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连续申请了好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除了20年侥幸中过一次,后面几次都是名落孙山。依旧不敢有丝毫懈怠,准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继续申请下去。
但已经越来越觉得国自然面上项目变得有些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资助率越来越低。
随着博士招生率的提高,毕业的博士也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高校或者研究所。在我入职那年,我们学校就进了两个博士,但这些年一年就得进好几十个。他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科研,就是申请国自然。在完成相对容易的青年项目的申请之后,他们都不得不面临着面上项目的考验。
但随着申请人数的越来越多,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也越来越低。今年国自然整体资助率10%多一些,但除去国青项目,估计面上项目的资助率应该跌到10%以下了。在一些热门领域,比如医学的肿瘤口,我估计资助率更是惨不忍睹。
二、资助额越来越低。
随着资助率越来越低,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资助额也越来越低。以前面上项目直接经费+间接经费能有70或者80万,我中的那年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分离了,直接经费56、55万。今年我看很多面上项目的资助额只有50万了。要知道青年项目的经费尚且是打包30万,面上项目只有50万,在各种试剂材料都涨价的今天,够干啥?
与此同时,很多省、市级的基金项目资助额越来越多,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地方项目资助额甚至超过了国自然面上项目。这也促使很多人拿着一个项目重复申请不同级别的的基金,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学术不端吧。
三、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现在很多单位都在强调申请国自然的申请,把国自然项目作为考核、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作用。很多年轻人在有了国青升了副高之后,申请面上项目屡申不中,激情消磨殆尽,也就慢慢躺平了。当然,也有像我这样有了面上项目也升不了正高的倒霉蛋。当国自然项目与收入、与地位联系起来的时候,其科学性、纯粹性就降低了。
那如何解决国自然面上项目鸡肋化的问题呢?我觉得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
一、限制项目的重复申报。
很多人是一个项目申了地方项目又申国自然项目,一个项目重复申报,或者简单改改再申报,虽然有规定禁止这么做,但是很多人都这么干,无形中使国家的科研经费浪费了。需要更多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点,比如说各个级别的项目申报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联网共享,有自动查重功能等。中了省基金,就别想着拿同一个或者相似的东西来报国自然了,这自然能够减少一定的申报人数。
二、增加资助额度。
增加资助额度,使申请人能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科研,而不是天天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几瓣花。青年项目都能给到30万,面上项目至少也得青年项目的2-3倍吧?
三、破五唯,破除国自然项目的功利性。
破除五唯,不再将项目和职称绑定,使年轻人有足够的上升渠道和空间,保持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同时职称和国自然不再绑定,那么很多人尤其是对科研没有太大兴趣的临床大夫,自然不会为了升职称而去编造课题、编造文章,这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申报人数,同时对科研诚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减少内卷。
之前看到一个报道说,大佬们都开始申报面上项目了。其实很多实验室是有国家或者省里的固定经费支持的,经费还很多,如果这些大佬们也开始卷面上项目,那一般的申请人基本没什么活路了。
五、减少高端项目支持,增加经费来源。
现在一些高端项目动则几百万上千万,最后有什么成果吗?能转化为生产力吗?很少,基本上都是发表文章了事。与其这样,不如把这些经费资助给更多的人,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产出。
另外现在的经费都是国家拨款,是否能增加企业来源的经费?企业出资、挂榜,但也算国自然项目,产出由企业和项目完成人共享。如果采取这种经费模式,是不是能筹集更多的科研经费?也能有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产出?
大家觉得还有那些措施可以采取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