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yong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yongjin

博文

浅谈科技产品与消费产品

已有 3402 次阅读 2022-4-23 08:57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浅谈科技产品与消费产品

                唐永

 

科技产品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的具有某种学术价值或社会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不少知识产品以物质、材料、器件等为载体,形成实物型科技产品。这里讲的科技产品主要指实物型科技产品包括由科技产品衍生的产品;也包括一些知识型产品及应用程序如APP。消费产品指消费者因需要而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此处主要指民用消费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新的消费产品,科技消费产品带来的利润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开发更多的科技产品投入消费市场。但实践中,有些民用科技产品并不能成为消费产品或成为大众消费产品,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1. 科技产品是阳春白雪,消费产品是下里巴人

科技产品是阳春白雪,太超前,太高档,曲高和寡,只有极少数消费者懂得起、买得起、用得来用得上。作为大众消费的科技产品是能满足大众消费需要、购买能力和使用能力的下里巴人产品。因此,要把阳春白雪的科技产品,通过进一步研究开发、降低成本、适应大众,成为下里巴人的科技产品,才能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2. 科技产品是顶天产品,消费产品是立地产品

该类科技产品太高端、技术含量高、技术复杂或技术不够成熟、或缺乏配套技术或缺乏配套条件,不接地气,让消费者望尘莫及、可望不可求。而消费者需要的是功能实用、买之能用、安全放心、满足需要的产品。这类顶天的科技产品要变为消费产品,需要通过多级阶梯下来或通过多级成果转化,或通过配套技术、配套条件完善,才能与消费者连接起来,成为消费产品。同时,科技产品要接中国地气,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习惯,不能用西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要求中国消费者。

3. 科技产品来自创新创造思维,消费产品来自简单逻辑思维

科学家在研制科技产品时,多通过创造思维,如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立体思维、直觉思维等,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设计等。而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产品时,多根据简单的逻辑思维,如需要什么?买什么?为什么买?在哪里买?质量怎样?买得起不?用得来不?使用或食用安全不?等等。因此,要想使科技产品成为消费产品,在研制科技产品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尤其是消费者包括衍生产品的消费者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查。否则,即使权威专家研制的科技产品,哪怕是通过官方机构和学术大家来宣传推广,也难成为大众消费产品。

4. 科技产品来自自然科学知识,消费产品来自市场推广知识

科技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来自自然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一种科技产品是否能够成为大众消费产品,则受许多市场推广知识影响,如消费心理学、沟通公关学、传播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等。在消费者怀疑该科技产品时,不要说消费者不懂科学,也许是你不懂市场推广知识,研制者及其有关机构应该针对消费者的怀疑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验验证来消除怀疑,而不是通过缺乏说服力的科学推测、科学共识来解释。同时,科技专家们应站在我国消费者立场、不要动辄说M国怎样怎样,学点我国市场推广知识,多研发出我国消费者少怀疑、不争论的科技产品,使之成为我国大众消费产品。

5. 科技产品需要复杂科学方法,消费产品需要简单使用方法

研制科技产品需要科学方法,这些方法也许原理高深、技术复杂、过程艰难、环节多变。但作为消费产品,对消费者而言,使用方法越简单越容易掌握,越容易掌握越容易推广,越容易成为大众消费产品。因此复杂的科技产品要成为大众消费产品,应把复杂的使用方法变成简单的使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方法越简单越好。

 

从市场学的观点,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需要什么科技产品,就去开发研制什么科技产品,不能给怀疑者、不购买者扣上“科盲”“反科学”“阻碍科技进步”“拉大我国科技与西方差距”的帽子。如果新科技产品迎合或满足消费者需要或潜在需要,通过确实的功能效用和使用方法的宣传培训,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前提是尊重消费者知道真相(如真实的功能作用和副作用)的权利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总之,要想使科技产品成为大众消费产品,不能科学道理满腹有,市场知识一点无;只有研制专家接地气,科技产品有前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3428-1335231.html

上一篇:局内专家应慎言
下一篇:我的博文与《职业教育法》
收藏 IP: 112.18.7.*|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