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25)

已有 1627 次阅读 2019-9-27 10:36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医学, 古代医学, 手术史 |文章来源:转载

一二五、《玩命手术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

2015年08月刘育志白映俞的《玩命手术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新视野人文丛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在过去,人们会选择输羊血来净化心灵;人体解剖曾是票房大卖的公开表演,火爆到尸体供不应求;曾几何时,医生开刀之前从不洗手,手术专用手套则是为了泡妞才发明的;而在没有麻醉的年代,动手术就是生人活宰!

台湾500万人气博主、知名医生作家刘育志、白映俞,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轻松讲述外科史上值得铭记的那些辉煌瞬间,带领我们回望几千年来的人类医学发展。读罢这些令人捧腹或大跌眼镜的故事,你会发现,如今先进完善的医疗技术,往往来自于前人无厘头的“异想天开”或“无心插柳”。历史的推进如此偶然,不得不让今日坐享其成的我们,心中窃喜,并有所感怀。这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外科故事书,更是一部轻松好读的通俗医学史。在两位年轻医生的笔下,医学不再神秘莫测,其间包含的懵懂得失、灵光乍现、人事纠缠、逆境求生,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何等相似。医学,终究是一种“人学”,读过这本书,你也许就会对此有更深的体验。

(二)作者简介

刘育志:1978年生,笔名小志志,是外科医师,也是网络宅男。台湾人气博主,知名医生作家。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著有《外科失乐园》、《刀下人间》、《医疗崩坏!没有医师救命的时代》(与白映俞合著)、《医疗崩坏!乌托邦的实现与幻灭》、《公主病,没药医!》、《护理崩坏!医疗难民潮来袭》(与白映俞合著)等。

白映俞:1981年生,2010年成为外科专科医师。喜爱阅读、写作及运动,长期经营“外科失乐园”网站,书写医疗、历史、心理领域的科普散文。著有《小女子的专长是开膛——我的外科女医之路》等。

(三)序言

郭耀仁一本活灵活现的外科故事书

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昨天、今天、明天,顺流着发生,然后不曾停止地成为过往。世间的每件事,或许没有人能准确地标定它的起源,载明流传的脉络与痕迹。在我的想法里,要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除了要把最新知识融会贯通外,想要事半功倍地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它的轨迹,看到这一段段像说故事般的叙述开展,有起承转合,有无知的阴差阳错,有参与者的努力,还有可能是上帝伸手的巧妙安排。

人体的精细与复杂,让有幸一窥堂奥的人惊叹,医学也就顺势萌发。外科学,也在不同主客观条件下走出不同的路。而外科医学的演进,主要在于对人体解剖的了解、麻醉学的进展、手术出血控制,以及意外发现抗生素,造就蓬勃发展的现代外科。现今科技仪器日新月异,诸如显微手术、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手臂的运用,带来新的医疗革命,让外科学这门艺术充满无限未来。然而,即便是身为外科医师的我们,在精研各自的专业之余,对于相关医学历史发展的全貌,也常常只有片段的拼凑,没有机会完整阅读,资料可能散在不同文献中,也可能需要消除语言隔阂。今天有幸获邀初阅作者的用心杰作,总算能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品尝到这些经过精心烹调的佳肴。

对一般读者而言,因为对外科的认知充斥着太多神秘感,所以错失了能真正了解外科的机会。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能够用客观的眼光与易懂的文句,跟你说说外科的故事。不论中外,就像看《三国演义》一样,读到每个活灵活现的角色,告诉你其实外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没有你想的那么难懂。本书绝对是认识外科最值得的选择。

刘医师及白医师两位外科界奇葩,才华横溢,在外科古今中外的医疗历史及逸事中鉴往知来,以生动的笔触,旁征博引,编写成有趣的通识文章,让大家一窥外科奥妙神奇之处。

书中对于东西方医学在外科方面的铺陈介绍,巨细靡遗,认知这些差异,虽然用现代的观点,无法武断地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但我总会惋惜我们的先人墨守于拥有过的辉煌,或敝帚自珍打压创新的力量,错失了创造与引领潮流的契机。所幸在近代许多外科大师的埋首献身下,东方人的外科医学,也渐渐迎回优势。探索每个过程,你会发现事情的源头,原本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或来自预料之外的发现,却创下不可磨灭的贡献。成功是许多条件构筑而成的,能留名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凡的远见与永不放弃的执著。

我们能看得很远,是因为站在前人扛起的巨大肩头上,站稳了,也就能帮下一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本书是你了解这些惊心动魄的伟大成就的最易上手的机会,我不想错过,也希望读者细细琢磨此唾手司得的资讯。

在本书付梓前夕,本人有幸获邀为其作序,拜读之余,神游其间,也领受到这对外科界才子佳人的用心奉献。本人极力推荐之余,亦希望本书的发行,能启发读者及年轻学子的兴趣与从医信念,在近年低迷的外科人力缺乏之情况下,从事外科医疗服务志业。

(本文作者为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

(四)该书目录

推荐序  一本活灵活现的外科故事书  郭耀仁

推荐序  令人大开眼界的外科史  蓝弋丰

缘起  一段探索人体的奇异旅程

第一章  萌发

医者的神鬼传奇

医神蛇杖,一场百年的误会

谋杀、盗墓、抢尸体

什么,原来血液会循环?

中医也能开肠破肚

第二章  推手

一人手术,三人死亡!

不洗手的骄傲

抗菌大作战

鲜血的奇幻魔力

从输羊奶到输人血的旅程

当血液变成黄金

透视人体的超能力

盘尼西林女孩与便盆

第三章  进展

从死劫变福音——剖腹产

器官移植大冒险

暂时停止心跳

刀口上的革命

第四章  逸事

安慰剂手术

亲爱的,我的脑袋有个洞

切除阑尾,自己动手!

自行剖腹产子的母亲

(五)精彩片段:抢救生命的急救术

公元1174年,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到一些急救方法非常有意思。

抢救自缢的急救术需要三个人合作施行:“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强,但渐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稍止。耳内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自旦至暮,虽冷亦可;暮至旦,少难。”发现有人上吊,要徐徐抱下,然后一个人脚踏其肩,手挽其发,另一个人进行压胸的动作,再一个人负责活动弯曲其僵硬的肢体。作者非常有自信地说:“此法最有效,没有救不活的。”甚至还说:“自缢后经过半天,身躯冷了亦可救活。”

对于被压之人的急救术则是:“若初觉气绝,而不能言,可急劈口开,以热小便灌之。打扑闷绝者,亦用此。”这里的治疗方法是热小便。

对于溺水之人是这样急救:“上以灰堆聚,急将溺者埋灰中,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也就是将整个人埋在灰中,待水流出来,就能够救活。

公元1617年,明代《外科正宗》中有抢救自刎的说法:“初刎时,气未绝,身未冷,急用丝线缝合刀口,掺上桃花散,多掺为要;急以绵纸四五层,盖刀口药上,以旧布将头抬起,周遭缠绕五六转扎之,患者仰卧,以高枕枕在脑后,使项郁而不直,刀口不开……双颡俱断者,百日,单断者,四十日必收功完口。”刚自刎时要尽快缝合刀口,然后将头垫高避免拉扯伤口,待其愈合。作者对于此法相当有信心,还列举曾经救活的伤员:“此法曾治强盗郭忠,皂隶沙万,家人顾兴,俱双颡齐断将危者,用之全活。单颡伤断者十余人,治之俱保无虞矣。”

后来,清代的《急救广生集》对这个手法做了些改变:“初刎时,气未绝,身未冷,急用活鸡一二只,扯下热鸡皮,冷则无用。将线缝刀口,周遭缠护,用软绢帛并棉花扎之外,将女人旧布裹脚,周遭再缠五六转,勿使泄气,其中自然合一,令刎者仰卧,以高枕枕脑后使头郁而不直,刀口不开。”也就是在处理伤口时还用上了活鸡皮,并用女人的裹脚布缠绕伤口多层,避免漏气。不过这样的治疗方法恐怕无法奏效。

腹股沟疝气

无论什么年代,腹股沟疝气都是相当常见的问题。间接型疝气指的是腹腔里的小肠或网膜顺着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而直接型疝气是因为腹壁衰弱而凸出。

公元1228年,《儒门事亲》中有关于疝气的记载,作者将疝气分成好几种:“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人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根据描述,这是能缩回腹腔内的疝气,站立时会脱出,躺下就会缩回,因为和狐狸一样昼出夜伏,所以被称为狐疝。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这种疝气,应该就是肠道卡在腹股沟管里头,所以才会状似黄瓜。

公元1347年,元代《格致余论》中也有这样的观察:“疝气之甚者,罩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有形如瓜,有声如蛙。”这就是较严重的疝气嵌顿,因为小肠被卡在腹股沟管里,就会使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肠道坏死,阴囊和腹部都会出现剧痛,并且有生命危险。

其他古籍中亦有许多关于疝气的描述,不过当时仍未了解相关解剖构造,所以都尝试使用药物来治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9674.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第2章第二节(3)
下一篇:[转载]唐璇:中药麻醉史初考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