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陈美东先生论文[1,2]后查验文[3,4]写出些许心得,类似于教师的备课笔记。
1 《春秋三传》有日食记录37条,正确30条,错误7条,4条可修正,即实有34条[5,6]。汉代开始就据此研究春秋期间鲁国历法,历谱有20家以上,近来仍有新作问世[1,7]。基于日食记录,2009年版《辞海》鲁国隐公以降纪年的公历年份正确,但周王及其他诸侯的纪年有少数不能协调。
隐公 十一年 BC722~ 桓公 十八年 BC711~ 庄公三十二年 BC693~
闵公 二年 BC661~ 僖公三十三年 BC659~ 文公 十八年 BC626~
宣公 十八年 BC608~ 成公 十八年 BC590~ 襄公三十一年 BC572~
昭公三十二年 BC541~ 定公 十五年 BC509~ 哀公二十七年 BC494~
2 完整记录“日有食之”应有四项:王年、月份、日干支、朔或晦(二日),部分有缺项,但基于现代天文知识推算的日食表可以补齐乃至修订传抄的讹误。以下文辞均据《春秋公羊传》。
A “隐公三年二月己巳(06)” BC720.02.22 全食,最大食分西安0.49、北京0.50、南京0.34,食甚在八时前后。该年有三月庚戌(47)、夏四月辛卯(28)、八月庚辰(17)、冬十有二月癸未(20),故而正月实朔BC720.01.23己亥(36),日食在二月头。这是干支纪日连续最远的证据。
B “僖公十二年三月庚午(07)” BC648.04.06 全食,该年有十二月丁丑(14),故而正月实朔BC648.1.8壬寅(39),四月实朔庚午(07),但失朔一天,日食在三月尾;十二月实朔丙寅(03)而有丁丑。
C “襄公十五年秋八月丁巳(54)” BC558.05.31 偏食,即使为八月头而正月朔BC559.11.05 也是过早;故而认为记录有误。因有春二月己亥(36)、冬十一月癸亥(60),通常改为七月,岁首实朔BC559.12.04,而秋七月日食在夏至6月30日前一个月!
D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60)朔” BC626.02.03环食,记录完整但有误。正月实朔BC626.01.04癸巳,二月实朔确为癸亥;但与该年夏四月丁巳(54)、冬十月丁未(44) 不符,故而多校改为“三月癸亥(60)朔”,则岁首实朔BC627.12.06,日食在三月头,两个日期为二十五日、十八日,儒略历分别为3月29日和9月15日,前者为春分后一日,后者为秋分前十五日。《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所记无“朔”字想来可信:失朔一天而二月尾日食,岁首和两个历日不变。元年底置闰,二年正月朔BC626.12.25,二月甲子为八日、丁丑为廿一日。
E “襄公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12)朔”BC546.10.13全食,无其他历日。文[1] 定正月朔BC547.11.22。不过,该年《左传》记事较多,含标点符号有3200 字;经文中日食干支乙卯(52)有误,且与七月辛巳(18)不能协调。传文中历日较多,正月朔BC547.12.21而全部协调,即日食在“十有一月乙亥(12)朔”;但七月实朔BC546.06.17 丁丑(14)也难以称秋——在夏至6月30日之前呢。
【经】二十有七春,齐侯使庆封聘。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卫杀其大夫宁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秋七月辛巳(18),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冬十有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传】五月甲辰(41),丙午(43)。
六月丁未(44)朔,戊申(45),甲寅,丙辰,壬戌(59),丁卯,戊辰,庚午,壬申(09),
秋七月戊寅(15),庚辰,辛巳,壬午,乙酉(22),
九月庚辰(17),十一月乙亥(12)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F “宣公十七年六月癸卯(40)”,该年有BC592.4.17 环食、BC592.10.10全食,中国不可见。文[8]称该条记录为BC592.05.17 乙巳晨3时半的日食似有误;认为是“周人误差一天多的推测结果”则是基于并不存在的日食而过度诠释(如下)。文[5]将其订正为七年则是可信,BC602.05.08日偏食。
G “僖公十五年五月”,该年有BC645.2.3 以及7.29 和8.28三次日偏食,中国皆不可见,文[5]将其列为待考。假如记录是真实的,可能是“僖公三年、四年、九年、十二年和三十一年”的年代讹误(尚需建正与其他历日协调),如十五年有误写为十二年的可能,即前述B条“三月庚午(07)日食”,但岁首需前移一月而日食在五月头。或为“文公十五年五月”之误,BC622.5.18,岁首BC623.12.22,日食在五月尾。如此推测价值不大,也就不再细说。
文[8]称该条记录为BC645.5.3 癸丑晨3时半的日食似有误;这是不存在的日食,当然不能表明“周人已具备推断日食的能力”。又,文[8]认为“比月而(日)食,根本不可能发生”也稍有欠妥,连续两月的两次日偏食乃至一次全食一次偏食是可能的,只是难得,后者更是难得。
3 上述B、C、D、F和G的五条记录文[1] 未使用,其不足以用于判断大小月的设置。现在的问题是,在建子的年份,尤其是冬至靠近正月末的年份,能够称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吗?至于文[1] 确定的岁首,儒略历在11月17日~22日有六年——立冬后十天之内,岂能如定公二年称“春王正月、冬十月”,而这些年度的十月朔在8.15之前而不晚于立秋——大暑之末岂能称冬!东周春秋期间所说春秋时段想来不是这样。传世文献中的部分字句或为后世添加,如《古本竹书纪年》“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中“庚寅”为唐一行添加,并不可信。复原鲁历首先需要确定材料的准确与否。
此前有人注意到《春秋三传》中的春夏秋冬吗?我不知道。
[1] 陈美东.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2):124-142
[2] 陈美东. 《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3):252-265
[3] 张培瑜. 中国先秦史历表. 齐鲁书社, 1987.
[4] 刘次沅, 马莉萍. 中国历史日食典.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5] 刘次沅,马莉萍. 春秋至两晋日食记录统计分析. 时间频率学报, 2015,38(2):117-128
[6] 刘次沅,马莉萍. 朱文鑫《历代日食考》研究. 时间频率学报, 2008,31(1):73-80
[7] 郜积意. 经学与历学的贯通——春秋朔闰表与经文历日考证. 学术月刊,2020,52(1):151-184
[8] 关立言. 春秋日食三十七事考. 史学月刊, 1998,(2):95-10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