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琅琊王司马金龙为晋王室后裔,其父司马楚之公元419年北奔、尚北魏公主而生;死于公元484年,在北魏公元491年攻宋、493年迁都洛阳之前。墓葬宏伟,用“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达五万块,长33、宽16、厚6.5 厘米——砖长或一尺二寸33.6 cm 稍欠,大致为“两倍砖宽加一砖缝(褐色粘泥钩缝)”,即砖宽或许稍大于16.0 cm。
墓道长28.1 米,不管尺长是28.0 cm 还是28.1 cm,设计值总该是一百尺;入口当年总在地表,两端高差5.81 米,考虑到墓穴两层竖平砖起基,则墓室地面距当年地表约560 cm 即设计深度为二十尺。墓穴总是有尺寸设计的——当然啦,建造会有误差,土体也有变形。
[1]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 文物, 1972(3): 20-33+64+89-92
以尺长28.0 cm 测算,耳室、前室、后室的起券高度1.39、1.95、2.22 米,就是五尺欠 1 cm、七尺欠1 cm和八尺欠2 cm,可称控制准确——砖宽16、厚6.5 cm 呢 (注)。不过,耳室甬道的长度6.15 米(二十二尺 616 cm)与上面的示意图差别显著,其他数据也难以核实;如简报称墓室南北总长17.5 米想来是约数,表中前后室及甬道长度之和为17.68米。
墓穴设计当然要考虑净空,但实际控制参数可能是底部的开挖值。如铁路隧道断面的设计基准是“基于机车车辆和装载货物的轮廓、车辆振动等确定隧道的 基本建筑限界”即净空断面,再考虑通风、照明、电力设备等所需空间而确定隧道的 建筑限界;隧道设计部门基于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确定衬砌类型和尺寸,计算出开挖断面,最后尺寸适当圆整以便于施工。
墓门之内的前室甬道宽1.58 米,预计开挖底宽八尺(158+33*2=224);长3.7 米,若减去一砖长度即前室南壁的厚度,则是十二尺(336 cm)。
论文上照片不够清晰,没有完全理解衬砌设计;前室长4.56、宽4.43 米,后室长6.12、宽6.01 米,含义不明,也就不再猜测。不过,相关考古工作者可以基于北魏尺长复原墓穴设计,并判断建筑偏差及土体变形。
注: 公元592年的虞弘墓结构简单,墓道和墓室已损毁,但适用尺长28.0~28.1 cm是肯定的。
[2] 张庆捷, 畅红霞, 张兴民, 李爱国. 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 文物, 2001,(1): 27-52+1+1
墓砖尺寸文中未作介绍。壁厚0.34 米即一尺二寸(33.6 cm),应与墓砖长度相当;残存横顺砖最高1.73 m 已倾斜,扣除一砖厚度即起券高度六尺(168 cm);东西砖壁的中部内长3.9 米即十四尺(392 cm),弧边两头内长3.66 米十三尺(364 cm);南北向的长度相差约四寸,原因不明。
墓壁底部厚度是否同为0.34 米尚不能确认。
********************
顺便介绍现藏大同市博物馆的司马金龙石棺床。长2.41、宽1.33、高0.51 米[1],以尺长28.0 cm 计算,即八尺六寸(240.8 cm)、四尺七寸半整、一尺八寸(50.4 cm),结构不详。或上部有围屏——出土残缺木板漆画多块,长约0.8,上下有榫,高约2.5 厘米,即通高三尺 (84 cm) ,预计围屏内部宽八尺。
依据石棺床高度一尺八寸,大致判断纵向尺寸设计:从上向下为一寸半、五寸、一寸半和一尺,即力士托举上方高度八寸;床腿高七寸半。
又,司马金龙墓志铭宽56 cm 二尺,姬辰墓志铭宽28 cm一尺,其他尺寸不再细说。值得注意的是,志铭年代“维大代太和八年(484年)”和“维大代延兴四年(474年,简报写为464年有误)”,未用“大魏”。“代”是鲜卑族拓跋部什翼犍公元338年建国时的国名,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初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398年正式定国号“魏”。
类似的器物很多。如河南沁阳出土的石棺床,报告认为在北魏洛阳时代;未见照片,从文[3] 复制线条图,尺寸已写在图中。其高度同为 51 cm 即一尺八寸过0.6 cm,但正面的支腿高九寸。 作为参考,六尺168 cm 大致是男人的平均身高。
[3] 邓宏里,蔡全法. 沁阳县西向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 中原文物. 1983(01):4-13+7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