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标志难做到,考虑成阶梯 精选

已有 4957 次阅读 2022-5-4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可以推测,任何一名心理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既有推进性、又有创新性的研究来。同时,又有不少心理学研究者,比如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做的研究实无创新性,亦无推进性。显然,做出创新性、推进性的心理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策略和经验。关于具体的策略和经验,自然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这里,从研究目标和研究动机的角度来阐述相应问题,相信对于一些心理学研究者会有启示作用。

在学习心理学文献时,很容易看到一些研究被经常引用。不妨称这样的研究为标志性研究。例如,Greene等(2001)用fMRI做的道德判断研究,就是如此。虽然,这项研究用到了fMRI技术,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但是,引用它的其他研究,往往并不采用fMRI技术,也没有真正以双加工理论为基础,更多地,则是借鉴它将道德判断分为功利性判断和道义性判断,甚至,只是用它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当然,这项研究广为引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发表在Science上。可以认为,Greene等(2001)的研究标志着心理学中道德判断研究的重大转换,它是名副其实的标志性研究。

类似地,在学习心理学文献时,也会看到一些研究,成为引用它们的研究的真正基础,亦即,它们之所以被引用,乃是因为它们为其他研究提供了推进或/和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研究体现推进性或/和创新性的阶梯。这样的研究,不妨称为阶梯性研究。例如,Zarkadi & Schnall2013)用黑白视觉对比来考察道德判断的极化问题,从而,类似研究就要引用它,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文献,在研究思想或研究材料方面直接参照。

由此可见,心理学研究在相应领域或主题中的情形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具有标志性,有些具有阶梯性——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标志性研究也可以成为阶梯性研究。显然,还有一些研究,既不具标志性,也不具阶梯性。也就是说,这类研究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显得鲜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曾被他人查阅,也未能成为他人研究的参考文献。

不难想像,一般的心理学研究者较难做出标志性研究,从而,努力做出阶梯性研究是应当追求的目标。可以认为,做出阶梯性研究,是避免自己的研究显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策略。也就是说,研究者应当从社会效果来定位自己的研究,思考自己的研究对本领域/本主题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立志做出足以成为他人参考文献的研究。

当然,一项研究能否得到别人的参考和/或引用,是别人的事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研究者是否以此为目标,则是自己的事情,特别是这可以成为研究者提高自己研究质量的抓手。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动机。有了这样的研究动机,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就是自然之事、必然之事。

更为具体地说,研究者在选题和做研究时,需要时时提出一个问题:“我这样的研究,值得别人参考和引用吗?”或者,可以再退一步,研究者应当时时提出一个问题:“我这样的研究,有人愿意听/看吗?”如果自我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自我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及时改进,选出更好的课题、做出更好的研究。

采用这种策略,研究者可以使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及未来研究联系起来,使自己与相应领域或相应主题的研究者联系起来,培养专业责任和专业自尊,切实提高研究质量。

设立做出阶梯性研究的目标,研究者的重要动机——表现目标——就能有效地被激发起来,并且发挥强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当研究者的研究思想或研究成果是创新性的,他/她会有如下的愿望:

我太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研究思想/研究结果了!

我就是想让别人看到/听说自己的研究思想/研究结果!

我的这一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别人知道了,绝对会感兴趣的!

如果是这样,研究者做研究的过程将是愉悦而自信的。同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意思并非要求研究者一定想着让别人参考和引用自己的研究,而是说研究者得有一个目标,或者说一个足以指导自己选题的标准,并且,有效提高自己的研究动机,努力做出阶梯性研究,甚至标志性研究。

参考文献

Greene, J. D., Sommerville, R. B., Nystrom, L. E., Darley, J., & Cohen, J. D. (2001).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Science, 293(5537), 2105-2108.

Zarkadi, T., & Schnall, S. (2013). Black and White thinking: Visual contrast polarizes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355-35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7041.html

上一篇:发展新概念,创新性自现
下一篇:高于平均数,道德亦如此
收藏 IP: 116.1.48.*| 热度|

15 宋玉 杨韩 李世斌 王平平 侯丹 张晓良 尤明庆 杨正瓴 张鹰 杜占池 陆仲绩 孙颉 张俊鹏 杨学祥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