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总想不通,发明狂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发明和想法,要知道解数学题并不太难,出数学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读了下面这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大学里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原来是生存!昨天晚上听《男儿本色》的一句台词说:正义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存!海子也说: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你学会了生存吗?今天你生存了吗?还不快学习发发大作!
-------------------------------------------------------
忠告:比同龄人早一步接触社会,你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早一天醒悟,你便可能早一天。记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生存 。你老师有告诉你吗?我敢断言很多人连学习的根本目的都不知道,怎能学得好?不要心存瞧不起没上大学的人,也许人家学到的才是正宗的。至少人家的目标是明确的。
我也是在大学里几乎什么东西都没学到,因为没有一样是我现在能靠它生活的。如果你注定要走入社会那你能在学校被动学到的几乎全都是些垃圾!因为大学的课程大都是以落后二十年的步伐设计的。而所谓的教授们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很大一部分(好的教授有,但却只是少数)都是些之乎者也,只要走出书本便毫无生存能力的人!而他们所拥有的大都是早已过时了没有更新过的所谓知识,对你来说其实那不过是垃圾而已,你指望能在那里学得到什么东西!(哈哈,发明狂放的屁太臭,有没有熏着了大家?!)。
你真的想学到有用的知识就要象一只打开了全部嗅觉细胞的狗鼻子,去感觉那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然后自学。这是成功人士成功的不二法门!!
如果你真想要学到点东西,那么你就不要只两眼盯着课本,要放眼社会,在社会中如何生存,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是本末倒置。培养出来的是社会低能儿,因为我们的教育成了“神仙”或者说《教育那个东东病了 》——它已经脱离了现实太远,已不食人间烟火啦。对它可不要抱着太多的希望!更不能迷信!!
中国的教肓,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做的都是在用同一个模型来灌注人才,做的都是应试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办这样的教育,当官者最省心,才便于这些高官低能者管理。学生高分低能,当官者高官低能,一代又一代恶性循环,这是多么和谐的社会呀!!而这却是中国的现状!
高分者是铸得表面清洁光亮的正品——可却是中看不中用的瓷器,一碰就碎;低分者是铸得表面粗糙的次品,但却可能有经得起碰撞的铁器。所以中国教肓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是高分低能,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所谓人才。反而是那些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人更容易成功。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的根本原因了。
唱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真的有实行了吗?我看反而是变本加利。有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老师大都选择下海,有性格的孩子不愿上学。当官都高官低能,教书的高分低能,学生者能走出高分低能这个怪圈吗?这就是中国!身为中国的孩子,你有什么办法呢?忍着点吧,孩子, 你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现状,你就只有委屈着点,努力去适应它吧!(还是另谋出路?)。也许到了你的孩子的孩子的那一代,会有所好转吧???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生存 !中国的教育你有认识到这点了吗??
而处于大学里的你也能领会这一点吗?你是努力去改变命运的人,还是只会唉声叹气等着命运来改变你的人呢??
下面这个小问题可以测试你对生活的态度。
有一次你走路时不小心被石头拌了一跤,幸亏没什么事,你会说什么话呢?
A:真倒霉。如果你是说这句话的人,说明你是一个做错事不愿找自己原因的人,凡事都不如意的多。因为在你眼里一切都那么不顺眼。生活的天空是灰暗的,就没有一点光明。你是一个等待命运来改变你的人。对策:从个人词典里删除“倒霉”二字,凡事多找个人原因。
B:我真幸运,跌了一跤竟然什么事也没有。说明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遇到困难大都能找自己原因的人,对你来说生活是如此美好,而且处处顺心。
C:没有任何感觉爬起来就走,行动匆忙,根本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做事认真,工作忙碌,忘了自身存在的人。生活就象一部加足了马力的机器,呆板,乏味,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不懂得享受生活,更不懂得品味人生。当突然有一天机器出现故障时,便失去了生活目标的人。对策:学会享受生命的过程。人生就象一趟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 而是沿途的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学会享受生活,快乐的生活,这才是根本的目的。
快乐是什么?快乐不是明天的一百万,而是今天的一餐饭,天天有热饭吃,这就是幸福。
最后要说的是:发明狂不是叫你别上大学,是叫你不要迷信大学,是叫你怎样正确地上大学。只要你认清了上大学的目的,并去实践它,相信你还是会比不上大学的人容易成功的。OK!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