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效应的说法很有名,无须解释。泰山效应的说法属于本人“杜撰”,应该比较鲜见。
由于泰山在五岳中属于最靠近东面,属于迎接日出最早的五岳之一,它在五岳中占据了尊贵的位置。撇开风景比五岳还壮丽的其他名山的应有地位不说,在五岳之中,泰山之雄、奇、秀、高、险不是样样第一。但是,诸多朝代的帝王,处于各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原因,屡屡加封,它的声望日益提高。这有些类似于马太效应,获得的称号越多,以后获得称号的可能性就越大。既然有了那些,再增加一个也可以,比较稳妥。
泰山效应就是,由于泰山受到了自上而下的广泛认可,其它大山获得同样认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即使得到档次比较低的认可也比较困难。也就是说,由于泰山的超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它的山峰的风景很难被看到了。即使被看见了,也会成为泰山的附属参照物,进一步证实泰山的壮美和雄奇。
这是一种很难改变的习惯。人们乐意在泰山上欣赏风景,在泰山的光环和阴影下生活。即使是它的影子,也具有比较高的亮度。只要进入了泰山的良性影响圈子,就有收益。比如为歌颂泰山的连篇累牍的文章增加篇幅、比如换一种角度、使用一种新鲜的语言赞美泰山,比如对于胆敢说泰山不完美的人进行坚决的回击。
这些,即使泰山没有看到或者认可,行动者也觉得理直气壮。即使行为或者语言过活了,日后也不会受到呵斥。或者即使受到了,也是轻描淡写,与他的行为和语言造成的不良结果不成比例。
大树下面好乘凉。泰山四周呢,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副面的。泰山效应成就了泰山、泰山周围的风景,也为其周围风景的不和谐因素的萌动、生发埋下了伏笔。
于是,就有假借泰山的名义,行为不光彩之人。由于投鼠忌器,为尊者讳,人们往往不深究,不了了之。拉大旗,做虎皮者,诈骗者应时而生,而动。这些几乎要寄生在泰山上的瘤子最终还是毁坏了泰山的光辉形象。
除了泰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还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提法。黄山虽然没有被划归与泰山为伍的五岳之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属于岳,黄山失去了一些名望和地位;也成全了它。只有真正了解黄山的人,才会不只一次地拜访它,为它的风景所陶醉所震撼。
自然,泰山效应或者黄山现象,要和学术界联系起来,不然以上铺垫就失去了意义。成就、名望、利益等,在学术界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水到渠成的,与许多人的多年的耕耘或者经营比较匹配。该得到的,基本上都得到了;得到的,可以说名至实归。那些被小看或者忽视的群山中,其实有好风景的,但是经常被忽略。
王选院士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有创造力时无任何头衔,我没有创造力时头衔纷至沓来。”这可以说是泰山效应的一个佐证,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时,往往蕴涵着旺盛的创造力;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时候,创造力的旺季已经过去了。成为领军或者领衔人物是,创造力大不如前了,这样的局面对于学术的繁荣和昌盛非常不利。假如王选院士说过的那种现象成为了惯例或者传统,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就大打折扣。因为,有创新力的时候,没有位置或者环境;有了位置和环境时,已经不依靠创新了,依靠的其他因素了。
学术界的泰山效应,后果之一是压制和埋没了一代代人才的创新。他们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必须首先争取影响力,首先取得一定的位置或者名望。为了位置或者名望,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心思,尽管它们本身与创新关联不大。
所以,关注学术界的朋友们,除了要看到泰山等五岳,还要看见黄山,以及其他风景或者壮丽、或者秀丽的群山。后者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那里可能有创造、创新,有不被人了解和支持的创造、创新。
所谓泰山效应,来源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障目,不见群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