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俱往矣,数风流学问,还看…… 精选

已有 11102 次阅读 2017-12-6 12:2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俱往矣,数风流学问,还看……

鲍海飞 2017-12-6

毕业后多年,每与同学同事提及当年‘京城四大名捕’(大学四大力学)’,依然让许多同道不寒而栗。快哉!时不我待!四大‘名捕’皆成往昔。时,当年人皆望而生畏之四大力学,不过:《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实际上,不过是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或原子物理而已,乃多少前辈多少年之心血凝聚而成各科之学问。余虽曾学之,但其究竟何为,却少思之。师固教导之,余固学之。然,师曾领悟详尽之?难以言!余精学参悟之?否!如今,工作多年,又多门学科、技术发展不断,回头细思曾经四大力学,其目的究竟何为,颇有所悟。

何者力学?人云,力学不过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已,甲物之力作用于乙,乙反作用之而已。昔日名师大家慧心则用力场描述之,进而公式之,譬若万有引力。此言不假,但只道其一,人云亦云耳。又云热学何为?言,不过冷热、分子反应合成与分解,酸碱盐,有机与无机之。此言差否!无一字差矣。然,依旧一知半解。又云电学何解?不过电阻、电感、电容、三极管而已,此乃一层;言控制、通讯、信号放大而已,此乃二层。又云,光学则何?言灯泡、太阳、激光一则;言全息、成像二则;言光纤通讯三则,不一而足。

为何学四大力学?其目的意义究竟何在?其本源何在?

言:各种学问,各种方法。此言诚不假。然进一步探究,却有深意。

力学探究的乃是世界原始之动力的来龙去脉,是一种根本力的产生与作用问题,探究的是动力的源泉与效率。水力、风力乃流体之力,地球、星体旋转之离心固体之力。人类一直在向自然借力。如火箭发射需要借助地球自转之力。

热学探究的是热动之力,故名为热动力学,即反应热之吸收和释放,而卡诺循环与热机之原理为最,观今之汽车之奔腾则立见分晓。又甚之,未来宇宙飞船之太空之旅,太阳系外,无光无热可借,则需要依赖核物质反应释放能量而驱动太空船。热容、焓、熵之变,乃推演所需。至于热寂学说,人类之忧患也。至于永动机,人类之梦想也。故而,原油、天然气、可燃冰、人类之至求也,能源也,人类之赖以生存所需也。

电学之所以厉,源于电动之力乃为人类发现之另一种根本动力源泉,电而机动,故名电动力学。实乃法拉弟先生之发明电动机,乃人类之一创举。电生磁,磁生电,麦克斯韦先生之悟也;又电磁力之磁悬浮列车,更为惊人之举。今之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机电一体化亦登峰造极。至于无线电、网络、移动终端,人类视听之延伸也。

光学之探求,至深奥秘处乃原子、量子属性,其之所以为量子力学,乃物质颗粒所呈现出之‘力’之属性。力之显现于光电、电光之转变,譬若太阳能电池,激光二极管。

四大力学之根本乃在于探求自然之‘力’的根本、种类和源头,是探求动力之源头,从宏到微,从有形到无形,无所谓粗精、高低之分,皆学问与根本也。

所谓学问,实乃关系人类生存之问题,是人类如何向大自然借‘力’之学问。学问研究,乃‘深挖洞,广积粮’也。细而求之,四大力学乃探求自然之资源与能源,根本为资源,进而寻其源泉、消息与转化之途径,如涨耗理论。无论拉格朗日抑或哈密顿力学,皆法皆术而已。

观近代科学之路,欧洲各国独树一帜。其力学之强,致国之科技强盛,农业发展,工业强劲,信息发达,无论转基因,亦或神经网络,坚戈利器,皆世之楷模与瞩目。物理与技术,乃孪生子。又科技强,文字远播,人皆向学,环境使然,愈发文化自信。诚言科技乃第一生产力。

无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工具进化愈发精致细微,进而探究与发掘自然深度力度愈大。其显现为术强,实则背后乃道强门广。学科虽分门别类,实乃殊途同归,盗亦有道。

人类所有活动,皆围绕于此。如农业之为根本,乃生物力学也。

今人为学者,只为学而学,只为用而用,不知学而何用;今为师者,只为教而教,只为灌输而灌输,不知教而何用。又有乖巧学者,取捷径也,弃本丢源,断章取义。世人所学,不知根本,本末倒置,弃本逐末,只为研究而研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实是憾事。

人之力在于理解自然、模拟自然和探索自然。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物理之学,天下之学,根本在于寻找资源,谋求动力,探究转化。此外,闲暇须臾之间,仰望星空,浩淼宇宙,洞察秋毫,明辨因果。

今观之,力学之发展百年来,数百年来,今日科技之中流砥柱也,依旧四大力学也。

君子善假于物也,君子善假于理也,君子善假于物理也。

俱往矣,数风流学问,人间大道,还看物理。

原文名为《京城四大名捕之力学》,后改为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088476.html

上一篇:从前慢---散记
下一篇:现代教育的‘三焦’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31 周健 尤明庆 王从彦 武夷山 苏德辰 徐令予 李学宽 郭战胜 杨正瓴 彭真明 李维纲 冯大诚 康建 李颖业 钟炳 朱晓刚 黄永义 邱趖 张忆文 刘浔江 徐绍辉 李春来 杨顺楷 晏成和 焦豹 葛素红 韦玉程 张学文 zjzhaokeqin shenlu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