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社会比较效应 精选

已有 8361 次阅读 2021-8-2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不仅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而且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感受和评价自己的重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个体是否感到满意、是否感到幸福,都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又快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以网上查询的日子,今年申报课题的研究者会积极查询,其实,没有申报课题的研究者往往也会积极查询。特别地,课题申报者查询到自己的课题获得批准,在兴奋之际,他/她通常不会就此作罢,而是还要继续查询。如果查询到他/她认为比自己实力更强的研究者未能获得批准,那么,他/她的感受会更好,明显感到自己的实力大为增强。如果查到他/她认为比自己实力要弱的研究者也获得批准,那么,他/她的感受会稍差,可能觉得自己的实力无法体现。

进一步地,如果课题申报者查询到自己的课题获得批准,直接经费是50万元,同类别其他课题申报者的直接经费是70万元,他/她的感受会变得很差,起初的喜悦甚至会消失,代之而起的可能是不满或愤怒。如果查询到自己的直接经费是50万元,而同类别其他课题申报者的直接经费是30万元,他/她的喜悦会增加。

这是幸灾乐祸吗?大概有些许这样的成分,但是,更多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过程——社会比较。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结果,由于与他人比较的情形不同,个体的体验和评价就会存在差异,乃至极大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比较效应。

总体而言,人们对自己的情况或状态的感受,主要来自与他人的对照、比较的结果。一个人或许觉得自己不幸福或对自己的状态及状况不满意,而当他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时,就会觉得好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个体的心理世界里,原本没有绝对的满意或不满意、平衡或不平衡,一切都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社会比较不仅影响人们的感受,而且影响人们的决策。通常,人们会非常看重一些基本标准(比如,公平、正义),这类标准往往与社会比较关系密切。

例如,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中有个范式——独裁者游戏,能够很好地表明这个问题。这个范式有很多版本,通常是这样的:在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20元钱,让被试跟另一个陌生的被试分钱;由这名被试确定分钱方案,由另一名被试决定是否同意这种方案;如果另一名被试同意,就按这种方案分钱;如果另一名被试不同意,则研究者收回这20元钱,两名被试都得不到一分钱。如果确定方案的被试给自己分19元,给另一名被试分1元,那么,另一名被试宁肯不要这1元钱,也不会同意这个方案,他/她的社会比较结果是,自己感到太不公平。

一个人是否能够不进行社会比较呢?估计很难,只要他/她还有社会兴趣,个体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社会比较。如果真的不进行社会比较了,那么,这样的个体可能是有了极高的境界,一切以自己的标准为参照,而不再考虑其他的社会标准;或者,这样的个体可能是没有社会兴趣了,百无聊赖,连基本的社会参与都不愿进行了。

因此,合理地、灵活地进行社会比较,是个体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促进、自我适应的方式和策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8098.html

上一篇:完形心理效应
下一篇:心理依托效应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6 张晓良 郑永军 周忠浩 李东风 晏成和 刘钢 许培扬 徐长庆 武夷山 范振英 杨正瓴 农绍庄 陈志飞 陈新平 王启云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