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1. 弗朗西斯˙西布森
弗朗西斯˙西布森于1814年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玛丽波特附近。 5岁时随家人搬到了爱丁堡,14岁时,他成为了一名手术学徒,并在17岁时从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获得毕业证书。从1835年到1848年,他是诺丁汉综合医院的常驻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在这里的最后两年他使用了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乙醚和氯仿进行麻醉。
在爱丁堡毕业的17年后,西布森决定搬到伦敦,在那里他获得了医学荣誉学位,并在一周后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评论金牌。次年他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从1851年到1876年他去世为止,他一直是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名医生。
在诺丁汉的13年间,西布森发表了许多关于心脏和肺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论文。1844年,在使用局部麻醉剂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几十年之前,西布森描述了在该手术过程中可能被刺穿的胸膜上的强化锁骨上部分,并被称为Sibson的筋膜。
瞳孔迹象
尽管洛恩·斯诺在1847年将乙醚麻醉分为不同阶段,但他却很少关注瞳孔的改变。1848年Sibson发现在随着乙醚和氯仿的增加,瞳孔先收缩,然后在收缩与扩张之间变换,最后扩张。只要瞳孔收缩,病人就会出现一种恍惚的状态,在操作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不记得的意识,实际上是在催眠。当瞳孔放大时,意识就消失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人工呼吸
斯诺和西布森都表示,在深度麻醉下,一般会出现呼吸停止,而心脏跳动仍然存在。斯诺说(在动物中),如果蒸气停止时呼吸没有真正停止,他们总是恢复过来,西布森进一步说道: 如果自然呼吸停止,那么除了立即建立人工呼吸之外没有任何办法。那么,每当我们开始研究吸入麻醉时,应该准备好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通气呼吸。
西布森甚至设计了一种可用于人工呼吸的麻醉药吸入器。下孔口有一个用于吸气的单向阀,而上孔口有一个呼气阀。该阀所连接的管可以被抽出以便暴露出可以进行人工呼吸的孔,西布森所描述的技术如下:
将面罩牢牢地扣在脸上,压迫喉部,并通过上管吹气,使胸部膨胀。进行有节奏性的人工呼吸,每分钟约16次。
尽管Sibson没有明确说明压迫喉部的原因是防止气体进入胃部还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但是这比Sellick对于压迫环状软骨的描述早了一个世纪。
氯仿死亡
西布森被认为是研究早期氯仿死亡的专家,患者表现为突然变白,心跳停止,于此同时呼吸停止,甚至是在呼吸停止之前,心跳就已停止。
100多年后的1965年,联合王国任命了一个牙科麻醉联合小组委员会,其在牙科手术中关于全麻的使用和建议的报告几乎与西布森在1848年写的关于突发氯仿死亡的文章一样:在四起致命案件中,三起氯仿由术者管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氯仿是一种微妙的毒药,应该由专门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不分散注意力的去监督。在牙科手术(极端情况下除外)和琐碎的操作中,使用氯仿是不合理的。
自写这篇文章以来,在宪报上已经报道了第五起氯仿死亡事件(在印度)。像其他四个案例一样,这次手术是微不足道的; 像其中三个一样,氯仿是由操作人员自己管理的,并且是坐着的姿势。 在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一滴血液流出。病人就可能已经死了!
治疗面神经痛
在1847年西布森用吸入乙醚治疗面部神经痛。他在1847年1月30日治疗了他的第一例患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首次手术后不到6周。这名21岁的女性在她的左侧出现酸痛,刺痛,跳痛,她觉得好像一把尖锐的仪器进入了她的脸颊。通常发作在每顿饭后持续约2小时。在尝试了四周的各种补救措施后,她尝试吸入乙醚。在大约2分钟内疼痛消失而没有意识丧失。大约10分钟后,疼痛稍微恢复,并且通过吸入再次被除去。五名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治疗后,两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几天完全没有疼痛;尽管缓解时间间隔更长,但仍然有阵发性,而在另外两个人中,任何改善都很短暂,治疗最终被放弃。西布森也尝试了氯仿,七名患者中的两名实现了治愈。 70年后,人们认为三氯乙烯吸入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有趣的是,在1931年,177名患者中三氯乙烯的治疗结果治愈25%,部分缓解51%,与西布森在80年前使用乙醚和氯仿的结果非常相似。
治疗破伤风
这是西布森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主要医学家的看法,乙醚可能用于治疗狂犬病和破伤风。 1859年有报道说乙醚已成功用于治疗动物和人类破伤风; 然而,西布森对于其在严重病例中的使用持保留意见。在1952年大脊髓灰质炎爆发期间,在哥本哈根使用了长期人工通气治疗的经验,在此之前,几乎100年过去了,这一疗法用于治疗破伤风。
其他兴趣
除了他非常忙碌的医疗生涯外,西布森的主要兴趣是每天清晨在伦敦公园散步和登山度假。 他一直对大自然感兴趣。 而在伦敦,他可能研究树木和鸟类,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期间,他对冰川的结构和运动非常感兴趣。1876年9月7日,他从国外度假回来,在日内瓦去世。他的遗体被运回英国,埋葬在伦敦阿克顿教区教堂的墓地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