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曲阜颜氏旧藏古尺之讨论

已有 2804 次阅读 2022-11-4 10:32 |个人分类:文史闲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石门刘浩老师知道我研究尺度,特地从email 送来旧书一叶,并录出相关文字(贴在下方评论栏)。谢谢刘浩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啊。

【清】钱泳撰,张伟校点.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

底本为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刊本。钱氏卒于道光二十四年,《丛话》刊印时尚健在。

 

清朝工部营造尺32.0 cm是国家的制度,依文中信息得到下表结果。除了宋尺28.64 cm 偏小之外,其余堪称准确。唐初沿用隋制29.6 cm;笔者认为唐开元九年定尺度30.8 cm,并为宋朝沿用,南渡之后校核尺度回归30.8 cm。曲阜颜氏所藏周尺较于今尺则六寸七分”,可得尺长21.44 cm——笔者基于器物确定的周尺21.5 cm 与此相同。“丘光明,邱隆,杨平.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科学出版社,20000. P70似未注意到《履园丛话》所述清人确定的周尺 18.8~25.9 cm计九种,但不含20.8~21.9 cm 的数值。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84127/ 看到《上海图书馆藏叶恭绰友朋尺牍》中薛学潜的一封信。贴信者抄经生六郎先生转录出信中文字(贴在下方评论栏)称“《黄帝尺》一书应是薛学潜研究古尺的成果之一,而其他著作名也可见薛氏研究古尺的学术背景”。不揣浅陋,斗胆对信中第二段内容略作讨论。清营造尺32.0 cm是计算基点。 



 真周尺,旧曲阜颜氏藏之,今所知者,仅此一尺。其长为清营造尺六寸四分八厘九毫,合二百零七公厘有奇”,比钱泳《履园丛话》“六寸七分”的尺长偏小7.4 mm

“宋时有潘时举者,在司马温公处见有,当三使司布帛尺之七寸五分。今考三使司布帛尺为清营造尺之八尺六分五厘二毫,则其七寸五分正为清营造尺之六寸四分八厘九毫,可视为正确”,为其所定周尺提供佐证,数据之精度令人惊奇——清营造尺一毫为0.032 mm,而百元纸币厚0.1 mm。不过,依所述则布帛尺 276 mm,已小于唐初尺度296 mm所说周尺应是秦汉尺或晋前尺231 mm,当宋布帛尺之七寸五分,则后者308 mm,与基于传世宋画确定的尺长相当。

信末“新获骨尺,其长当真周尺八寸四分有奇”,依其“真周尺207 mm有奇则骨尺长174.4 mm ,与笔者所定夷尺17.6 cm 相当。夏尺15.8 cm有牙尺两支分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1980年酒泉出土残长13.28 cm铜刀尺,按六寸12.9 cm 换算恰好是周尺21.5 cm。倘若曲阜颜氏旧藏古尺真是钱泳(17591844)所说清营造尺六寸七分,而非薛学潜(1894-1969)所说“六寸四分八厘九毫”,那就是完整的周尺呢。不过,杨宽(1914-2005)《中国历代尺度考》称未见颜氏古尺之实物和图形

 杨宽.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外三种).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P389截图

颜氏古尺当清营造尺六寸七分”是钱泳的实测结果吗?不能确定,但可能性不大。《履园丛话》属于笔记,尺长的数据精确到半分即1.6 mm,或许是对其他书籍如年长二十四岁钱塘(17351790)所著律吕古义》中精确到厘毫的数据规整所得。不过,读到周尺有八寸十寸之分当营造尺六寸四分八厘八寸一分”,失却了探求的信心——钱塘似乎也没有见到那件颜氏旧藏古尺”呢。

转抄数据、往复换算所得古尺长度,多有不同。可以相信的是,若器物制作时使用尺件,那么合适的尺长测量器物的恰当部位所得规整,据此可确定尺长;织绢更有规整的幅宽部分绢画也可用于判断尺长。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国家制度的尺长是精确的,但实际社会用尺会随地域和时间而变化现存尺件的平均长度并不能作为朝代的尺度。


关于“五千年尺度演变图”的补充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75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62218.html

上一篇:唐山战国燕墓适用商尺的铜器
下一篇:从敦煌莫高窟北大像和南大像说唐朝尺度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9 刘炜 张晓良 马鸣 杨正瓴 刘钢 范振英 史晓雷 孙颉 李学宽 刘全慧 杨学祥 宁利中 姬扬 郑永军 李俊臻 史永文 许培扬 朱晓刚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