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想象大学课堂上应有的样子,老师的讲的旁征博引,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在执着专注中时间悄然而过,知识、方法、技能、思维在脑中留下,形成记忆,形成学生自己的所有。学生无形中获得了老师有意设计的知识要点,还在思考质疑和碰撞中得到个性化的收获。虽身体疲惫,却心情愉悦。
但不同的学科,不同培养内容或许对于课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太为宽泛,不敢妄想。尝试梳理几个小问题进行思考,来逐步厘清。
第一问。老师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听得懂?还是听不懂?
抛开学生的差异,单纯从老师而言,听得懂与听不懂都有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授课内容的易与难,而是讲授过程的精与粗。
太容易的内容,看似学生都能懂,却有可能收获不了太多。课堂何用?老师何用?
没讲透的东西,看似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却浪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还有可能一无所果。课堂何用?老师何能?
课堂效果或许不能用学生是否听懂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更应从课程的设计、安排,授课的态度、方法、技巧,课堂把控的措施、效果等方面出发来进行专业性的评判,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促进专业化的成长。
授课是门学问,教学是个良心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