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备(161-223)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克雒城,成都刘璋出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击败曹操而取汉中,七月自封汉中王,报汉献帝备案;关羽八月水淹襄樊曹军,后为吕蒙偷袭荆州,年底被杀;次年正月曹操(155-200)卒,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以延续汉朝,国号汉——蜀乃后世之名;公元222年孙权(182-252)称帝,国号吴。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引起的纷乱,暂归于鼎立之三国,其后仍是争斗不断。
魏尺24.0 cm、吴尺24.8 cm 准确可信——皆有尺件出土,且适用于多座墓葬;蜀就是汉,当然沿用汉朝尺度——已有多位学者如此判断。下面说明汉末尺长仍为秦汉尺度23.1 cm,始于商鞅公元前350年所定秦尺以替代周尺21.5 cm——秦韩之外,列国皆使用周尺至国灭。
2 适用吴尺24.8 cm的墓葬,如马鞍山朱然墓、江宁上坊孙吴墓等都是大墓,出土器物中有部分适用尺长23.1 cm;樊城菜越的将军墓,墓穴适用魏尺24.0 cm,但器形较大者多适用尺长23.1 cm。发掘者判为曹魏时期的偃师杏园M6、M34以及博爱上期城M5,墓穴以及器物适用尺长23.1 cm,入葬时间想来应是汉末或者魏初。
据此可以猜测,魏国和吴国改变制度之前仍使用汉尺23.1 cm。当然,实际社会用尺与国家制度略有偏差也是可能,即使达到23.5 cm 也不必在意。
3 蜀汉(221-263)大墓尚未见到,但使用汉尺的证据还是有的,尽管不够充分。
[1] 乔栋,秦臻. 重庆丰都县燕子村东汉、西晋墓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 2008,(6): 30-36+98-99
M11 陶盆口径23.2 cm一尺过1 mm,腹径20.8 cm九寸整,底径8.0、高8.2 cm 为三寸半(8.09 cm)。精确到毫米的数据想来可信。图上测算,腹深三寸、腹内径八寸,口内径九寸。
熏炉宽10.2 cm 四寸半欠2 mm,底径9.3 cm 四寸过0.6 mm,高17.1 cm 七寸半欠2.3 mm,所欠与子母口相关,线条图似有疏漏。以底径四寸为基准在图上测算,器高五寸、内径三寸半,柄外径1又1/4 寸也是规整。其他器物不再细说。
墓室数据或许精确到 5 cm而不是1 cm,长3.00 米十三尺(300.3 cm)、宽2.10米九尺(207.9 cm),深0.85米三尺六寸(83.2 cm)。墓道数据含义不明。
简报[1] 介绍的M5 同样适用汉尺23.1 cm,墓室长宽与M11 相同,甬道宽1.4 米六尺(138.6 cm);圆砚口径七寸过0.3 mm,底径七寸半过0.7 mm,高一寸半过1.3 mm;从线条图(略)判断,砚台的内深、底厚、足高皆半寸。其他器物不再测算。
简报[1] 称两墓为“比较富裕的一般平民墓葬”,基于比较江苏、湖南等地陶器判断M5 为西晋墓,基于墓葬形制判断M11 为东汉墓。不过,蜀汉也就四十三年,陶器形制与年代、地域的关系复杂,且制作与入墓的时间差异难以知道;而墓穴适用汉尺,似可定为蜀汉或更早,而不会是西晋墓。
[2] 肖贵田, 李大营. 重庆晒网坝一座蜀汉墓发掘简报. 江汉考古, 2007,(4): 22-28+99
蜀汉墓,甬道长1.84、宽1.34米,墓室长2.08、宽2.42米,数据精确到厘米,适用尺长23.1 cm 没有疑问:甬道长八尺欠0.8 cm、原宽六尺138.6 cm,即甬道端部的西壁可能已有5 cm左右的内移;墓室长九尺过0.1 cm、宽十尺半欠0.6 cm。墓室仅有一种子母砖,长38、宽18、厚 8 cm,东壁北端的墓砖已经截短,表明墓穴有预定尺寸,并非完全由砖长确定。
墓壁厚度就是砖宽18 cm,似乎偏薄;“出土陶器30件,以红陶为主,火候较低,很多应是明器”[2],也就不作尺寸解读,尽管部分器物似适用汉尺23.1 cm。
4 蜀汉沿用汉尺 23.1 cm 合情、合理而可信,尽管证据尚不够充分,但明确的反面证据是没有的。可以猜测,蜀汉亡于曹魏至晋灭孙吴的近二十年间,四川地域使用魏尺24.0 c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