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超星图书馆翻看了文[1],又读了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的相关内容,觉得夏朝当然存在,但传世文献关于夏朝的叙述未必可信。断代工程依据圆整的商汤灭桀BC1600 和夏积年471 ,确定夏代始年BC2071年(圆整为BC2070),故而略说几句以为备忘。
[1] 孙庆伟.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三联书店,2018.
[2] 方诗铭,王修龄.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3] 专家组.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22.
“扣除四位夏后在位186年之后,其余十三王在位平均不足22年”,并不能说明数据的合理性。相关计算没有价值。又,文[1]曾提及不降立六十九年,却未用于扣减,真有些奇怪。
1 笔者提出“诸王出生时父亲平均年龄”的概念。古本《竹书纪年》有“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若幽王被杀之年龄与武王享年相当,则成王至幽王十代出生时,做父亲的武王至宣王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孝王未传子而不参与计算。虽说西周是嫡长子继位制度,但长子夭亡等原因未能继位,总是有的——厉王非长子,故而“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生太子”是合理的。又,下面第三句话或许意味着武王崩于克商之年。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与古本《竹书纪年》禹在位四十五年不同。有说“舜殛鲧於羽山”,禹为夏伯至崩四十五年,假设其时禹25岁,而夏桀亡年50岁,则禹比桀 早 25 + 471 – 50 = 446年,不计太康、扃、廑,启至桀父子相继的十三代出生时,做父亲的禹至发平均年龄为34.3 岁。这只是估算,而数据稍有些偏大则是肯定的。不过,史前并非长子继位,且有兄终弟及以及无王时段,如此结果也是可能——任何可能都不应轻易排除。
2 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却是在位较长的数据可疑:芬四十四年、芒(荒) 五十八年、泄二十一年、不降六十九年,四代父子相继,其后不降弟扃立,扃子廑立,不降子孔甲立。一代69年、两代102年和90年、三代148年、四代192年,都是创纪录的。假设芬二十岁继位而不降享年89实岁,则芒、泄、不降出生时父亲的平均年龄为41实岁。下图是理想状态,崩年是确定的,可以调整四王的生年(享年)考察所产生的影响。
国君在位的一代记录是齐庄公、宋景公 64年,清乾隆含太上皇的 64年、康熙61年;两代记录是乾隆60年、嘉庆25年的85年,其次是顺帝18年、康熙61年的79年,再次是周平王51年、桓王23年的74年;三代记录是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4 年的138年,平均46 年;四代记录是康熙至嘉庆的159年,平均40 年。康熙八岁登基,乾隆八十八岁过世,而雍正为四子,乾隆为四子,嘉庆为十五子,雍正在位长短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古本《竹书纪年》给出夏朝四代在位最长达到192 年,平均48 年;倘若清朝要追平这个记录,嘉庆得继续在位33年即在位58年而至九十四岁。
3 晋国史官总该知道西周的历史,故而古本《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想来可信,但断代工程未予采信;而专家竟然相信所记更在千年之前的夏朝诸王,其间是否已有文字尚不能知道呢。
文[1] 最后的“结语 牢记学科使命,重建夏代信史”,陈述所获认识有
古本《竹书纪年》原本无存,现在所见为后代文献引用的辑录。上述分析表明夏代积年471 或许有误。笔者觉得,出土铜器、甲骨确认了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中商周王世,但并不能据此推断两书的夏朝纪事可信——这是简单的逻辑,且不说二里头的分期和测年已与断代工程的夏商分界BC1600 不符;至于《史记·五帝本纪》真是不能相信:尧在位九十八年,而舜百岁之年尚能巡狩。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
4 新砦、二里头、盘龙城使用尺长15.8 cm,而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使用尺长19.7 cm,想来夏商曾经长期共存;四川广汉三星堆、湖南宁乡炭河里、福建闽侯赤塘山等商代遗址出土适用夏尺15.8 cm的器物,似可猜测武丁南征后武汉盘龙城的夏朝覆灭,但夏人败退至长江之南以及四川盆地的广阔地域繁衍生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