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yong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yongjin

博文

浅谈博学和通识教育 精选

已有 6128 次阅读 2023-1-30 08:48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浅谈博学和通识教育

 

在不少大学的校训中,提倡“博学”;在近些年不少高校的培养目标中,提出培养通识之才。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1.什么是博学?

《现代汉语词典》(2005)解释,博学指学问广博精深。百度汉语词典解释,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识渊博。博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的版本较多,据研究,戴圣为今本礼记编者的可能性较大,成书于汉宣帝(前91~48年)时代,距今2000多年。那时没有外语、没有科学,技术少,主要是文科,知识积累较少,可以广泛学习,通过不懈努力,也许可以穷尽知识,做到博学。但历史人物中,也只有孔子等圣贤或少数大家才被称赞为博学。现代社会,学科林立,知识积累太多太多。广泛指涉及范围广、普遍,我国现在有13个学科门类,750个专业,不学半数以上学科门类和专业知识,称不上广泛学习,而且还要精深。在本科四年是做不到的,就是再读5-6年的博士,也很难做到广博精深,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学习也难做到博学。

2.现代大学能培养博学人才吗?

汉语大词典1988解释校训学校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高校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校训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不少大学把“博学”作为校训内容,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大学有学科专业之分。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有13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护理学、管理学、艺术,750个专业因学习时间有限,大学课程设置多是与一个专业相关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理解、融会贯通1-2个专业的知识,也就了不得了。即使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去博览群书,但理工科学科专业隔行如隔山,看了也不理解,业余阅读之书也多是专业相关的或感兴趣的知识。

因此,把一个古人也许能做到,今人难做到的“博学”,作为现代师生的奋斗目标,是否恰当?博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主要是一个学科专业的知识,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相差太大,名不副实,是否恰当?

3.现代大学能培养通识之才吗?

什么是通识?《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通”有多种解释,用在此处是,“整个、全部,如通夜、通盘”,但没有收录解释“通识”。手机百度汉语解释,通识是学识渊博。什么是渊博呢?百度解释,精深而广博。即通识就是学识精深而广博。前已述及,博学是学问广博精深。因此,通识基本上就是博学。通识的内容包括哪些呢?201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茂木健一郎出版的《通识:学问的门类》,介绍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四大门类不同门类的36个具体学科说明通识的内容包括了几乎所有学科知识的内容。所以,在大学进行通识教育很难,不能给一个专业的学生传授所有的学科知识,哪怕是一半的知识;培养通识人才难上加难,不能让一个专业的学生掌握所有的学科知识,哪怕是一半的知识。因此,大学培养不出博学的通识人才。

4.古代大学要育通识之才吗?

2000多年前的大人之学-《大学》中,大学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教育内容是,研习儒家理论(格物致知)、完善人格(诚意、正心、修身),成就本领(齐家、治国、平天下)。800多年前的朱熹所说,大学教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古代大学主要培养作为“大人”的政府官员,“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人之道”,主要是哲学和管理类知识,说明未见有学科专业之分的古代大学,并非什么都学,也没有育通识之才。

5. 现代社会需要通识人才吗?

人才产品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是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和要求按专业培养的,不是不分学科专业地培养通才。有资料显示,我国二十个大类行业,921细分行业 这些行业招录大学毕业生时,有几个用人单位没有毕业生的专业要求?有几个用人单位需要跨若干大行业的通识人才?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招录公务员报名考试时,有几个没有专业要求?有几个招收没有专业的通才?如果机关、事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招聘大学毕业生有专业要求,说明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并不需要没有专业的通才。

6.高校可以进行多识教育,培养多识之才

实际上,我国一些高校提出的所谓通识教育和培养通识人才,应该是多识教育和培养多识人才,这些人才的知识面或专业面较宽。

在科技高度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科技专业分化更多更深,行业产业分化更多更细。以读研究生为本科人才主要出路的高校,本科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学生毕业多不考虑就业,可实行多学科的学科多识性教育,育学科多识之才,为研究生教育打下宽实的学科基础。以就业为本科人才主要出路的高校,可实行多专业的专业多识性教育,育专业多识之才,拓宽就业适应范围。

 

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用博学来评价某人知识面宽,但用博学、通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校是咬文嚼字的,大学是求真求是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3428-1374070.html

上一篇:高校教师应该是研究型教师
下一篇:浅谈高校校训
收藏 IP: 112.18.6.*| 热度|

4 苏德辰 许培扬 赵凤光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