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博文已经展示了“从器物确定尺长,再以尺长考察器物的制作时代和地域”。实际情形比较复杂,笔者并不能进行器物的真伪鉴定。不过,对学界有争执的器物,则会确定适用尺长以提供参考意见。如现存《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 cm 一尺二寸五分、横129.6 cm 四尺二寸过2.4 mm,适用尺长 30.80 cm,想来不会是初唐阎立本的真迹。
上篇博文说“元灭南宋时尺长为33.4 ~33.5cm,后期有所增加,上限为34.5 cm”,当然可以给出更多证据。故宫博物院网页有元代漆器五件,“花卉纹尊”器形复杂且尺寸较小,不便讨论,其余四件说明如下。
(1)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通高7.5、口径20.4 cm。
口径是尺长34.0 的六寸整。藏品解说“其刻款与雕刻风格均与张成雕漆一脉相承,为元末雕漆的一件杰作。” 基于通高7.5 cm,从照片判断盒底高二寸 6.8 cm、盖高一寸 3.4 cm。
(2)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高2.8、口径16.5 cm。
盘口微敛,腹径有16.7 cm 或稍多(口径16.5 cm 的位置不能确定),即尺长33.4 cm 或略大(肯定小于34.0 cm )的五寸。请博友从3D 图像确认。又,从仰视照片可以确认,足内径 3.5 寸,外径3.75 寸。
以上两件漆器均有作者刻款,与元代尺长相符,属于元代无疑。
(3)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高2.6、直径17.8 cm。馆藏介绍:
盘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是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
直径17.8 cm 既不适用于元尺,也不适用于明尺。不过,漆盘的八角已修圆,故而对边距离,也就是下图的宽和高,约为 (17.8 +0.3)*cos(π/8) = 16.72 cm,而底足对边外侧距离约13.4 cm (请博友从3D 图确认),即尺长33.4 cm 的五寸和四寸。观瀑图八方盘适用元尺,“大明宣德年制”确系后刻。
(4)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高3.3、口径19.2 cm。馆藏介绍:
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
张成以制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不过,乾隆九年之后清朝法定尺长是精确的32.0 cm,有文献记载和官方标准尺件为证。犀云纹盘口径19.2 cm 是清尺六寸整 (高3.3 cm 设计值一寸),而足径是准确的4.5 寸(14.4 cm),能是元代制作吗?
三件漆器的口径和足径乃至高度,都佐证了前篇博文的结论:“元灭南宋时尺长为33.4 ~33.5cm,后期有所增加,上限为34.5 cm”;而“张成造”剔犀云纹盘适用清尺32.0 cm,或许真是乾隆年间的仿制品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