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yong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yongjin

博文

再谈高校校训 精选

已有 4929 次阅读 2023-2-11 07:58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再谈高校校训

                                                        唐永金

笔者在《浅谈高校校训》一文中提出,高校校训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高校校训不同于中小学校训,因为培养目标不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基础人格培养。高等教育是人才教育、专业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之上“建设不同功能、不同风格的房屋”,也就是培养素质综合化、知识专业化、能力专门化、人格特色化的适应不同行业产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1.校训关联成功的人格特色

人格特色化是高校人才的品质特点,人们常说某个高校培养的人肯吃苦,某个高校的人动手能力强,某个高校的人做事很严谨,某个高校的人很务实,某个高校的人报国情深,等等,都是这些高校重视人格教育、形成了自己人才的人格特色。有的企业喜欢录用某些不是特别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高校毕业生的人格特色与企业要求相吻合。

人格特色的形成与校训内容多少有些关联。我国一些院士、大工匠、大功臣等在谈到成功经历时,时常说到母校校训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校训对培养人才人格特色形成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在本科质量评估时,应该把校训内容、校训教育(教职员工和学生理解、掌握和实践情况)、校训效果(近5年用人单位有关人格评价,如工作态度、自信心、进取心、钻研精神、团队精神、担当精神、价值观、奉献精神、自律能力等等)作为评价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

2.校训用“德”,值得商榷

有些高校校训中有“德”字,德常指道德、品德。笼统地把“德”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忽视了大学生已是成人,受到了18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已经具备一般的道德品质。二是道德品质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见笔者上一篇博文),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什么都抓不住。三是德的概念太笼统、太原则,让师生不知从何着手,无所适从。

3.校训应突出重要的人格特征

笔者在《浅谈高校校训》的博文中提出,人格教育包括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德育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中,国家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的原则。高校应根据这个原则,制定与思想道德有关的人格教育内容,校训应体现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的重要方向。

校训是一种校园文化标识,更是学校人格教育的突出内容。例如,在我国一些高校的校训中有:勤奋,严谨,求实”“耐劳 俭朴”“勤恳朴诚 ”“公诚勤朴”“自尊、正义、力行”“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仁爱精勤”“诚毅勤敏”“信敏廉毅”“敬业奉献 ”“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忠诚 团结 求实 创新”“诚朴勇毅”“自信敬业”“紧张严肃 刻苦虚心”,等等。这些校训或校训里,没有“德”字,但把学校优良道德品质培养或优良心理特征培养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彰显了培养人才的人格特色。

4.校训与学校类型特色相关联

高等教育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上,产生了专业分化,以便与人才需求的社会行业产业相适应,知识教育内容不同于高中。学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一般已是18岁成人,在人格教育上也应不同于高中。高校的人格教育,应该在高中人格教育的基础上,既要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即帮助学生矫正心理缺陷和不良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强化培养某些重要的人格特征与相应的大学类型或行业类型相关联,形成自己培养人才的人格特色。例如,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西南财经大学严谨 勤俭 求实 开拓”,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 朝气蓬勃”,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等这些校训既彰显了自己培养人才的人格特色,又彰显了学校类型特色,人才的人格特色与学校的类型特色相互关联、相互呼应,校训容易被师生和社会民众理解与牢记。

  在与学校类型关联上,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笔者在《浅谈高校校训》中提出一个适合科技类大学的校训“自信自律 忠爱常存 会思善究 科技我行”是明示,如果改成“自信自律 忠爱常存 会思善究 求实求真”,就是暗示。求实就是讲求实际、重视实验,求真就是探求真知、追求真理。因为科技研究就是重视实验、探求真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3428-1375741.html

上一篇:浅谈高校校训
下一篇:绵州越王楼
收藏 IP: 112.18.6.*| 热度|

5 许培扬 黄永义 孙颉 吕健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