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抱怨自已压力大,甚至会说:“还是小孩子好啊,整天无忧无虑的。”其实,小孩子也不是真的无忧无虑,他们也有很多压力,也有很大压力。从婴幼儿的情况入手考察,可以更清晰、更透彻地了解成人的压力问题,而时间透视是分析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个女子,婚后多年未能生育。正当家人打算抱养一个孩子时,她怀孕了,全家人都很高兴。美中不足的是,她生下孩子后一直没有奶水,只能用奶粉喂食婴儿。她的性情变得有些古怪,对大家都很宝贝的婴儿,她显得没有耐心,时常抱怨几句。不久,她喂食婴儿时,婴儿往往要啼哭,不太敢含住奶嘴。孩子的爸爸、奶奶、姑姑拿着奶瓶喂食时,婴儿可以顺利地吸奶。
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学校运动场玩儿,儿子蹲在沙坑里挖沙子,她打着遮阳伞站在旁边。10分钟后,她对儿子说:“曦曦,我们回去吧。”“不,再玩一会儿。”儿子回应道。“好吧,再玩两分钟。”她说。过了两分钟,她催促儿子:“两分钟到了。”“不,再玩一会儿。”儿子一边说,一边加快了挖沙的速度。“那好,再给你半分钟时间。”她有些不耐烦了。儿子更快地胡乱挖着沙子,不断抬头看看妈妈,显然,他生怕妈妈说:“时间到了!”
一个4岁的男孩儿XXX,由爸爸带着在树荫下玩磁力棒。另一个4岁的男孩儿YYY,由妈妈带着过来了,他看见磁力棒,也想玩,很快就伸手去拿。XXX机警地把磁力棒往自己身边挪,用左手往外挡,不让YYY拿。爸爸看到了,对儿子说:“你们一起玩。”XXX大声说:“这是我的。”爸爸引导说:“你们两个一起玩才好玩儿。”XXX更大声地说:“这是我的!”爸爸生气了:“什么是你的?还不是我买的?再不听话,我要收回来了!”XXX抬头看看爸爸,只得拿了两根磁力棒,递给YYY玩。
一对夫妇,丈夫想让自己的父母来一起生活,妻子不情愿,彼此商量多次都没有结果。这天他们又讨论此事,依然莫衷一是。丈夫看着一旁玩耍的女儿,想出一个办法:“囡囡,我们听你的——你说,让爷爷奶奶跟我们一起住,好不好?”5岁的女儿抬头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哭了:“我也不知道!我说好,妈妈不高兴;我说不好,爸爸不高兴……”丈夫马上抱起女儿:“都是爸妈不好,看把我们囡囡难为得!”
由上可知,其一,小孩子并非没有压力,他们时时、处处都可能感受到压力,甚至是极大的压力。其二,压力是情境性的,许多时候,就是人际性的,即特定的人际情境可能成为产生压力的条件。其三,压力是个体感受到的,即个体感受到特定的人际情境使自己处于不舒服、不安全、被威逼、被胁迫的状态,此时的体验是颇为负性的。
从时间透视的角度分析,压力是个体对现在的体验非常负性而深刻的状态,也是基于过去负性经历和未来负性预期的结果。婴幼儿可能还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观念,但是,他们对现在的体验应该是清晰的,对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预期也是存在的。例如,就是前面例子中的婴儿,也是这样。婴儿不会说,却可以敏锐地感知环境,特别是环境中与之互动的人。这样的人是慈爱的、友好的还是不耐烦、不友好,婴儿都会感受到,并且形成印象,以致相应的人出现时,婴儿就能预知他/她接下来的表现。相应地,那些不耐烦、不友好的人,让婴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其他儿童青少年的情况与此类似,并在逐步形成的时间概念基础上,感受和体验可能的压力。
可见,压力是外界施加而个体感受的,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别是人际性。脱离有关情境、结束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应的压力就会自然缓解甚至消失。麻烦在于,形成压力的情境和人际关系往往不是能够轻易脱离和结束的。因此,对于压力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预防和缓解:
其一,有合理的时间透视,不给别人形成压力。遇到情况,人们不能只看着他人的现在,更要看到他人的过去和未来,特别是未来,明白现在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发展性的,未来肯定会变化的,从而,不对现在个体的言行举止赋予更多、更大的意义,对人要有长远的眼光、有宽容的态度。
其二,有灵活的时间透视,不给自己造成压力。遇到压力情境,个体可以更多地回想过去的经历,特别是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经验;个体可以更多地设想未来的情景,特别是美好的情景,尤其是可以让个体产生恰当动机的美好情景。这样一来,个体能够看到希望和出路,也就可以有效缓解压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