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八)

已有 2104 次阅读 2019-3-10 17:2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悟中医, 备忘录, 逻辑学

聂广:链接“中国人的五大逻辑缺陷”。

逻辑学是一种驯化理性的工具,也是让人靠谱的学问,还是科学的助推器、催生婆。

刘为立:@关河梦 “证”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好界定。主观随意性太大。[强][强][强]

所谓“方证对应” “辨证施治” “有是证用是方” “证”在这些概念里到底是如何界定的?包括哪些内容? 病?症状?体征?体质?病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并且,中医里的“证”绝不是真正“客观的”里面包含有不少“主观”的因素。因为“望闻问切”得来的信息,无不是通过医者自己的感官而来。难免“你看到的是鲜花”他看到的是“牛粪”。且“辨证施治”中的“辨”就纯粹是主观的东西了。所以要中医“客观化”是非常困难的。

林肇昆@中医刘为立 :我同意。

聂广[OK]同意学兄、学弟的意见。但证研究还要向前走,规范化、客观化必不可少。我刚刚有了一个新思路,稍晚向各位教授汇报。

李明远:链接“有感于‘说不清’”。外行拙见,仅供参考,欢迎质疑。

丛远新@李明远 [强][强][强]

聂广@李明远 我们一起努力[握手]

李明远@丛 @聂广(深圳三院) [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聂广:链接“金观涛:展望第三个千年”。

丛远新@李明远 您的文章总让我受益,很多可以直接套到传统武术(主要是拳术)上去,同一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共性跟武术中所谓的内家拳尤为相近

聂广:链接“证是什么?”

李明远@丛 [抱拳][抱拳]不客气,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去发掘,总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好多东西(如不同学科)看上去差别很大,但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而同一文化渊源的产物,更是如此。

詹伟强@聂广(深圳三院) 其实逻辑学本身也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形成和分化的,有人提出可以分为:形式逻辑、数逻辑、辩证逻辑和系统逻辑,还有人提出哲学逻辑、宗教逻辑、模糊逻辑,制约逻辑、非形式逻辑等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是人的认知中普通思维的逻辑学;像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宗教逻辑就是其各自学科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逻辑学;其实中医理论体系也是有其逻辑学规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规律和方法来判断中医理论于实践的科学与否的标准或依据,换句话说,我以为我们群里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来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应去寻找或运用现代跨学科的更新、更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证明或解释中医药的科学性,让非中医药人员也能理解、接受和尊重中医药,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比如说,高等数学中的数理逻辑、模糊逻辑,宗教领域是宗教逻辑等等,不是一般人都能理解和明白的道理,但是他们在世上照样“活”的很滋润、很自在!我们中医为什么要因为有些人不理解、不支持而苦恼、而纠结呢?[呲牙][呲牙]新年伊始,诸事顺意![微笑][微笑]

聂广詹兄说的是[抱拳]因为我最近着手写本书,大家受了牵连,抱歉!不过,与所有学科一样,中医的进步肯定是要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站的越高,否定越大,进步越大。老兄,我一个有比较优厚待遇的退休人员,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放不下这一辈子的思考,希望为她尽最后一把力。如果我们中医很好,大家也不会如此焦虑。请詹兄明察[抱拳]

唐乾利为聂教授点赞[强][强][强]

聂广@唐乾利 [擦汗]唐院长,詹兄是湖北中医学院90年代初的副院长,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做过四年的学生会主席。

李明@聂广(深圳三院) [强][强][强] 聂教授,二十多年前的文章,今天拜读,仍有“新鲜出炉”之感。同时,亦深感“论”“证”之艰难;对中医之探索,任重道远!但不管怎样,希望作为一块“垫脚石”,为后来者铺路。

您文章提及的“日本有地滋对桃核承气汤证的少腹急结的研究,发现其与血液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改变有关”和“伊藤嘉纪认为,五苓散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既有伤津失水,又有水液内蓄,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渗透压的调节点”有关研究内容和方法,实际上是基于“物理化学”或“胶体化学”,并非基于“西医”。也就是说,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为“西医病理学、药理学的补充和发展”所用,当然也可以为中医所用,对“证的传统病机”进行科学解释,而不是“对传统病机的抛弃”。中医学具有深邃的科学与文化内涵,需要更多的学科协同发掘。同时,中医也是面向大众的医学,需要与平民百姓沟通。这是大家的共识,也应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聂广谢谢李教授厚爱[抱拳]但愿我们能够为中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握手][握手]只要各位专家、教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努力,潜心探索,总会有所收获。大道酬勤!

林肇昆[强][强][强]

李明远@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聂广(深圳三院) [抱拳][抱拳]晚安

林肇昆血压间的关系,请认真看,很有益处。《给大家普及点血压知识:几十年了,我们被血压和体温误导……》✍ 健康年轻人的血压是(120/80),✍ 老年人的长寿血压是(140/90)。低压值代表心压,最高不能超过95,最低不能低于70。高压值代表脑压,最高不能超过160,最低不能低于110。〖情况分析:〗1)(高压高/低压高)代表是高血压病,高血压十年得冠心病,二十年得脑中风;(2)(高压高/低压正常)代表是颈椎病,椎管狭窄或椎动脉狭窄,中风六大成因之一;(3)(高压高/低压低)代表颈椎病和心肌缺血;(4)(高压低/低压低)代表是低血压病,中风六大成因之一;(5)(高压低/低压正常)代表气血亏;(6)(高压正常/低压高)代表心脏负荷大,易成心衰;(7)(高压正常/低压低)代表心肌缺血,易成冠心病。〖理解了吗?〗你属于哪一种呢?

另外血压还有新消息:美国已正式規定:65岁以上标准血压150/90,80岁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多年来我们统统受过去着重医疗商业利益“老标准”(不能超过120)的数字影响太大了,对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造成极大不必要的高血压心理负担!从今起要更正被医师教错的观念了,请看下列报道。〖分享血压请参考〗:颠覆我们对正常血压的认知!各种年龄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正常收缩压 = 吴氏计算收缩压=(82+年龄) 例: 75岁 = 82 + 75 = 157【结论】正常收缩压:男性=82+年龄,女性=80+年龄,健康(正常)指标:实测收缩压=正常收缩压。北医三院102大夫告诉,70岁以上的人高血压不能低于130,否则极易产生体位低血压晕倒,高血压在150~130之间较为安全,宁可高一点,别低。血糖也是如此,随年龄的增加适当放宽标准,60岁以上糖尿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5左右,70岁以上控制7.5左右,80岁以上大多时间不超过8.0,偶尔在8.5左右就可以了,老年人低血糖危害更可怕  愿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转发)

陈宁:链接“东西方医学比较”。

李明远:链接“关于‘特异性方证’的思考”。

聂广:链接熊继柏: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丛远新@李明远 哈哈,这个有意思,心理学家做过类似的系统研究一次比赛完毕,象棋大师能记住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棋;对于一段音乐,哪怕只听过一遍,资深音乐家也能写出乐章的曲谱。无论多么困难,象棋大师也能在瞬间想到最妙的棋着;不管多么复杂,经验丰富的专业内科医生有时只须瞥上病人几眼,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今年春节期间“疟疾抗癌”爆红,广州的陈小平声称自己从疟疾和癌症的发病图联想到利用疟疾治疗癌症。实际上,陈小平在1990年代的重要国际合作者、他称之为“亲爱的爸爸”的亨利·海姆立克更早提出疟疾抗癌。

2月15日,《知识分子》介绍了即使在没有任何动物实验的情况下,从1980年代开始,海姆立克是如何鼓吹疟疾治疗癌症、HIV/艾滋病和莱姆病的。在美国,疟疾疗法得不到政府的资助,也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为此冒险。海姆立克在从私人基金会和好莱坞明星那里筹集到经费后,选择在墨西哥做人体实验,又遭到美国和墨西哥的批评。

这一遭受广泛批评的疗法,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今天的文章,基于海姆立克的儿子Peter Heimlich提供的历史资料、书信往来和其他文献资料,再现了广州的陈小平在1990年代如何把海姆立克的疯狂想法在中国落地执行的。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丛 [强][强]  感谢二位上传的文章,虽然二位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领域讨论“业精于术”的问题,但其核心之一是“业精于勤”。实际上,三百六十行,不管哪个行当,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方法),只有对最基础的东西(理论、知识、方法等),最专业的东西(技术、技巧、技艺等),最宽泛的知识结构(文、理、工、艺等),通过最大的努力去尽可能的掌握,方能“业精于术”,成为“大师”或“高手”。

就中医的“学院教育”而言,本来是一种较好的传承中医的方式。本科,进行基础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如何看病(如何诊断、开方);博士研究生,学习如何看好病(对“病”、“证”、“药”做深入研究,准确、高效诊断,精准用药)。并且,“研究生教育”(包括理工院校)与“学徒教育”、“师傅带徒弟”实际上很相似,或者说,基本上是同一种方式。只是我们没有将“老外”(欧美院校)的东西学好。在好的欧美院校,哪有一个教授同时指导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几十个本科生可以集中授课,对于几十个研究生,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之管理上指挥棒所指的方向问题,在为师的“无心”教,为生的“无力”学的状态下,不仅是医学、其它学科(学校),情况大同小异。作为现代专业技术的传承,应该说“学院教育”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与“学徒教育”相比,应该是利大于弊,但必须改变目前不正常的状态。

聂广“业精于勤”,李教授总结的好。熊继柏老师总结了他的治学经验,每个人的成才方式不一样,关注的目标不一样,但“勤”不可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做出一定的事情来。最忌三心二意。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抱拳][抱拳][握手][握手]

聂广:链接“‘五老上书的沧海桑田”;“肖相如:爱中医,必为之计深远”。

李明远希望肖教授“书院式”教学、探索新式中医传承之道能取得硕果!也为肖教授对“中西医结合”方法的选择而欣慰。“需要先学好西医的,然后再去学习中医的理法方药。搞清楚西医的理,用中医的方法未尝不是一件可取之事”。凡事要讲“理”,“理通”则“事事通”。既然中医、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个“人”,给同一个“人”看病,中医之理与西医之理,不应该不通。“理通”应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基础。将中医之理与西医之理打通,应是首要之举。实际上,对任何不同学科的交叉,若“理法不通”,则不可能“融汇贯通”。

中医肖相如@聂广(深圳三院) @李明远 [抱拳]

陈宁中医理和西医理可能是不通约。只有解决中西医理论的相互关系,就可互补融合。

丛远新如果中医给植物治病,西医给人治病,那就难以相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6771.html

上一篇:[清]聂文运:马坪聂氏祠堂碑记(随州碑刻)
下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九)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