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周的尺长21.5 cm,真正的周尺 精选

已有 16032 次阅读 2020-9-17 11:10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0    现在所说周尺23.1 cm,是公元前350年商鞅二次变法的制度;秦逐渐兼并各国而陆续推广该尺。汉随秦制,但似乎控制松弛,尺长也就缓慢增加;新莽复古,校核尺长回归23.1 cm,当然是善政;不过,其后东汉、三国的尺长快速增加以致混乱,西晋统一时将尺长规整至 24.6 cm。南渡之后,南朝各国维持该尺,但北朝则尺长增加迅猛,最终竟达到30 cm。隋统一时只得规整大尺29.6 cm而小尺 24.6 cm并用于世;唐市尺或官尺已专用大尺,而小尺则用于天文和音乐——倘若调整尺长,众多数据需要换算,可不容易呢。其后大尺继续增加,而小尺维持恒定直至清朝时废除不用。

显然,尺长23.1 cm 宜称为秦尺或秦汉尺。现在的问题是,该尺之前周朝的尺长是多少?前篇博文已经说了,现在所说商尺约16 cm偏短,应为19.7 cm。文章主要介绍对 长23.1 cm战国铜尺和15.8 cm 殷墟出土牙咫的认识,而对商尺的论证稍欠周详,容下篇博文讨论夏代尺长时再作补充。

 QT3.jpg

  周武王灭商到商鞅变法之间可有七百年呢,尺长总不能就一直空着吧。我现在做出决断:秦尺之前的周尺为 21.5 cm,其与众多青铜器的基准要素相关。此后讨论的长度单位若为cm 则予以省略 

2   以下物品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网站上页码及其排序编号。

P26F:铜圆鉴,战国中晚期,九连墩2号墓出土,()食器,通高32.4,口径67,两耳间距80 cm。不知该铜圆鉴是否有盖。

 QT0.jpg

将下载图片逆时针旋转1°校核水平,而后做三条线在 WORD 中量长,确定口径67 为外径;耳距似不够准确,依外径估算母扣64.7,比三尺64.52 mm,而高度32.4 与一尺半 32.25 差别1.5 mm ,均不必在意。尺长、加工及测量都存在误差。 

P31A:子季嬴青簠,春秋,高21.5 (一尺整),口纵23 (参照上面铜鉴尺度可知子母扣为一尺整),口横30 1972年襄阳山湾出土。

b.jpg

P17A:错银凤纹铜樽,战国,高17.1(八寸17.2 ),口径24.4(子母扣一尺一寸或一尺八分),低径21.5 (一尺整)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c2.jpg

下面两件似质量稍低,对部分尺寸略作解释。

P24D: 铜矮足案,战国中晚期,九连墩1号幕出土,陈食器,通高12.4 (6寸应12.9,或因焊接处高度减小 5 mm),长43.8 (二尺43 cm),宽32.4cm(一尺半 32.25)。

QT1A.jpg

P13C: 圆鉴,战国,高24.7(鉴体一尺整,底圈一寸五分),口径51.7cm (二尺四寸51.6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该圆鉴口缘质量较低。                                                                                                     QT1B.jpg

另有铜镜及上海博物馆藏玉璧,外径21.2而不是21.5。原料稍欠、加工失误或其他原因 

P19C: 菱形纹铜镜,战国,宜昌前坪出土,直径21.2

上海博物馆,重环谷纹玉璧,战国,外径21.2,内径7.3

 QT2.jpg

3  部分著名周代文物的基准尺寸与 21.5 相关,图片不再添加而略作说明如下。

(1) 散氏盘,西周晚期,陕西凤翔,高20.6,口径54.6(图上测量内径47.3二尺二寸整)。

(2)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通高55.7,宽4.6,柄长8.4剑长 55.7–8.4 = 47.3 即二尺二寸整。

(3) 何尊,西周早期,宝鸡陈仓,高38.8 (一尺八寸 38.7,有说高39,或许应参照后面癸殳古方尊的分析。总之,见到实物才好,口径28.8。内底铭文有宅兹中国”为中国二字首次出现

(4) 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宝鸡虢川司,长137.2(六尺四寸137.6),宽86.5 (四尺86.0),高39.5深一尺六寸34.4?差别5 mm 以内不必在意

(5) 大克鼎,西周,宝鸡扶风。通高93.1,口径75.6 (内径约三尺64.5),腹深43 (二尺整)

(6)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期,高45厘米(璧厚2.1,深42.9,二尺43.0),口径73(图上测量内径68.8三尺二寸整,即璧厚2.1 即一寸) 

4   博物馆多给出青铜器外形尺寸,不能得到某些关键部位如子母扣的尺寸;当然,花些功夫寻找合适照片量测或估计,确定部分器物的基准尺寸与长度21.5 相关,但没有在文中过多列出;此外,基准尺寸与模范的设计制作相关,因不能见到实物,不敢对许多物件的数据妄加猜测而作为证据。如癸殳古方尊,西周早期,通高21.8,口径20.1;或许高度方向基准尺寸由“范”确定,即底面到口壁下缘的 21.5 一尺整,而口壁厚度 3 mm 1分半整可参照口径20.1从照片上测算;尊体中间的颈部四寸整(?)或许是横断面的基准尺寸。

 

   R A 密立根1906 年开始测定带电油滴在电场中的沉降速度,从数百个数据中寻求电荷量的单位值。其研究笔记本标注1912315日的页面有数据及处理结果,次年发表公布。一百零八年后,我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在家中计算机上看了数百个青铜器,从其几何尺寸中知道了三千年前周朝确定的尺长21.5 cm,而写作和发表只要一天时间。下周我或许还会介绍夏朝的尺长,以及夏商周三代尺长之间的关系和对战国期间尺长的影响。在此衷心地感谢精美照片的拍摄者和科学网博客,衷心地感谢多位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谢谢大家啦。


承蒙刘炜老师发来资料,再补充吴王光鉴的图片和数据。

WWG 1.jpg

WWG2.jpg

安徽省博物馆藏:春秋,通高37.7厘米,口径60厘米,1955年寿县蔡侯墓出土。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荐鉴”。

WWG anhui.jpg

百度百科也有介绍:共两件。均为圆腹平底、双兽耳。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

WWG 4.jpg

三处鉴体高度35 相同(耳高于鉴口2.7),而口径57(或指口缘下方的外径)、59和60不同;笔者尚不能确定两鉴是否完全相同。依据百度百科数据和照片,可确定内径是53.7,即二尺五寸整,壁厚一寸二分多;若底部厚度相同,则深度为一尺五寸整吴王光鉴以及前面的夫差鉴,器形简单,基准参数应该是口部内径和深度,以一尺21.5 cm 计算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0919.html

上一篇:咫尺之间的长度和商周之际的精度
下一篇:史籍记载的几例身长及换算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5 张鹰 张淑扬 郑永军 宁利中 王安良 李东风 张晓良 黄永义 刘炜 李毅伟 葛维亚 谢力 杜学领 杨正瓴 史晓雷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