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董洁林教授论“阴阳五行学说”

已有 4079 次阅读 2019-6-8 17:0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阴阳五行学说, 古希腊自然哲学, 科学史

最近,董洁林教授的新书《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已经出版发行了。她很久没有在《科学网博客》上更新自己的博客。2016年4月28日的博文“南辕北辙的‘阴阳五行’与科学素质”,是她的倒数第2篇博文。她是这样评价阴阳五行学说的: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个“理论”很有意思,虽然历史上学者的理性批评之声从未断过,但它就像一只打不死的九头怪鸟,被一次又一次砍头却长得更旺。在本朝几十年前“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还被当成“封建迷信”来批判,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为“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了。为理解这种多变的性质,我读了一些有关学术论文,试图了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如何产生的,它有过什么样的应用,在过去几千年之中它的内涵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流变。

附表是一个简略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历史源流情况。要点是,其一、“阴阳五行”的元素源自远古的巫术,战国时期巫术已经衰落,阴阳家邹衍重新包装推动这个学说,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王朝变迁;其二、“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从社会高层开始应用的,后来逐渐下沉到民间,成为很多人向民众牟利的手段;其三、儒家、道家等在该理论发展中推波助澜,各自揉进去自己的理念、诉求和利益。该理论一直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儒家求官,道家求利,王权求民心;其四、该理论从一开始就含混不清,而后代不断按自己的想象注解、修改定义和内涵,放进时代新元素、贴上新标签,让其“与时俱进”地正确,越老越显“博大精深”,其思想核心却一直在原地绕圈子,形成一个“斩不断、理还乱”国学体系。正如先秦史学家赵世超老先生所说:“邹衍的天人合一理论和它所自出的巫术原理一样,归根结底是错误的和虚妄的,它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比宗教与科学的距离还要遥远,完全不是什么至今还需要倍加珍爱的“国粹”。 

 附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历史简述

时间

描述

出处

远古(具体时间不详)

巫术:认为万物有灵,与人纠缠,同类相生;人有魔力,可以远距离操控自然神灵。

不详

周(具体时间不详)

阴阳五行变为诠释以神灵的信号为主;占卜、祭祀:沟通天人。这些与巫术有渊源,但已向“顺神”的宗教转变。

不详

战国时代(具体不详)

把“五行”与“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对应起来,描述五行性质和关系。

《尚书·洪范》

战国:约公元前320年

从“五行”推出“五德”概念,加上“天人感应”“阴阳消长”等,以“五德循环”解释和预测朝代运势兴衰。据传阴阳家出自“羲和之官”家们,远古巫师集团。

邹衍(阴阳家);没有发现他本人著作。

秦汉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五行生克律”应用于年代循环之历法,解释一年四季循环和农耕活动。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记》《淮南子·时则训》

西汉:约公元前150年

更为详尽地表述“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灾变与王朝道德、朝代兴衰结合起来。

董仲舒(儒家)

西汉(具体时间不详)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应用于中医,形成中医诊病的解释系统。

《黄帝内经》等;道家积极推动。

西汉末年(公元初)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制定年历;并用“五德循环”理论为历史上传说的王编制了运程体系,并预测未来帝王变换。

刘歆

两汉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五行堪舆”是阴阳五行在阴宅阳宅风水方面的应用。

《图宅图》;道家积极推动。

随唐时期

更系统化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算命、阴阳五行占星等为个人预测祸福。

《五行大义》、《开元占经》等

2016年4月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科技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以上考证,并非局限于医学,从多学科讨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领域。虽然带有贬义,但起码表明它是具有方法论作用,贯穿于多种学科。不过,她认为四元素说的基本思路是世界上的物质由四种元素土、气、水、火组成,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描述自然的假说,我却难以同意。因为在古希腊也有“天人相应”的思想,四元素理论也被不同学科借用作为方法论来构建理论的。例如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就是来源于“四元素说”,并成为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病理学说统治医学理论1000多年。因为那时候离生理学、化学的诞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医学解释刻不容缓,由“四元素说”演绎的“体液病理学”以哲学的思辨成为那个时候最聪明也是最实际的“医学病理学”,直到16世纪以后医药化学学派的诞生,才开始被质疑、逐渐被取代。

当然,她把阴阳五行学说比作“九头鸟”,是发人深省的。对于我们中医人尤其如此。因此,她的总结是对的:出现这种情况错不在古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下思想和学说尽由后人评说。错在没出息的后代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83813.html

上一篇:[转载]品客讲堂: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关系
下一篇:[转载]“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0 郑永军 武夷山 刘全慧 刘钢 李剑超 杨正瓴 周忠浩 董洁林 路卫华 张成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