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随意制作的陶器和随料制作的玉器,当然没有尺寸可言;但青铜器结构复杂,且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模范制作而铸造,总要有尺寸设计。国内藏有商周两代的青铜器数以千计,怎会看不出长度单位即尺长呢?确定商尺19.7 cm、周尺21.5 cm之后,也曾这样问过自己。
1 三代之尺长或许汉唐就不清楚了,因而说百黍之尺用于夏朝等。唐朝杜佑《通典》卷55有“夏后氏尚黑,十寸为尺;殷人尚白,十二寸为尺;周人尚赤,八寸为尺”,宋郑樵《通志》“夏尺十寸,商尺十有二寸,周尺八寸”,以及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夏尺加二寸半为商尺,夏尺去二寸为周尺”,似乎寸为恒定而三代之尺寸进制不同。据此论述、计算三代尺长的近代书籍,快速读过的也有十部;但所定尺长都没有用于分析实际器物。
2 技术层面上可能有如下原因。
(1) 外范上阴刻纹饰,则水平方向尺寸如腹径增大;口沿侧面圆化也增大口径。
(2) 纵向各部件若有叠合长度,如三足圆鼎,则通高尺寸不整。
(3) 子母口器物,口沿宽是自由尺寸,外径即通常所说的口径可能偏离预定值。
(4) 商周青铜器范铸精度可达到 1 mm,但少数器物设计出现差错、加工存在偏差。
(5) 器物基准长度的设计值达到寸,如高度、直径为九寸或一尺一寸,且存在偏差,如后面所述共罐高度;其他部位(包括口部)的直径或高度可以出现几寸半的情形。尺长隐藏在繁杂的数据之中。笔者本科数学力学专业,曾从事机械工程教学16年,并实际设计过机械产品,也用了整整六天的时间才发现周尺21.5 cm,其间试用过21.1 和 21.2 cm 而后放弃。
(6) 少量仿造、伪造以及年代判断失准的器物可能引起混乱。
(7) 殷墟出土长15.8 cm 牙质尺件以及洛阳出土长23.1 cm铜尺的误导。
3 洛阳出土的铜尺以及寿春出土的青铜衡,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制度;而周朝制度的尺长只是21.5 cm。容我斗胆说话,现在若坚持商尺16 cm、周尺23.1 cm,那么请先对商代的青铜器三件进行尺寸解读。尺度总是要能应用的。
4 正如伽利略(1564~1642)四百年前所说,“真理一旦被发现后,都是易于理解的,重要的是去发现它们”;确定尺长之后,已在越来越多的器物中看到相关长度——博文列出的商周器物各三十件以上,且用商尺19.7 cm解读方罍、用周尺21.5 cm解读方鼎和圆壶。不过,因仅有器物的一张图片和两个特征长度,笔者不能解读博友任意指定的器物尺寸,但自己挑选器物的解读数量是很多、很多的。下面给出商代的两例。
故宫博物馆藏三羊尊为商代晚期器物(距今约3300年) ,重51.3 kg,是我国已发现同类器物的最大者。两次铸造而成:先铸尊体,并在肩部预留孔道,然后再搭陶范铸制羊头。
口径41.2 cm 二尺一寸欠1.7 mm;器高52 cm 二尺七寸欠12 mm。测量精度为mm,且实际尺长与19.7 mm 也会略有差异,因而口径与整尺寸有1.7 mm的偏差不必在意。口沿侧面没有圆化也就能保持设定尺寸。又,注意到底圈高七寸及其对尊体底部的遮盖,尊体实高二尺整。
商代后期共罐口径 10.8 为五寸半整 (19.7*0.55=10.84),高16 为八寸(19.7*8=15.76) 偏高2.4 mm,或许就是口沿厚度,并非加工误差。这是常见现象,与范铸方式相关。癸殳古方尊的高度与整尺寸同样偏高口沿厚度 3 mm,已经在前面予以说明。
器物的主要尺寸解读如下:颈部直径五寸、高一寸;胸径九寸、高二寸;腹高五寸,底径三寸。耳宽约一寸半、高一寸,环径 3分;绳径 5分。还请博友注意,竖向存在视错觉,图上测量高度与感觉有明显差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