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专题片《许其凤:为理想定位》的对应文本

已有 4121 次阅读 2020-7-4 13:28 |个人分类:资料库|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许其凤, 理想, 定位, 专题片

专题片《许其凤:为理想定位》的对应文本


籍利平整理(2020-07-04


按:202074日上午8,许其凤院士追思会在郑州举行。他的一名博士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导师许其凤院士逝世了!您走的那么安详,北斗三号已经收官。您是一名战士,梦圆北斗,驾鹤西去!您是一名老师,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为了寄托哀思、为了让各界人士更多地了解他的治学理念和精神风貌,为了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整理出了专题片《许其凤:为理想定位》的对应文本。

-----------------------------------------------------------------------------------

http://tv.cctv.com/2016/06/30/VIDEC2KFFp2FWtNxUJTXo7dw160630.shtml

2016630日,央视7套《军中院士风采录》中播出的《许其凤:为理想定位》的视频链接。为了便于传播,博主整理出了这个21分钟专题片(自视频的第52秒开始至2033)中主人公、主持人、主要出镜人物发言和画外音的文本

******************************************************

许其凤:“我叫许其凤,今年81岁了。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我出生在天津。1953年参军入伍,毕业后,走上了探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的科技之路。从一名学生到军人再到军校教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这所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回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有鲜花也有荆棘。对我来说,科研之路上的一次次困难和挑战,就是我成长的沃土。从军、从教60余载,我是一名普通的老战士,也是一名普通的老教师。以知识筑牢空间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始终不渝的强烈愿望。我是许其凤。”

李伟(央视7套,节目主持人 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所有高精尖武器的发展都离不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银行、交通、电力、网络也同样离不开它的支持。 许其凤一生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的研究和探索。他为科研拼搏的方向,也是他人生定位的目标。在科研之外,许其凤形容自己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喜欢在林荫下散步,喜欢享受夕阳下水面金色的波光。在这个时候,许其凤往往都会陷入沉思,进入他另一种科研方式。

(校园。湖泊。对联为“长烟碧水穷阡陌 赤胆寒窗塑栋梁”的博望亭里,许其凤在与一年轻人下象棋。)

画外音:如今,过八旬的许其凤依旧忙碌,在晴好的天气里悠闲地下一盘象棋竟然成为他生活的一种奢侈。

许其凤:这种思维的方式和搞科研有时有点相似。比如我走了一步棋,你要考虑对方怎么应,那我下一步又改怎么走。科研也是一样,一个关键问题,能解决好就好了。

画外音:车一盘棋考量的是智谋,是技艺,也是修养。从对峙到主动,从优势到胜利,步步为营的博弈,就是许其凤科研人生的写照。1936年,许其凤生在天津。1953年,许其凤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成为大地测量专业的一名学员。那时,17岁的许其凤没有想到,这所院校将成为他奋斗一生的梦想之地。1958年,许其凤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教育、科研的军生涯。

画外音: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其凤研发的人在卫星测向仪。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观测仪器,其精度也毫不逊色于国际标准。因为成功研发这台设备,许其凤获得了全国科技大奖。(画面:许其凤抚摸一人多高的卫星测向仪。)

许其凤: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照相机,首先把恒星拍下来,然后在底片上又拍卫星通过恒星的方向来计算卫星的方向。

画外音:如今50多年过去了,拂去历史的尘埃,这台仪器见证了许其凤最早的科研岁月。获得了沉甸甸的荣誉后,许其凤没有停下脚步,他决心再开辟事业中的另一片疆土。

画外音:20世纪80年代,卫星定位技术是只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高级技术,也是确定大国地位的主要标志。许其凤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卫星导航领域,从熟知的空间大地测量跨界到陌生的卫星定位,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许其凤:你针对的是天上的目标,就是卫星;因此,对天上的,就是说,天体力学呀、道理论都要重新学一下。

(画面:拾阶而上的许其凤......

画外音:在当时,全国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人员仅有两三名。许其凤作为其中的一员,想要攻破难题,他必须在有限的资料里淘金。(画面:许其凤在翻阅资料

许其凤:我们做为在军队里工作的人,主要是要考虑军队将来的需要,所以对GPS研究,我们要花比较大的注意力和精力。

画外音:1985年,许其凤带着第一篇学术论文,前往美国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首届GPS全球定位系统研讨会,许其凤撰写的论文,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许其凤:这篇论文的题目是GPS satellite orbit determination with local area and their effect on precise positioning ,以前美国是不把精密轨道给我们的,我们自己定。那么,在我们国家地区能不能定出精密的GPS卫星轨道?这篇论文就是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是可以的。

画外音:研讨会结束后,许其凤接到了外方的工作邀约。在经济条件匮乏的四十年前,面对别墅、高薪等优厚条件,许其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许其凤:我出国也是学习。不管是从军校以至后来的工作,都是为我们国家的军队建设服务的,那我不可能跑到别处去工作。

画外音:1987年。中国航天部筹划研究导弹发射的定位定向课题,这个任务落在了许其凤的肩上。

画外音:这是高速发展中的郑州新城区。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年,许其凤就是在这里,为了攻克航天部的难题开始了无数次的实验。

许其凤:一般要做精度统计的时候,他至少需要做三十次,以致整个一个流程过完了,用新的方法再做一个,我们叫测回。但是,这样的工作,要做三十次以上,重复做。

画外音:一辆单车,每天往返二十公里的路程。许其凤开始了漫长的攻关路。他的女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父亲投身科研的热情,成为她一生难忘的记忆。

许明许其凤之女):因为我知道说是挺远的,所以我妈妈不放心他一个人骑车,会经常叫我哥哥跟他一块,父子俩骑车过去,基本上这样一搞就是一个通宵。

许其凤:它可以从早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个时间段每天是不一样的,都会排满的。

画外音:就这样,经过三年的跋涉,许其凤解决了武器定位的难题,从理论到实践,他为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实现了新的跨越。(画面:麦田边,骑行军人下车擦汗的背影。)

许其凤:应该说是,渴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我们搞的是应用科学了,在应用技术里面,如果没有实践,那基本上是缺一条腿一样。

画外音:1989年,在美国卫星定位系统尚未完全组网之时,许其凤出版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性专著,它也成为日后培养国内卫星导航人才的基石。

(此处插入片花:我叫许其凤,今年81岁了。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1936年,我出生在天津。1953年参军入伍,毕业后,走上了探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的科技之路。从一名学生到军人再到军校教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这所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回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有鲜花也有荆棘。对我来说,科研之路上的一次次困难和挑战,就是我成长的沃土。从军、从教60余载,我是一名普通的老战士,也是一名普通的老教师。以知识筑牢空间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始终不渝的强烈愿望。我是许其凤(敬礼)。)

画外音:军旅人生正在播出《许其凤:为理想定位》

李伟:在许其凤的科研攻关路上,有人这样给他计算过,如果以8小时为一个工作日的话,那么,他每年的工作日可以多出上百个。不过,在科学面前,再多的汗水也代替不了一次实质性的突破。1997年,许其凤为了他的卫星导航定位事业,开始了新一轮挑战。

画面:几张照片

画外音:这是1996年许其凤在太平洋岛国建立卫星测空站时拍摄的照片。然而,让许其凤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建站计划因为发生政局变化而搁浅。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许其凤。

许其凤:那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应该说是冷酷的而现实,就是作为军事应用来讲,还是靠国外的监测站不一定靠得住。

画外音:1997年,许其凤承担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是依靠已有的西方成熟技术,还是另辟蹊径自主设计?许其凤在一片争论声中选择了后者。(背景画面:北斗星座运行动图)

许其凤:如果有捷径,现成东西我拿来就用,这应该说是最方便的,也最可靠。但是问题现成的东西,如果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条件,你把东西拿来肯定要失败。从精度上来讲,它基本上在我们国家来讲,我们都可以看到,主要从两种角度考虑,一个是......

画外音:历时三年,许其凤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许其凤:定轨精度也好,钟差精度也好。它C码都可以通用,但是P 码,只有美国人用。

许其凤:我们的想法,就是不用采用美国那种两万公里的卫星,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它的利用率很低,大概,结果计算40%左右。因此我们主张的是用高轨卫星,用十颗卫星就可以了,这样不但经济上可以省掉六颗卫星,另外呢,精度和性能有望提高。

画外音:然而,出乎许其凤医疗的是,对于这个方案,大多数人并不赞同。

郝金明(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学院教授):外国人都没有采用过,我们国家采用是不是可靠?是不是能够达到这个最后的设计目标?就是别人担心,不理解。

画外音:面对人们的质疑,许其凤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没有人知道。为了获得一个数据,他常常错过吃饭时间,饥饿时就靠一包泡面果腹。那一年,许其凤60岁。

李广云(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学院院长):压力还是很大的,自己经常在一个小屋,在那地方搞计算,完善他的方案,然后还要说服其他人。压力非常大,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郝金明:让计算机昼夜不停地干活,要干十几天,才能拿一个结果出来。

许明:他就算睡觉了,他那个打印机也在那儿不停地打印,因为我的床头正好跟它一墙之隔。(笑)

画外音:历经两年多的跋涉,2002年,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方案确定,最终使用的就是许其凤的方案(画面:火箭点火、起飞...;隐约可以听见英文解说,系CCTV-9外籍男播音员的声音。)许其凤打破西方神话,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从01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可控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并为国家节省经费20亿元。

高俊(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导):他不愿意随声附和的,他总要有自己的一点看法、一点思路。

画外音:如今80岁高龄的许其凤三次延迟退休,依然忙碌在工作第一线(画面:许其凤在电脑前。)

画外音:为了方便工作69岁那年他开始学习汽车驾驶,驰骋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科研速度。

画外音:2015年,许其凤病倒了,被诊断为肺癌。临近手术前,他还惦记着一件未完成的工作(画面:服药的许其凤),为测绘局的人员讲课。那是他之前就许下的承诺。

许其凤:测绘局都是要决定我们国家军事测绘发展的而一些方向,对卫星导航这个新生事物呢,我觉得我应该向他们做一点宣传工作。但是我就不知道,我做了手术以后,还能不能讲课,心没有,所以在做手术前先把这课讲了。

画外音:对许其凤而言,他并不惧怕死亡。但他放不下数十年来辛勤耕耘的事业,放不下正在成长的学子。那是他一辈子的希望,也是国家卫星导航领域的希望。有多少次,许其凤忍受着身体的不适,投入到一轮又轮的工作中,用热情和忙碌对抗着病痛,那是他治愈疾病的最好方式(画面:许其凤与9个学子在实验室里)

许明:他经常跟我开玩笑,等我退休以后啊,我就买个鱼竿啊,我来钓鱼。我们经常会打趣他说,到现在都没有吃到你的鱼。(笑)

画外音:从军63年,从教60年,许其凤是中国卫星导航研究领域的拓荒人,也是诲人不倦的学科带头人。对他而言,讲台是他科研梦的起点。

韩阳(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学院学员):我已经是院士的第四代学生了,就老人家在科研上那种较真的劲,一直影响着我们。

丛佃伟(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学院讲师):这个知识点无论多难多深,院士都能给我们讲得活灵活现,这一点我特别佩服他。

朱恩慧(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学院学员):院士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他最喜欢就是我们喊他许教员。

画外音:从军校教员到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从走进科研领域那一天起,他选择的每一个方向、承担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国家需求紧密相关。在他的生命历程里,除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气节,还有始终如一的科研激情。创新、进取,是这位共和国院士的事业定位,也是他的人生定位。

许其凤:卫星需要定位,人生需要定位,将事业与人生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我们会走得更远。

李伟(主持人):在采访中,许老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不疲倦,出差、讲课、开研讨会,在上紧发条的生活里,他始终充满着乐趣。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系统总师于志坚、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许其凤的学生。许老说,科研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能培养更多为国家效力的栋梁,那是他晚年最欣慰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40576.html

上一篇:许其凤院士的早期著作
下一篇:北斗星座的两代设计师
收藏 IP: 223.7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