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药物成瘾成了科学界热切关注的问题。人们发现,成瘾药物种类繁多,使用人群数量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998年大洪水,足以称为洪水猛兽。而且科学界声称: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一时间,对药物成瘾的恐惧甚嚣尘上,无以复加。
几年前,人们忽然发现,新技术在带来网络和通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计算机成瘾和网络成瘾。而且,很多少年学生因为这两种成瘾而学业荒废,人格颓唐。于是,人们一度又把电脑和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生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学界中激进的同仁甚至提出,所有的成瘾都是精神疾病或者说脑疾病。于是有人尝试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甚至有人模仿重症精神病的情况,提出采用脑组织局部破坏这样的极端手段来处理成瘾者。
成瘾真的是如此新兴、特别、可怕而且严重的问题吗?
其实,上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自古以来,赌徒、酒徒就在上瘾。所以人们描述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经常用"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来形容。这种说法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四种东西都是可能上瘾的。
如果吸毒上瘾,需要远离毒品,赌博上瘾,需要戒赌,大家都能理解。喝酒上瘾就戒酒,勉强还可以接受。对性行为的喜好,如果当作精神疾病来处理,就会引起相当大的争议;要是再把吃饭当作病看待,那科学家真的就不知道何处存身于天地之间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看待这件事呢?
其实,喜好、使用、依赖、戒断、成瘾,是几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状态。要了解这些现象,需要了解生物在各个水平上的运作方式,从物理、生理到心理、精神。而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人生之中,体会人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使用一些东西。小到饮食起居,大到社会人际;近到身体部件,远到卫星网络;实到感官享受,虚到思想信念。这些东西当中,有些用得顺手,我们会喜欢;有些不那么顺手,但也不得不用。那些既喜欢,又方便使用的,我们就会经常用。用得久了,我们就会因为熟悉而习惯,而其它因此而少用了的那些,就会由于陌生而疏远。这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依赖这个东西了。此时如果突然用不上它了,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不习惯,这就是戒断现象。如果这种现象比较明显,我们就已经对这个东西有些上瘾了。
所以,依赖和上瘾,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谈瘾色变。
然而,的确有一些人,会陷身于某种成瘾之中而难以自拔,乃至丧身失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这涉及到我们大家人人都有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有人叫它自制力,有人叫它主动性,有人叫它控制能力,有人叫它灵活性。总之,它就是我们审查实际情况,并对自己随时作出适当改变的能力。有了它,我们就能在必要的时候,从任何一种无论多么严重的依赖当中脱离出来;缺乏它,我们就随时可能陷入一种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习惯而难以自拔。
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这种能力呢?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拿出一张白纸,在上边用笔画一个圈。然后,你注视这张纸。你可以选择,是注视圈里边,还是注视圈外边。
做到了吧?很简单吧?这就是你的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
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问题?问题在于,你首先要能找到这个圈。
找到了圈子,然后你可以选择注视圈内还是圈外。然而,如果你根本就没看到圈子在哪里,你就无从选择了。
所以,选择能力要发挥,首先要有觉察力,或者叫洞察力。
觉察力也同样人人都有,只不过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但还是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夜间走进办公室,关好门窗。然后关上灯。
瞬间你会看到眼前一片漆黑。对吧?好,你闭上眼睛。这时候,还是一片漆黑,对吧?
那么,用心回答自己一个问题:闭眼看到的黑,和睁眼在黑暗中看到的黑,是同一个黑吗?
……
找到了自己的觉察力,再经常使用它,你的选择能力就会因为熟练而可塑性地加强了。你的大脑也就越来越会洞察、会选择。然后,你就日益远离了成瘾的危险……尽管你仍然可以使用、喜好,甚至短时间内依赖些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668091.html
上一篇:
沉痛悼念吴建屏先生!下一篇:
大科学讨论