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融会贯通,水到渠成 精选

已有 7718 次阅读 2022-1-3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必然结果。真正的科学研究,都是创新性的;缺乏创新的研究,其实难以或者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创新要落到实处,就是设计并开展具体的研究。设计研究的前提,是研究思想,而研究思想主要地来自文献学习,特别是对文献的融会贯通。

当研究者对一个领域的文献学习达到融会贯通状态时,他/她其实已经对相应领域形成了某种自己的观点或理论,可以把所看文献与自己的观点或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很容易吸收和同化这些研究。特别地,此时的研究者能够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推进和设计研究。这样的科学研究,自然是具有创新性乃至创造性的,而不可能是对已有文献的亦步亦趋。

本人在学习道德判断领域文献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这种状态,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状态。下面罗列几例,供某些研究者(比如,研究生)参考。

其一,具身道德。我在阅读一篇文献时深刻地意识到,要完成自己的一项道德促进课题,可以采用具身认知的技术,即让学生穿着整洁、手脸干净,同时,清洁教室等环境的卫生。根据有关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处在干净状态及干净环境中的学生,会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即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标准。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这些提高的道德标准就可能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种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趣和可行的。

其二,道德迁移。我在阅读一篇关于道德迁移的文献时,至少有4点收获和感悟。其一,一些研究者专注于道德迁移,已经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特别是因果结构与内在评价理论。其二,我突然意识到一些使用多个道德困境的研究,可能存在研究变量与道德迁移混淆的问题,特别是由于道德迁移的作用,把一些因素对道德判断的效应给中和了。其三,完全可以把道德迁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用它来检验其他理论或研究假设。其四,该文也专门提到了Greene等(2001)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的失效,这提示可以批判性地看待相应理论。

其三,道德许可。我在学习预期的道德许可方面的文献时,想到道德许可就是允许个体做不道德的事。我想到以前看的文献,道德许可也允许个体不做道德的事。我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觉得可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冷漠问题——诸多新闻报道中呈现了很多道德冷漠的案例。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在那样的情境中不做道德的行为?或许,他们像文献中道德许可的那样,从内心找到了一个不做道德行为的理由,比如,做出道德行为会有麻烦。我认为,完全可以借用道德许可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把道德许可的概念进行扩展,指出道德许可的本质就是找到一个理由。

其四,道德感染。在看一篇道德感染文献的亮点部分,想到了可以拓展的地方:该文考察不道德感染的效应,那么,完全可以考察道德感染的效应。人们存在自居倾向,从而,接触道德的人或事,将会让人们感染道德,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不道德感染是由厌恶敏感性作为中介的,道德感染的中介可能是个体认同性。还可以考察不道德感染与道德感染的其他关系,例如,感染强度的差异,等。按照研究的一般套路,可以开展系列研究,具体考察(不)道德感染的一般情况和具体边界,即哪些(不)道德情形是可以感染的,哪些(不)道德情形是不能感染的;感染了(不)道德之后的消除问题——能否消除?如果能,如何消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道德感染的具体中介如何?存在哪些调节变量?

其五,道德直觉。我在学习一篇文献时,看到这样的内容:人们即使没有音乐知识,也可以判断出哪首音乐好听、哪首音乐不好听。我马上想到,人们即使没有道德知识,也可以判断出哪些行为是对、哪些行为是错。这样一来,道德知识就与音乐知识类似了。我觉得太多的时候,人们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独特性,而轻视了道德知识的一般性。从音乐判断的角度思考,或许能够找到考察道德判断的一种新的途径。

其六,道德中介。我在学习一篇文献时,看到它涉及了社会比较,马上联想到,个体在做道德判断时,可能也会自动地、内隐地进行这样的社会比较,从而做出各异的判断。个体进行自动的、内隐的社会比较的本质是什么呢?可能就是避免使自己受到各种伤害,即,避害需要。我认为可以从道德判断材料的隐性特征来分析这个问题,进而精细地考察避害需要是其他因素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变量。

总之,通过文献学习,我依稀看到自己精细研究道德判断的情形,并且认为自己可以颇为精准地考察道德判断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我在阅读有关文献时,可以非常自然地联想到道德判断研究,亦即,可以轻易地借鉴文献中的理论观点,来设计道德判断方面的研究方案。或许可以认为,我已经具备了道德判断研究的镜头,对有关问题,我能够很容易地从道德判断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拓展,也就是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19459.html

上一篇:譬若蜜蜂,花蜜自沾
下一篇:实验之妙,在乎启动
收藏 IP: 113.13.44.*| 热度|

20 王平平 尤明庆 张晓良 胡泽春 郑永军 陈新平 张俊鹏 武夷山 刘秀梅 杨正瓴 王安良 李璐 农绍庄 张鹰 宁利中 孙颉 侯丹 吴超 李毅伟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