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清明节。夜里下了雨,气温已经降到5℃——3日最高温度34℃呢,天气也有些阴沉。清晨读到武际可老师的文章,觉得也该写几句以“应节”。
士甘焚死不公侯 ——清明时节纪念介子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107277.html
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文字从网上复制。因版本较多,依据所记忆的高中课本进行了选取。参见博文
诗句为什么有不同的版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58567.html
“百度百科”该条目中注释:“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
其时秦楚相战正酣,“带长剑兮挟秦弓”理解为秦国之弓,或许能够成立;不过,吴国在公元前473年(《辞海》)或前475年(《辞源》)已为越所灭,而越国又在公元前约306年为楚国所灭,在屈原(公元前约340年—前278年)的年代,“吴戈”的含义或许不是上述解释。
有说“吴”本义乃大,如清明节之清明,本有字义,后来用于清朝、明朝之国名。明瓷固然是明朝的瓷器,但明器却是冥器之雅称;至于民众期盼的清官并不是清朝的官员。读书可不能望文生义呢。
《辞海》“戟名。一说,盾名”、《辞源》“盾名,一说为戟”释义后均引该诗句作例而未作解说,或许是明智的处置(?请参见文后说明)。翻出“杨宪益,戴乃迭 英译. 楚辞选. 外文出版社,2001. p65”,译为“We grasp huge Shields, Clad in Rhinoceros Hide”,即“大盾”。
读“杨绛. 杂忆与杂写. 三联书店,1994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1991年1月所写文章“车过古战场——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觉得文中所述地理位置或有疏漏;后来又购买了1999年第二版,文字没有变化,扫描如下。
如果“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那该在滁州;而从南京去北京,线路是滁州、蚌埠、徐州、泰安。这是容易确认的。文章最后还述及,邀请钱穆参加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大会的信件中,因钱钟书将“明年”写为“今年”、“二千五百年”写为“二千年”,主办单位把信退回要求重写。公开出版的书籍文章偶尔有些疏漏,对此不能过度解读啊。
历史地理真是复杂。唐宋以前古人所说的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王维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乃是其老家蒲州(今山西运城);而“登河北城楼作”之河北傅岩则在今山西平陆,尽管河南安阳也有与傅说相关的王相岩。(2009年5月作为材料学院的家属参观红旗渠后到石板岩乡游玩。此次旅游见到早已闻名的JHG 教授;此后再未相遇,而教授竟在2012年5月车祸辞世,仅享年42岁。看到9年前的照片,真是痛惜不已)
又,现在河南省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地在黄河左岸或黄河之北,并不在“黄河之南”——某些文字记载或许600年之后会引起对黄河流路的误判,不知可有人借着地理而要“改写历史”呢。
附录: 《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_吴戈_是何物_肖文郁.pdf 所说似乎有理,撮录如下。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吴戈, 吴国所产的戈, 以锋利著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吴戈,吴国造的戈, 指好戈。”作出类似解释的注本、辞书很多。不过,屈原创作《九歌》时吴国已灭亡200来年, 楚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怎么可能还是“吴国所产的戈”呢?
《辞源》(修订本):“吴戈, 盾名。”此说可能来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戈, 戟也。甲, 恺也。言国殇始从军之时, 手持吴戟, 身披犀恺而行也。或曰操吾科。吾科, 循(同“盾”)之名也。”他看到《楚辞》的另一种本子作“操吾科兮披犀甲”, 而“吾科”是一种盾牌的名称。
闻一多《楚辞校补》认为当作“吾科”:“按下文‘车错毂兮短兵接’,注曰:‘短兵, 剑也。’既系短兵相接, 而戈乃长兵, 则所操亦非吴戈明甚。且刀剑戈戟, 亦并无操之理, 此自当以作‘吾科’为得。”所以“吴戈”是盾而不是“吴地之戈”。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国殇》原文当作“操吴科兮披犀甲”,“吴科”是盾的别名, 通行本作“吴戈”当是后人不解“吴科”之义而妄改。
其实, “吴”本来是古代南方的一个方言词, 意思是“大”。西汉扬雄《方言》卷十二:“吴, 大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伯之奔荆蛮, 自号句吴 (句, 也写作“勾”, 语气词, 无实义) 。”南方土语“大”又呼作“吴”,故太伯迁居江南, 人乡随俗, 自号“句吴”。“句吴”, 犹今言“老大”。“吴国”犹今言“大国”。
《涉江》是屈原所作《九章》之一, 为屈原于流放途中所作, 记述其渡江南下的历程和心情。诗中说:“乘舲船予上沅兮, 齐吴榜以击汰。”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吴,大。吴榜,大桨。一说, 指吴地制造的船桨。”若把“吴榜”的“吴”当作地名看, 则是很奇怪的。难道楚人连船桨也不会造, 或者自己所造的船桨都不如吴地的船桨么?将“吴”释为“大”应该是正确的。“榜”之大者称为“吴榜”,“戈”之大者也称为“吴戈”了。
_吴戈_新解_王闰吉.pdf说“吴戈、吴魁、吾科、吴科”是连绵词,声近义通,都是指大盾。想来也有道理。不过,《辞海》以及《辞源》的释义实在有些欠妥:戈与戟以及矛虽说都是长柄的进攻性武器,但也略有些不同;而让人觉得“戈”可以解释为盾更是不妥。
工具书似可简明地释义:“吴戈 吴地所产之戈:操吴戈兮披犀甲。一说,大戈。吴本义大,如吴榜乃大桨。另说为吴科、吴魁或吾科之误,大盾”。
汉语词汇表达有时缺乏清晰准确。
女儿十岁左右看《猫和老鼠》时发现,“一个老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用相同语调说成“一个老猫,没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意义相同。博友给出如下例子:
姚小鸥 2014-1-4 09:35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李志强 2014-1-4 21:29 真是了得=真是了不得。
yinzai1002 2014-1-16 19:39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safe110 2016-3-15 09:22 出仕 和 入仕 都是离家去做官.两者的反义词是 致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