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邀请专家审稿之前,最好做些“攻略” 精选

已有 7343 次阅读 2023-2-16 11:30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贸然致电,审稿、赐稿,可能会干扰专家的正常工作。

       邀请专家审稿之前,最好做一些“攻略”。浏览一下潜在审稿人的近况,尤其是3年以内的概况。

     知道手机号的,不妨先发个短信,预热一下。

     不是所有的专家,都希望审稿的。尤其是一些“档次”不太高、自视过高的刊物。

     专家没有在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贸然邀请人家审稿,结果可能会很尴尬。

     专家不一定熟悉期刊的用稿要求。我在某期刊做编辑期间,遇到过审稿必拒的专家。猜测,此人提高了我刊的用稿要求。也遇到过审稿意见过于精短的,不足百字;当然,更多的还是给出了整体评价和很具体的文字完善意见的专家。

     反思: 如果审稿专家提出的完善意见,多数属于文字规范上的,送审之前的初审是否过于粗略了?这个问题需要探究一下。文字过于粗糙的论文,显然会降低审稿人对期刊稿件的预期,增强排斥心理。文字干净利落、格式规范、有新意的论文,会使审稿人愉悦。

     如果贸然约稿,效果也不一定好。邀请审稿的对象,也许正在路上、正在海外、正在会场、正在发言中。有科研助理的专家, 先和其助理联络更佳,可以节约邀请者、被邀请者的时间。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这句话,看上去有些夸张;其实,很有道理。

      确实因为时间不允许,小专业方向不熟悉的,谢绝审稿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在接到发出时机不佳的邀请时,专家们不会太过冷淡。一旦接受了邀请,按时提出审稿意见,是值得嘉许的。答应的,太快;发送审稿意见,很不痛快的,不如不答应审稿。

      毋庸讳言,先答应,后置之不理的专家是有的。审稿多次拖延的,应该从期刊的专家里剔除。

     (我已经不做编辑了,这个回眸与思考,随时有感而发,也颇有纸上谈兵的意思;不当之处,望读者海涵、批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76493.html

上一篇:课堂见了会场见...
下一篇:沙井胡同15号
收藏 IP: 114.244.114.*| 热度|

12 杨正瓴 许培扬 尤明庆 王涛 黄永义 武夷山 张学文 张俊鹏 郑强 郑永军 宁利中 庞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