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普通的研究者,我们都是通过学习文献,逐步了解和把握某些研究领域的,并成为立志创新的人。当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献能够融会贯通时,研究者的学习和研究其实是,基于文献又超越文献;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是基于领域又超越领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习和思考,研究者不仅获得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而且形成相应领域的思维模式,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形成特定的图式,主动而灵活地同化有关材料,产生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我想,任何研究者只要认真学习文献,都可以成为立志创新的人,都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也都可以产生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地,研究者可以自如地从各个角度看待、分析和探索相应的研究领域。这样的认识和感悟,是本人在学习道德判断文献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下面以道德启动研究为素材,呈现自己的有关思考过程,推测对于某些研究者,特别是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在学习一篇文献时看到,研究者让被试在黑白相间、黄蓝相间、均匀灰色背景上呈现的道德判断材料进行反应,结果发现,黑白相间的背景会极化道德判断。研究者的解释是,黑白相间的背景诱发了被试的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造成道德判断的极化现象。
该文研究者认为,她们的研究表明,没有道德效价的相伴性知觉刺激都可以影响道德判断,这是对道德判断研究的突出贡献。我的分析是,由该文的内容不难看出,被试受到黑白视觉对比材料的启动,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是关键。相应地,只要能够启动被试产生这种思维,就应当出现道德极化的现象。显然,可能由多种方式启动这种思维,例如,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并且,这种思维是意义水平的,那么,用更容易体现意义的材料来启动,效果将会更好。
现实社会中,哪种材料更能体现意义呢?毫无疑问,是文字材料。实际上,人们正是以文字为最高水平的表述规范,例如,各种法律、公报、条约、协议、合同、规定、守则等,都以文字来表述。心理学研究也早就揭示了字优效应,对于图形和文字材料来说,人们对文字的加工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所以,如果直接用文字来启动黑白思维,那么,应当产生相同或类似甚至更好的极化效应。
基于这种思考,本人指导学生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了预期的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文字材料比其他材料(比如,图片)更容易选择、更容易制作、更容易呈现,因此,直接采用文字材料进行启动,不仅在研究时更为简单,而且在生活中也更为实用。如果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起到作用,又何须费劲地选择、制作和呈现其他材料?
不难发现,当前的道德判断研究,可以认为就是考察各种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问题,亦即提供特定的情绪和/或认知线索,诱发个体的情绪和/或认知倾向,检验特定情绪和/或认知线索对道德判断的效应。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轻易地思考道德判断的有关问题,设计并实施对应的研究。
从心理实验的角度讲,启动效应,就是个体面对特定的情绪和/或认知线索,产生对应的情绪和/或认知倾向,做出规律性反应的现象。不过,具体情境中的特定情绪和/或认知线索的功效可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中,有些更能诱发个体的情绪和/或认知倾向。
更进一步地,心理测量也是如此,亦是呈现刺激(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启动人们的特定情绪和/或认知,考察人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总之,可以认为,心理学研究,其实就是在启动效应的框架下,进行实验和测量。实验之妙,在乎启动;测量之妙,在乎启动;心理之妙,在乎启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