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94)

已有 1505 次阅读 2019-7-26 18:4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古代医学, 现代医学, 巫术起源

九十四、《中国古代巫术: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199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梁钊韬教授的著作《中国古代巫术: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内容简介

"巫术宗教"是个复合名词,乃从外文Magic-Religion翻译而来,它的含义是指从巫术到宗教这一过彼阶段的宗级文化现象。它处在人类智,发育的开端,一方面逐步度弃人类原始粗随而野蜜的行为,象那些利用巫术企图暗自友仇的举动,另方面却已增添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智慧,象利用巫术的传袭(Tradition)势力,建立了共同信念下的社会宗徽仪式和伦理法则等等。

(二)作者简介

梁钊韬,1916年生,广东顺德人,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教育家。1987年逝世。梁钊韬先生对中国人类学事业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上的,一个是学术上的。

在组织贡献方面,经过梁钊韬先生的不懈呼吁和奔走,1981年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恢复了停办30年之久的人类学系--这也是新中国复办的首个人类学系,并创建了人类学博物馆,为人类学在中国的复苏和勃兴披荆斩棘,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在学科体系上,明确以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四个部分相结合,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流派特色。1986年美国传记协会主编的《世界名人录》,评价梁钊韬先生"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学术贡献方面可以细化为民族学、考古学两个领域。对前者,梁钊韬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工作,几十年来走遍了我国南方的民族山寨,深入调查研究,他在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研究、关于百越民族的研究、关于我国南方文化区域和特点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就。

在考古学领域,1958年,梁钊韬先生鉴定出曲江县马坝乡农民施工挖出的人头骨为古人类头骨化石,该化石后来明确为距今13万年前的"马坝人",乃从猿进化到新人中间的重要一环。

同年,梁钊韬先生对南海西樵山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则是他对我国考古学的又一贡献。在治学方法上,梁钊韬教授开拓了跨学科研究,提出"民族考古学"的新课题,主张以民族学的方法和资料与考古学的方法和资料,及历史学的文献,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互相综合,从而对历史性的事物,作出更深入细致的说明。

梁钊韬先生治学十分严谨。他常说:"不经自己核实的材料不能用,不经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不要写。"实践证明,他的许多学术观点都是超前的,逐渐为后人所印证,且对后人的研究颇具启发性。梁钊韬一生编写了大量教材,出版的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中国民族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

(三)该书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巫术及其起源的理论

第一节 人类学研究宗教的目的

第二节 巫术是什么?它与宗教有什么区别?

第三节 巫术起源的各派学说及对这些学说的批评

巫术的起源引起了哲学上的争论

智慧派、意识或社会派、情感派三派起源学说及对这些学说的批评

第四节 巫术的分类

范围上的分类

作用上的分类

性质上的分类

第三章 马那观的中国巫术基础观念

第一节 前有灵观的马那观

第二节 "气"与西洋学说中的马那思想

第三节 "气"的本性与各种性质之区分

第四节 "气"与巫术禁咒法术

第四章 生机观的中国巫术要素

第一节 宗教生机观的意义

第二节 阴阳观念的发生及其在巫术要素上的地位

第三节 干支观念产生的基础及其所推出之数

第四节 五行的思想根据及其体性

第五章 中国古代占卜先形的预兆

第一节 社会功能学说的应用

第二节 论《山海经》中的预兆材料

关于《山海经》之性质与时代问题

《山海经》所载的预兆方式

第三节 《左传》《国语》中的预兆遗迹

第四节 托列斯海峡猎头民族的预兆形式

第六章 骨甲卜与?筮及其转移过程

第一节 卜与占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 卜仪推说与卜筮之取从

第三节 殷周占卜的社会意义

第七章 祭礼的象征和传袭

第一节 祭祀牺牲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古代祭祀牺牲的象征主义

第三节 原始祭祀牺牲及其演变

第四节 馈牲祭器与祖先崇拜

馈牲与祭器

祖先崇拜

第八章 古代巫师的种类

第一节 巫师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巫觋及其衰替

第三节 周代巫师性质转变及其名称

编后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1214.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上篇(2)(初稿)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95)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