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豆瓣读书”有人评论清华简《系年》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820555/ ,“竹简的文字读起来却不像战国时代的习惯,大量使用‘乃’,而且比较罗嗦,甚是奇怪”。我初读《系年》前四章时也感觉如此;不过,通读全篇后有些新的认识。
1 《系年》有138支竹简,二十三章,3875字,有39 个“乃”;前九章约1/3 篇幅有33 个,其中32个为连词,千字25 个,而后九章约1/2 篇幅仅两个。作为参考,《左传》近20万字有505个“乃”,千字2.5 个,且不都是连词:“无乃”47处,“无乃不可乎”20处。
笔者的感觉是,《系年》文本有编写和摘抄两类,前者用连词“乃”较多但文理稍欠通顺,后者在年代、人名等存在较多讹误。此前已说第一章、第二章,下面对第九章再略作解说。
《系年·第九章》 晋襄公卒,灵公高幼,大夫聚谋曰:“君幼,未可奉承也,毋乃不能邦?”猷求强君,乃命左行蔑与随会召襄公之弟雍也于秦。襄夫人闻之,乃抱灵公以号于廷,曰:“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寘此子也?”大夫闵,乃皆背之曰:“我莫命招之。”乃立灵公,焉葬襄公。
2 《左传》鲁文公六年和七年所记更为详尽,或许皆是赵盾的策略。襄夫人之言“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寘此子也?”,《史记·晋世家》和《左传》用语为“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辞约而义明。又,《左传》《孟子》《楚辞》皆未见“死人、生人、何辜”;《庄子》未见“何辜”,三见“生人”、一见“死人”: 外篇《十八 至乐》“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和“程生马,马生人”,以及杂篇《三十三 天下》即有“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左传》“死者”五见,与“死人”的语感不同。
《系年》“乃命左行蔑与随会召襄公之弟雍也于秦”,似可改为“乃命左行蔑与随会如秦,逆(迎)襄公弟子雍”。整理者称“雍也”为“子雍”之误写。不过,李守奎先生则认为“两字字形差别较大,不会误写;‘也’是语气词,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笔者觉得,简文很容易让人误认襄公弟名“雍也”——“于秦”之前并不需要语气词“也”。请比较“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说:“冉雍么,可以去做官”,或有与他人比较的意味。)。
西周用“于”,春秋期间向“於”过渡;战国中晚期的望山、包山、郭店和葛陵楚简,用“於”528次,用“于”仅10次;《楚辞》已只用“於”,不用“于” [1]。而《系年》“於”53次 、“于”79次,有些特别;以材料的不同时代来解释[2]并不能成立,因为《系年》第五章“於”八见、“于”三见,而前述第九章三处皆为“于”,且《楚居》“于京宗”和“於京宗”同见于简2。清华简字词的疑点当然还有许多,朱歧祥先生说“不排除为近人誊录的可能性”。
[1] 朱歧祥. 由“于、於”用字评估清华简(贰)《系年》——兼谈“某之某”的用法. 古文字研究, 2014,(0):381-386
[2] 董志翘, 洪晓婷.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中的介词“于”和“於”——兼谈清华简的真伪问题. 语言研究, 2015,35(3):68-75
3 《左传》和《史记·晋世家》皆称“士会”而非《系年》“随会”,有说是古音相同而假借。整理者称,“随”字写法与西周的燹公盨相同。该铜器李学勤先生称遂公盨,也有称豳公盨,2002年5月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铭文98字(有称99字,最后一列第二字脱落)介绍大禹治水及以德治民。同年,《中国历史文物》第6期有李学勤、裘锡圭、朱凤瀚和李零四位先生文章,判断器物为西周中期。此前关于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两件春秋时期青铜器,且言辞简略,故而专家称“遂公盨的学术意义重大”。列出前面三句话的释文。
李学勤: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迺差地设征
裘锡圭: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迺畴方设征
朱凤瀚:天命禹敷土,掘山濬川,迺奏方藝征
李 零: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迺别方设征
字形清楚,专家释读不同,也是有趣。裘锡圭先生以3/4 个页面论述“堕”而非“随”;不过,《尚书•禹贡》有“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尚书•序》更有“随山濬川”,或许铭文所写就是“随”,而又再见于清华简。又,清华简《五纪》简22 “畴列五纪”,整理者称“又见于燹公盨,裘锡圭读为‘畴’”。
4 Lin Ershen 先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52ca0010119iq.html 已说明,遂公盨作器者不明,铭文没有时间、事由而属孤例,选词如“德”六见、“迺(乃)”两见特别(1万4千字的铭文集各见14 例和2例),字体如3个“唯”异常,等等。此外,专家多称遂公盨原有盖而缺失,但未设子口而形制有疑(烦请百度 盨 确认);清华简和遂公盨都购于香港文物市场而出土不明,又同见专家释读不定的两个字形,不能不令人生疑。还请注意,清华简称战国中期偏晚(无字残简测年BC305±30),与称西周中期的遂公盨相距约550年呢。至于两者或适用尺长22.5 cm而非周尺21.5 cm ,已不太重要。
再说遂公盨(豳公盨或燹公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1856.html
5 遂公盨(豳公盨或燹公盨)和《系年》“学术意义重大”,已产生了许多文章和书籍;但是器物为真的证据在哪儿呢?为什么不分析铜器外侧的泥土以判断“出土于陕西的豳国还是山东的遂国”;至于《系年》各章尾简多有空白,取样测年又有何难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