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文说《系年》第二章“周亡王九年”尚未得到合理解释——幽王被杀于BC771 ,廿又一年再九年是BC741,但晋文侯死于BC746。朱凤瀚先生照字面解读为“携王被杀后九年”,但“立廿又一年”为晋文侯纪年”,“立”为衍误;整理者及李学勤先生认为“幽王被杀后九年”,也有认为“幽王九年”。学者多觉得,“九年”当有所本,不宜放弃。
笔者觉得《史记·周本纪》有幽王三年废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烽火戏诸侯以博褒姒一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十一年)“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其间九年。故而“平王走西申”后可能有“邦君诸侯不朝于周”。或许撰稿者就是如此理解,但在文中写错地方。
《系年》西周部分的文本欠缺颇多,人名缺漏,年代不明,如平王走西申和幽王被杀。倘若读者没有看过《史记》,读了第一章简文“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或许以为“……(年轻胡闹的)厉王被送归彘地,共伯和继位;十四年后厉王生子,后来成为宣王;但宣王即位、共伯和回归宋国的年代不明。写成“ ……,乃逐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归于宗;厉王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则清楚明确。两个“归”字含义不同,普通人或许难以理解,还是说“逐(流)厉王于彘”为好。
李学勤.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文物, 2011,(3):70-74
李学勤. 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 扬州大学学报, 2013,17(2):49-51
朱凤瀚. 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再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56(4):177-82
2 《系年》第一章“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中“是”词义不明,先秦似无“是始”用例。第十一章“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夺其玉帛”,“是故”类同于“因此”; 第二十三章“王率宋公以城赎关,是武阳”,整理者读“是”为寘即置;其余八个“是”或表示判断即系词(be),如第二章“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第三章“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卫”。
先秦或已有系词,但上述句式有些特别。《史记》类似叙述是“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是”皆作指示代词。
如前所述,《系年》前两章素材来自《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编撰者设法联络,但思虑或有不周。笔者觉得,竹简书写年代句子总是简洁,《系年》想来不是战国时期的。如第二章“幽王之弟余臣”、 “立之于京师”中 “之”,似可删;七处“乃”也多可删。参照《史记》中人名和时间,对第二章文本删改如下,字数由148 减少到129,语义明确且信息增加。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与 “三年,东徙成周”的语感略有差异,前者迁徙之始似无确定目标;不过,成周在成王之初周公营建,也是周王驻地,青铜器铭文多有“王在成周”之语。
我们能够修改《庄子》、《孟子》的文本么?不能!《系年》或许真是现代作品,其新见信息不能采信呢。《古本竹书纪年》虽残缺过甚,但所存想来可信,如“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列”。
3 如果清华简《系年》为真,授课教师需有古文字、古汉语、古地理和先秦史的全面知识,才能站上讲台、面对同学。不过,研究或辨伪“战国楚简”则不必知识全面——在《系年》竹简空白处取样送北京大学测年,又需要什么古文字知识呢(某专著截图) 。
又如,房德邻先生觉得《筮法》简53的 “瘇脹”可疑,查字典、搜文献、向多位古汉语专家请教,确认先秦未见该双音词:“脹”古字为“張”,东汉始有“腹脹”,但稍后的《说文解字》尚未收“脹”而仅有“腹張”;“瘇脹”两字连用则在南宋。当然,据此只能说《筮法》可疑,并不能做出伪简的判断——古人写错字而“暗合”后人也是可能;不过,类似用词若有十例呢?
房德邻. 先秦不可能产生双音词“瘇脹”——清华简质疑. 中国文化报,2015.7.14.第3版
清华简整理者说“共伯和归于宋”,“宋”是“宗”之误;李学勤先生更说“楚文字这两个字是很近似的”。笔者在古文字网站搜检,觉得先秦时期两字完全不同,而今人若将“示”上面短横写成点且连到下面长横,则近于“木”。此外,“帝”字下方是否有横,总不能随便。这些也不需要古文字知识吧。
得先证明清华简出自墓葬才行呢。目前似乎尚不能判断 ,是简册被拆散打乱后入墓,还是竹简没有编联就做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