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九)

已有 1962 次阅读 2019-3-10 18:4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悟中医, 备忘录, 经验医学

李明远:链接“17.淋巴网络——人体‘污染......’”,

聂广:链接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模式的理论构建(一)”;“打中医牌子却走西医路子”

陈宁@聂广(深圳三院)   人民日报[强]

聂广:链接“小编陪你看《老中医》第三-五回”;“《老中医》翁泉海的原型......”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强][强]百余年存废之争,沉浮之旅,使中医脱胎换骨。开放、包容、融合,汇通中西,乃中医振兴必由之路。

聂广[强][强]

李明远@贾利军 欢迎

贾利军@李明远 [抱拳]

刘为立:链接“首提传承,抛弃‘中西医结合’”

赵先明政府很给力,但中医人更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

李明远创新为中医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也可摆脱更多的束缚。

贾利军@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强]

赵先明@李明远 没有传承就无从创新,没有创新就无从谈发展,但千万要注意:创新不等于出奇,对于那些打着创新的旗号坑蒙拐骗的中医败类,一定要像对待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还中医界一片晴朗的天

聂广各位,过去是三驾马车,现在是两架马车。中西医结合搭在中医这架马车上,关系更加密切了。

中西医结合这架马车为什么没有了?是因为它自己不争气,没有创造出来“新医学、新药学”,没有理论体系的学科只能退出。

李明远@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强][强]目前各个行当的“假、冒、伪、劣”都较多,甚至是盛行,应该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聂广目前的中医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一码事,论文、课题还有临床,完全分不开,都是“中西医结合”的。纯中医在民间,也回不到100年前,既不能忽视西医的诊断,也不能忽视西医的干预,大多数病人是西医治过的。

李明远“左右摇摆”对事物的发展不利,中医亦是如此。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势不可逆,而政治或行政的干预,未必良策。

赵先明@李明远 如果在如此强大的政策呵护下,中医人仍不争气,或妄自菲薄,或招摇撞骗,那就只能再次面临“废除旧医”的灭顶之灾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的手段越来越精准,中医的应用空间将越来越狭小。最后中医就只能作为文物摆在博物馆了。

丛远新我觉得李老师的这篇“有感于说不清”)戳中要害说不清,就行不成系统学科

没法重复推广@聂广(深圳三院) 您的大作考虑一下吧[调皮]

聂广医以疗效为本,疗效要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不清楚是暂时的。

李明远@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丛 @聂广(深圳三院) [抱拳][抱拳][握手][握手]共同探索。

丛远新@聂广(深圳三院) 大作里分出一章定义一套清晰的体系吧,我武术,您中医,咱们群争取开两个先河[呲牙]

聂广随着现代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东西将需要一一交代。

丛远新@李明远  中医我只能学习,触发的灵感去完善我的武术理论[调皮]

聂广努力吧,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李明远@丛 武术能先突破将是大好事。传统需要创新、发扬光大!

丛远新谢谢李老师,出版后先给您寄一本,您指教!

李明远一定拜读。

林肇昆:链接“一位中青年中医师的改革意见”。

聂广@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拜读了,不认同。

唐乾利“一百年前轰动上海的中西医‘擂台赛’”。

陈辉:链接“几十种中药列入转基因......”。现在中药不灵了。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王维武说中药不灵未免有点危言耸听。我昨日半天看病人60余人,大多为患者介绍患者而来,服药取效良好,怎么就不灵了呢?

丛远新说中药灵正常,说中药不灵也没问题,中医不像西医,不追求统一标准和可重复性,出现各种效果正常

就是这个群,还有争议呢

贾利军不过我确实很少碰见能治病的中医了

林肇昆@聂广(深圳三院)我对“改革意见”一文,有一半非常同意。但另一半,尤其对西医教学的观点,也是非常不同意,这恰恰是现代中医进步的所在。

詹伟强大家好!临床上不是只有中医存在“不灵”情况,西医同样有许多,关键在于诊断是否正确!例如,西医治疗高血压常用药物至少有五类,利尿剂、钙通道阻断剂、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如果医生诊断不对路,用药不对就会出现“不灵”。我有个知青插队同学在北京带孙子,说他老婆血压一直在110/250,吃药降不下来,最近要回黄石办理医保异地转移手续,我告诉他去找另外一个西医同学,好好检查明确诊断,再看换什么药好!结果换药后,她的血压得到了控制。中医有不灵的情况,不能全盘否定中医。[微笑][微笑]

聂广[强]时代进步了,转型期会有很多不同看法的。@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兄

詹伟强西医也在向中医学习和靠拢在,如辩症施治、复方组合用药,兄弟们,不自卑、不放弃!要雄起!

丛远新世界范围内传统医学基本被淘汰掉了,中医的生命力算是最强的了

聂广:链接黄煌: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黄煌:我的中医之路”。

刘为立@聂广(深圳三院) [强][强]

陈宁@聂广(深圳三院) 黄教授的 观点[强][强][强]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强][强]行百里路,读万卷书,博采众长,无不如此。

陈辉:链接“第二届世界中医针灸论坛”。

陈长虹黄煌老师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他的方证相应思想体系——方-病-人的方证模型临床治病值得研究和推广。

聂广:链接经方学家黄煌语录”。@陈红花油 [强][强]时代呼唤规范的中医,黄煌老师已经在探路,愿他成功!

不能永远是“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伤寒”。

刘为立去年12月份有幸和黄煌老师深谈了一次。左为国控基药老总浦剑波。

此图片太突出我了。没敢发朋友圈。其实我主要是在聆听。

d3f72ef9184e47b0588590d8bc52e42b.jpg

聂广看来,面向临床的中医都有革新意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就不能拥抱患者、拥抱现实。黄煌老师的日本游学经历非常重要,《皇汉医学》的现实感超过我们。结合现实才能凸显真正的特色,老先生们的“纯中医”是“屠龙术”的幻想。

@中医刘为立 [强][强]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只要各位努力共同探索,总会有所收获!中医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时期。

聂广:链接“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陈宁中医有科学依据,但不是西医依据。

贾利军中医是东方科学

链接“东方科学范式解读——基于易文化......”

D恐怕,中醫從黃帝、炎帝開始,就沒打算成為什麼「科學體系」。類似的表述,把蘇州稱為東方的威尼斯,把梁山伯稱為東方的羅密歐。

贾利军科学是人类对真理追求的阶段性成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科学

陈宁科学没有东西方之分。

丛远新科学是一种方法,注重精确性和可重复性中医确切地说是一门学问吧

很多学问并不科学但有效,且不可或缺

譬如,我有一本国家奥委会编的运动生物力学书,序言指出,目前都是富有经验的运动员教练带队,而非运动生物力学专家,但离开后者的参考也不行

像阴阳也是非常有效的学问,刚柔、开合、松紧等在武学、运动等方面非常有效但却不是科学的

不过也有很多人用科学代替学问,他们说科学时,其实在说学问

而且被很大的群体认可了,就像说“我非要去”一样,初中语文禁止这么用,严格意义是不要去,实际上一般认为是非去不可

贾利军@丛 [强]传播文化从被认可的语言开始[强]

刘为立:链接“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

丛远新@李明远 [强][强][强]

李明远:链接“关于中医‘进退’的思考”(见附件)

丛远新小日本可恶,但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要过来,留在当地政府部门很有可能就白瞎了

李明远@丛 二十多年前,我父亲还看到过,现在不知道是否还有没有。

聂广@李明远 教授[强][强][强]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丛 [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李明远关于中医“进退”思考2019-03-10

近期中医界很热闹。电视剧“老中医”的“热播”,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的“隐身”,中医教育“模式”的讨论,中医科学与否的探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似乎不再是“存废之争”,而演变成“进退之辩”。作为一个“行外”之人,不妨也凑凑热闹。

1. 退

退,中医向何处退?如何退?这需要简单回顾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维新、变法、革命、混战、抗战、内战和近七十年的变革,中华已从一个封建、封闭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基本现代、开放的工业国,并向“数字化、信息化”国家迈进。在此过程中,国人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包括几代人的鲜血和无数的生命!幸运的是,与此同时,虽然中医经历了“存与废”与“被结合”的历程,而“脱胎换骨”,但总算是“生存”了下来。并且,不仅存活了下来,近几十年,还凭借稚嫩的“胎骨”打了出去,较大步伐的走向了海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不能否认,千百年来,中医的服务对象是亿万“农民”,中医是在“农耕社会”的土壤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今天之中华正在向“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快速推进,已有数以亿计的“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国家已从四十年前几亿“吃不饱饭”“贫民”的“穷困”状态,转变为具有数亿“中产”群体的“小康”之国。中医的服务对象已从“文盲”的“村里人”,转变为不再是“医盲”的“城里人”。

中医向何处退?如何退?显而易见,既然中华不能退回到“农耕社会”,中医的服务对象不能退回到“文盲”和“贫民”状态。面对当代国民对中医“高质量”服务的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医已迈出的探索、变革的步伐,大势已起,中医何以“退”?

2. 

进,中医向何处进?如何进?再具体一点儿,中医如何“传承、创新、发展”?“大道理”网上满天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这里只分享一个小故事。

我的外祖父,东北大山里一个百余户村庄的“郎中”,读过私塾,子承父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偶有时间前往看望老人(时年已七十多岁)。多年不见,老人格外高兴,拿出用蜂蜜为原料自酿的“果酒”款待我这个外孙。我十分诧异!由于诸多原因,以前和老人接触不多,只是从母亲的讲述中知道外祖父当过农民、种过果树、教过书、做过“郎中”(后来称为“赤脚医生”),但从来没听说老人会“酿酒”。为了满足我的“好奇”,饭后老人拿出了他的“珍藏”。一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政府”颁发的“医师证书”(用中文、日文书写)和几篇关于炮制、制备中药和用野果、蜂蜜酿酒、发表于四十年代初“市级”(今辽宁省抚顺市)专业杂志的文章。其内容涉及药材的清洗、杀菌、防腐、糖的醇化、二氧化碳的生成、控制等,其专业程度令我这个“准机械类”专业、学过“普通化学”的“大学教师”也自叹不如!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地道的“农村老头”,竟有如此“学术水准”!究其原因,外祖父告诉我,日本人来了之后,中医“郎中”若不能通过考试,获得证书,便不能继续行医。为了养家糊口,一个三十多岁、地道的“土郎中”只好通过“函授”学日语、学“西学”(解剖、生理、物理学、化学等)。经过几年的努力,老人不仅得到了“医师证书”,还逐步解决了困扰他父亲配制的一些“散剂”过“伏天”发霉、生虫,“丸药”在春天、秋天变硬、开裂等问题,配制出“新药”。并结合“西医”,探索、建立了新的推拿、正骨方法。另外,老人还研究出了用野果、蜂蜜等为原料的酿酒技术,注册了“商标”,建厂生产,颇受顾客欢迎。在八十年代国门重开之时,还有日本人回来寻找外祖父酿造的果酒,老人也希望恢复生产。为此,父亲尽心尽力,回老家寻找水源、厂址。但无奈,老人年事已高,未能如愿。

很遗憾,这是唯一的一次与老人进行“学术”交流,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后来母亲告诉我,外祖父的父亲行医时,除了用中草药、推拿、针灸等,有时还给患者“画符”、“吹气”。由于母亲那时年纪尚小,不知道这是做什么。她认为也许与封建迷信或其它东西有关。但母亲说,外祖父行医时不再做这些事情,而“名气”远大于他的父亲。在晚年,老人将毕生的行医经验,总结成册,上交卫生管理部门,为地方“县志”收录。

这就是一个发生在八十多年前,一个地道的东北“乡村郎中”“中学西”的故事。虽然为“不得不学”所迫,或许也不知道发生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医存废”之争,但“中学西”或“中学科学”的结果,则改变了一个“土郎中”的命运。通过有限的“创新”,改造、继承、发展了一个“老乡村郎中”的中医。并将其开放的思维、开明的处世态度、独特的行医思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患者的情怀传授给了女儿、外孙和后人。

进,中医向何处进?如何进?八十多年前,一个地道的“乡村郎中”“中学西”的故事,也许会告诉我们一点儿什么。大势所趋,中医岂能不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6783.html

上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八)
下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27)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