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一本横生,根颗连络,有十二枚者,有十四、十五枚者,所以然之故,手足三阳三阴之络,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长强,共十四,又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此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也,唯圣人能体物象,察物情,用麦冬以通续络脉。命名与天冬并称门冬者,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谓其有开合之功能也。其妙处全在一心之用……此方独取其心,以散心中秽浊之结气,故以之为臣。”

三、同形相类

张效霞. 本草的“同形相类”. 中国中医药报,2018-05-17

古代医家观察到某些药物的形状与人体的某些器官、组织的形态相似,于是就猜想到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治疗与其形态相近的人体器官病变的作用。最典型者,莫过于人参。“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皆具……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此外,本草之形类某脏、象睾丸、筋骨、筋络、孔窍而功在脏、睾丸、筋骨、筋络、孔窍者,也不胜枚举。因此,在历代《本草》关于药理探索的解释之中,多有“形同而性亦近”“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述类象形”“因形相类”等语,说的就是在本草功效来源方面的一个重要原理——同形相类。

为什么由“形”即可知“效”呢?对此,张志聪结合具体病证分析道:“鼠瘘起于肾脏之毒,留于心主之血脉。瘰疬因天气之寒,伤人身之经脉。连翘形象心肾,故治鼠瘘瘰疬也。”徐灵胎则从理论上进行了说明:“杜仲木之皮,木皮之韧且厚者此为最,故能补人之皮。又其中有丝连属不断,有筋之象焉,故又能续筋骨。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有的医家还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凡药空通者转气机,如升麻、木通、乌药、防己、通草,皆属空通。藤蔓者走经脉,如银花、干葛、风藤、续断、桑寄生,皆属藤蔓。”“凡草木之根荄,坚硬而胜骨者,主肾。有刺而藤蔓者,走经脉。”

象肾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言其“强阴,益男子精”。其故何也?陶弘景仅有提示性的说明:“其核并似猪肾。”王好古曰:“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述类象形也。”汪昂云:“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故能“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徐灵胎则以总结式的语言说:“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

其他如“胡桃仁颇类其(肾)状,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沙苑蒺藜“形如养肾,主补肾益精”;张志聪增加皂荚子的功效——治疝气并睾丸肿痛等,皆此类也。

象心

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气分之热也。”徐大椿则将这一原理进一步上升为“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于此,笔者已在《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4月5日学术版《本草的“同声相应”》一文中详加叙述过,兹不繁语。

象肺

马勃,陶弘景云:“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李时珍则云:“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本草备要》则据此而增马勃能“清肺解热”的功效,原因在于:“状如肺肝,紫色虚软,弹之粉出。”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火”。《本草备要》云:“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

其他尚有贝母“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浮石乃水沫结成,色白而体轻,其质玲珑,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象睾丸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荔枝核“其实双结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癪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黄宫绣《本草求真》曰:荔枝核“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癪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本草备要》云:锁阳“鳞甲栉比,状类男阳”,故能“益精兴阳”“治痿弱”;“苁蓉象人之阴,而滋润粘腻,故能治前阴诸疾而补精气”。

象筋络

杜仲因“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故能“治腰膝酸痛”且“能使筋骨相着”。《本草备要》记载“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之脉络脏腑”,“老者筋络贯串,象人经络,故可借其气以引之”;地黄“横纹似脉络”,故可“逐血痹”、“通周身之经络也”;菟丝子“寄生空中,丝茎缭绕,故主续绝伤”,“子中有丝不断,故能补续筋骨”;“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黑,为肝肾之色,故能补续筋骨”;“葡萄屈曲蔓延,冬卷春舒,与筋相似,故能补益筋骨”;“狗脊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诸兽之中,惟狗狡捷,而此药似之,故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强健利捷也。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对此,吴鞠通结合桑白皮一药颇有感慨地说:“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

四、同气相求

资料来源:张效霞. 本草的同气相求. 中国中医药报,2018-05-25

张景岳注《内经》时曾云:“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本草既然灵活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药物功效,那么“同气相求”自然也就是本草功效来源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可以总结出了一些“概括性”原理。如“花在梢上”“凡花多散头目之邪”;“叶在四旁”“多得风气”“则主四散”;“凡枝多横行,故主四肢”;“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其他如中空疏气、多汁增液、根干升提、藤能通络、虫能搜剔、有芒刺的能钩拉住诸物等等,诸如此类,俯拾皆是。以下分别就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各举几例以说明之。

蛇床生阴湿卑下之地,而芬芳燥烈,不受阴湿之气,故入于人身,亦能于下焦湿气所归之处,逐其邪而补其正也。”“松之精气在皮,故其脂皆生于皮。其质黏腻似湿,而性极燥,故凡湿热之在皮肤者,皆能治之。凡痈疽疮疥之疾,皆皮肤湿火所郁,必腐肉伤皮,流脓结痂而后愈。松之皮,日易月新,脂从皮出,全无伤损,感其气者,即成脓脱痂而愈。义取其象之肖也。”“漆,树脂也。凡草木之脂最韧而不朽者,莫如漆。人身中非气非血而能充养筋骨者,皆脂膏也。气血皆有补法,而脂膏独无补法,则以树之脂膏力最厚者补之。而脂膏之中,凡风寒湿热之邪,留而不去者,得其气以相助,亦并能驱而涤之也。”

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气相感也。”“桑螵蛸,桑上螳螂所生之子也。螳螂于诸虫中最有力,而其子最繁,则其肾之强可知。人之有子,皆本于肾,以子补肾,气相从也。”

凡石药皆能明目,石者金气所凝,目之能鉴物,亦金气所成也。又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大小眦属心,丹砂益目中心脏之精。”“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鉴物,惟金之明,乃能鉴物。石体属金,故石药皆能明日。而扁青生于山之有金处,盖金气精华之所结也,又色青属肝,于目疾尤宜。凡草木中,得秋金之气者亦然。”

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之物如此,人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造之物亦然。“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精气变化而赤为血。红曲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而变为红,皆造化自然之微妙也。故红曲治脾胃荣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理。”“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性能黏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盖其汁外凝, 其阳内敛,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黏,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则能黏吸也。人身之魂阳也,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现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也许,这些认识已被经验所反复证明,故能有效用于临床。但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要去用这些,开发它们的某一方面功效,冥冥中驱使医家做出选择的就是一些不说也能意会,但真正试图做出清楚的解说却又十分困难的‘同气相求’观念。”

五、同色相通

资料来源:张效霞. 本草的“同色相通”. 中国中医药报,2018-07-09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赤芝,味苦平。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黄芝,味甘平。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白芝,味辛平。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黑芝,味咸平。主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的记载。韩保昇在《蜀本草》中曰:“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慈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今天,我们难以断定这种记载中有多少属于经验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认识的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莫过于基于‘互渗’的同色相通观念了。这类同色相通观念在汉代以后又借助五行学说,整理规范,堂而皇之地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种近乎规律性的阐述。

《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云:“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如黑大豆,“色黑,属水似肾,肾之谷也,豆有五色,各入五脏。故能补肾”;赤小豆,“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白扁豆,“色白微黄,脾之谷也”,故能“调脾暖胃”。由此看来,凡药治病,与其自身的颜色有关。五色、五行、五脏之间存在着同气相求同色相通的对应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将紫视为“红之变色”,绿、蓝二色归于青色。以下按青、赤、黄、白、黑顺序分别举例说明之。

蝎产于东方,色青属木,足厥阴经药,故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水。”“东方甲乙,是生肝胆,其气之清者为肝血,其精英为胆汁。开窍于目,血五脏之英,皆因而注之为神。胆汁充则目明,汁减则目昏。铜亦青阳之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绿,犹肝血也;其精英为空青之浆,犹胆汁也。其为治目神药,盖亦以类相感应耳。”“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东方青色。入通肝胆,开窍于目。用青鱼胆以治目疾,盖取此义。”

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茜草,时珍曰: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行血活血。”“地黄色与质皆类血,故入人身则专于补血。”

黄柏极黄,得金之色,故能清热。其味极苦,苦属火,则又能燥湿。凡燥者未有不热,而寒者未有不湿,惟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盖黄色属金,阳明为燥金,故其治皆除阳明湿热之疚,气类相感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芪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味也,黄芪入土最深,又得土气之厚,所以黄芪又大补脾。”“铜乃石中之液,色赤象血,故能入血分,性能熔铸坚凝,故能续接筋骨,为跌打接骨之药。自然铜有火自熔,入血分,熔铸接骨,尤为异品。”

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有痰者宜之。”“银杏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粳米,好古曰:仲景白虎汤用之入肺,以色为西方之象,味甘为阳明之经,气寒入手太阴也。”

慈石法水,色黑而入肾,故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有些药物不只一色,有的甚至兼备五色,而治“百疾”。如大枣“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故能“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莲生水中,茎直色青,具风木之象,花红,须黄,房白,子黑,得五运相生之气化”,而“百疾之生,不离五运,莲禀五运之气化,故除百疾”;“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

六、同性相从

资料来源:张效霞. 本草的同性相从. 中国中医药报,2018-07-20

古代医家不仅由本草的形、色、气、体等表象中归纳出了同形相类、同色相通、同气相求、同类相召等作用原理,而且从对动物、植物乃至矿物的固有特性的观察中,总结出了另一作用原理——同性相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新增了白花蛇“通治诸风”的重要功用,在解释其依据时说:“风善行数变,蛇亦善行数蜕,而花蛇又食石南,所以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白花蛇所以能通治“破伤风,小儿风热,急慢惊风搐搦”诸风,乃是基于其“善行数蜕”,而“风善行数变”的缘故。“鳝善穿穴,无足而窜,与蛇同性,故能走经脉疗十二风邪,及口喎、耳目诸窍之病。”“象肉臃肿,人以斧刃刺之,半日即合。故近时治金疮不合者,用其皮灰。”穿山甲因性“喜穿山”,故药性善走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某处病,用某处之甲,更良”。又“以其食蚁,又治蚁瘘”“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   自有利而无害也。”“凡有翼能飞之物,夜则目盲。伏翼又名天鼠,即鼠类也,故日出则目暝而藏,日入则目明而出,乃得阴气之精者也。肝属厥阴,而开窍于目,故资其气以养肝血,而济目力,感应之理也。物有殊能,必有殊气,皆可类推。”

有些动物,习性不一,故其功效也多端。蝉蜕一因“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二因“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三因“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四因“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李时珍且谓:“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故张志聪说:“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与之相应,蛇蜕“入药有四义:一能辟恶,取其变化性灵也,故治邪僻、鬼魅、蛊疟诸疾;二能去风,取其属巽性窜也,故治惊痫、癜驳、喉舌诸疾;三能杀虫,故治恶疮、痔漏、疥癣诸疾,用其毒也;四有蜕义,故冶翳膜、胎产、皮肤诸疾,会意从类也。”

动物如此,植物、矿物亦然。淡竹叶“因竹叶生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生竹上,故治上焦”“除上焦风邪烦热”。何首乌有“雌雄二种,遇夜则交,有阴阳交合之象,故能令人有子”。《医学实在易》论百合、苏叶治疗失眠时说:“其(百合)花朝开暮阖,紫苏之叶朝挺暮垂,俱能引阳气归阴分。”芒硝“以消物为性,故能消五金八石,况乎五脏之积聚,其能比之金石之坚哉!久热即是邪热,伤寒热邪结中焦,或停饮,食则胃胀闭,少少投之,可立荡除”。蓬砂“其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腻,故治噎膈积聚、骨鲠结核、恶肉阴溃用之者,取其柔物也;治痰热、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金性坚刚重坠”“金制木,重镇怯,故镇心肝,安魂魄”。铁性重坠,故“镇心平肝,定惊疗狂”。

对本草同性相从之理,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有集中性的说明:“禽兽血肉之品,尤与人之血肉相近,故多滋补,比草木、昆虫、金石之品,更为见效……动物之攻,尤甚于植物,以其动之性本能行,而又具攻性,则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穿山甲性能穿山,从地中出,故能攻疮脓使之破,又能攻坚积使之散。水蛭锐而善入,又能吮血,故主攻血积。虻飞而食血,故主行上下之血……动植之物性皆不镇静也,惟金石性本镇静,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镇降,又以金石为要……朱砂之镇补心神,则直归于心,以填补之。龙骨亦重,能潜阳气,故亦能镇心神。白银能定惊,小儿惊风、孕妇胎动,多用之,乃是以肺金平肝木,以重镇制浮动也。赤石脂、禹余粮,石中之土,又具涩性,故以之填涩肠胃。铜乃石中之液,色赤象血,故能入血分,性能熔铸坚凝,故能续接筋骨,为跌打接骨之药。”

上述这些均是从物之性者,即“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然本草同性相从之理,还有一义,即“因其所胜而为制也”。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云:“蚕,食桑之虫也。桑能治风养血,故其性亦相近。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僵蚕因风以僵,而反能治风者,何也?盖邪之中人也,有气而无形,穿经透络,愈久愈深,以气类相反之药投之,则拒而不入,必得与之同类者,和入诸药,使为乡道,则药力至于病所,而邪与药相从,药性渐发,邪或从毛空出,或从二便出,不能复留矣,此即从治之法也。风寒暑湿,莫不皆然,此神而明之之道,不专恃正治奏功也。”其他如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又名独摇草。故治风。”天麻,“有风不动,无风发摇,一名定风草”,故“治诸风眩,头旋眼黑”。“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上,且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者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著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益皮毛之疾”等,均当如是观。

有意思的是,同性相从这一古老的原理,在当代科学研究历程中还能找到其踪影。如草药雷公藤能治疗关节炎、过敏性皮肤疾病,我实地考察了其效果,观察到它的免疫抑制效应,从而移花接木,首次发现了雷公藤治疗各类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的效果,推广于全国。最近又证实了雷公藤二萜内酯化合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全面阐明了其免疫抑制作用的特点。

资料来源:张效霞. 本草的同类相召. 中国中医药报,2018-08-09七、同类相召

同类相召,简单说来,即同类的东西可以相互影响。中药中历来即有“以脏治脏”“以类补类”之说。现以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为序,略加说明。

《本草备要》云:“(茯苓)皮,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诚然,本草以皮名之者,大都具有治疗皮肤疾患之能。如甄权·《药性论》云:“白鲜皮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五加皮“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本草纲目》云:“茯苓皮,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此。”“姜皮,气味:辛,凉,无毒。主治: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

《本草纲目》“当归”条下云:“凡物之根,身半已上,气脉上行,法乎天;身半已下,气脉下行,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明确指出同类相召,为遍在于万有的“一定之理”。不独当归,肉桂亦然。如桂心为肉桂之心,故能“主治九种心痛……”桂枝为肉桂之枝,则“能行上焦头目,能通手臂肢节,调营血,和肌表,除伤风头痛,肢节痛风……”同样,栀子泻火,“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

以脏治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概括为:“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胃治胃。”如:猪之心血,“古方治惊风癫痫痘疾,多用猪心血,盖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之意”;猪髓,“丹溪治虚损补阴丸,多用猪脊髓和丸,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猪肚“方药用之补虚,以胃治胃也”。

言及“以脏治脏”,还真有必要在此赘述几句。中国人之吃禽畜,吃肉之外,心、肝、肺、胃、肾、肠、脾、胰、膀胱、胎盘、食道、血管以至皮、筋、血、脑、髓、头、尾、爪及于眼、耳、鼻、舌、颚等无一不吃,连骨架也要用于吊汤。一句话,除掉齿(喙)、毛(羽)、角和蹄甲之外,吃得至矣尽矣。现在不光是普通老百姓说“吃啥补啥”,连我们中医学界也认为“以脏补脏”的说法是天经地义的了。其实大谬不然。从李时珍“以髓补髓”“以胃治胃”之语来看,确实含有“以脏补脏”的意蕴,他如猪肺“补肺,疗肺虚咳嗽……又治肺虚嗽血者,煮蘸薏仁末食之”也有此义。但“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却并没有这种含义,而是引导、向导之意。对此,李时珍多有发明。如:猪肝,“肝主藏血,故诸血病用为向导入肝。《千金翼》治痢疾有猪肝丸,治脱肛有猪肝散,诸眼目方多有猪肝散,皆此意也”。“猪肾,《别录》谓其理肾气,通膀胱。《日华》亦曰补水脏膀胱,暖腰膝;而又曰虽补肾,久食令人少子。孟诜亦曰:久食令人肾虚。两相矛盾如此,何哉?盖猪肾性寒,不能补命门精气。方药所用,借其引导而已。《别录》理字、通字,最为有理;《日华》暖腰膝、补膀胱之说为非矣。肾有虚热者,宜食之;若肾气虚寒者,非所宜矣。今人不达此意,往往食猪肾为补,不可不审。又《千金》治消渴有猪肾荠苨汤,补肾虚劳损诸病有肾沥汤,方甚多,皆用猪、羊肾煮汤煎药,俱是引导之意”。因此,“以脏补脏”的说法百无一当。“以脏治脏”虽有所改进,但也有弊端,并未穷尽其本义。还是李时珍说得好:“猪胞所主,皆下焦病,亦以类从尔。”

不仅植物药有区分部位应用之说,动物药亦然。《本草纲目》云:“寇宗曰:虎啸而风生,自然之道也。所以冶风病挛急,屈伸不得,走疰,骨节风毒,癫疰惊痫诸病,皆此义也。汪机曰:虎之强悍,皆赖于胫,虽死而胫犹矻立不仆,故治脚胫无力用之。时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各从其类也。”更神奇者,夜明砂乃蝙蝠屎,因“天鼠夜出,喜食蚊蚋,故其屎中淘出细沙,皆未化蚊蚋眼也。所以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取其气类相从也”。“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因其病在心及肝胆之间,凝结成黄,故还能治心及肝胆之病。正如人之淋石,复能治淋也。”

对于矿物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钟乳石体属金,又其象下垂而中空,故能入肺降逆……钟乳即石汁如乳者所溜而成,与乳为类,故能下乳汁也。”

总之,“同类相召”是《本草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考模式。并且,同类相召观念在今日医家脑中也印记深刻。犀牛角紧缺,就暂代以水牛角;羚羊角昂贵,就代以山羊角;猴枣难觅,剠寻人之胆石……诸如此类,均体现着神秘的同类相召。另外,又如近人有记载认为含羞草有安神镇静作用,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症。溯其思绪,大概看到含羞草人碰而合叶,有“含羞”“文静”的特点,此皆阴也,故性为静,同类(或曰同气亦无妨)相感召,遂有安神镇静之功效。至少,在人们选用此品作安神之用时,背后冥冥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同类相召之类观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7242.html

上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58):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一)
下一篇:[转载]从《本草纲目》对阴阳五行的运用谈药性理论的实质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