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上图为作者在沙井胡同15号门口;下图为《北京大观圆》封面、局部。)
每次路过南锣鼓巷,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走到沙井胡同深处的15号。对于“板爷”们解读“奎俊”宅、对于“门当户对”的说法,不是特别感兴趣。我最难忘的是,这个地方1990年代曾经是北京群众艺术馆的办公地点,是一个杂志社的所在地。
1992年,我处于快乐的动荡期。先是4月份告别西部,到北京报到;再是奔赴河北某测绘大队;然后,又从河北乘坐军用面包车去妙峰山下的重力基线场,标定相对重力仪的格值。5月,返回河北驻地不久,住到了附近的农户家里,进行野外观测训练。参加技术比武、参加颇有测绘特色的运动会。7月下旬,主动请缨,去湖南为大地测量任务打前站。前站打完之后,在两个省(自治区)之间测量重力。出差两个多月,10月除返回河北驻地。返回河北之后,两个半月,12月底又随大队一起,回迁到北京海淀区驻地。
在动荡中,我写过几篇短文。有的在晚报副刊上发了,有的在兵种报上发了。
起草于1992夏天、改定于1993年秋季的短篇小说《雨夹雪》,投稿给位于沙井胡同15号的《北京大观圆》(季刊)之后不久,很快就得到了责任编辑赵老师写来的录用函。
这篇五千字的小说,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发表的作品里篇幅最长的。这篇小说,我署名“西北郎”,有怀念西北军旅生活的意思。小说,也是取材于西北军旅生活。在发表前,我曾经在书信里给不止一位战友看过草稿,他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更有勇气投稿了。幸运的是, 投稿之前我认识了一位热心的前辈,他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指点、很大的帮助。
小说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原先计划先续篇。卅年已经过去,续篇一直没有写出来。总觉得,欠了生活一笔债。小说发表后,我去过编辑部,要了几本样刊。那些样刊,有的送给了战友、文友。我的小说,修改了多遍。留下来的手写稿,有两份。都是写在红色方格稿纸上的。每页稿纸,书面容量是300字。小说定稿时,占了17页纸。
小说,起笔于河北丰润,定稿于北京北郊。
有点可笑的是,小说发表后,我用实名发表了一篇散文,仍然取材于西北军旅生涯。好玩的是,我在列举难忘的战友名单时,写了《雨夹雪》的主人公高天云。这,当然瞒不过责任编辑赵老师,他微笑着指出了这个瑕疵。
此后,我又投递了一首短诗,又换了一个笔名。短诗,也发表了。
我与《 北京大观圆》只结了这三次稿缘。在老舍茶馆参加过一次颁奖会,获奖者有我的老师。
不知道是哪一年,《 北京大观圆》停刊了。真可惜!业余作者们少了一块发表作品的阵地。
三十年后,我依然记得《 北京大观圆》,记得杂志社热心编辑们的笑容,还保留着他们的名片,还留着那封来自《北京大观圆》的短信。
三十年后,我 还很乐意在南锣鼓巷下车,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向游人稀少的沙井胡同深处,到15号门前驻足。
-----------------------------------------------------------
[沙井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西侧。沙井胡同15号,2003年被北京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